編號:202012190033姓名:無名氏發現地點:幹河辦事處新河社區解放大道西街 68 號後一處簡易棚屋內,死亡原因:不明
這是張大勇在網站上最新更新的遺體消息。
準確說,是無名屍體。
沒人知道他們叫什麼,張大勇按照時間順序給他們編上號碼。
從「2012xxx」到「2020xxx」,幾千個編號,不斷填充著這個——
「全國無名逝者資料庫」
01
九十年代初,張大勇家附近的河道裡出現了一起姦殺案,死者穿著紅色毛衣,被燒得滿目全非,成了一具無名屍。
多年後,他偶然在電視裡聽到一起尋人啟事,新聞裡丈夫的描述和那個女子很像。
他趕快報了警,幾天後新聞的丈夫找來,跟著一起的還有年邁的老人,他們拉著張大勇的手,哭著感謝他:「你救了我們全家。」
張大勇開始有意識地關注這類消息——
「我聽說一位老人為尋找自己可能已故的親人,在全國各大醫院的太平間尋找,找了八年一無所獲,上網一查,發現全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屍體無人認領。
除了個人,警方,醫院,民政部門也在努力尋找,但各方獨立信息源不互通導致無名屍數量越來越多,這中間缺少一個平臺。」
張大勇決定,把現在正在做的尋人網站改為專門尋找無名屍的網站,全國無名逝者資料庫,應運而生。
網站改建好了,卻是個「空殼子」。
無名屍的信息不比普通尋人啟事方便搜集,它們大部分都掌握在派出所手裡,屬於機密資料,無關人員想要了解根本不可能。
張大勇給全國的警方、醫院、救助站和殯儀館打去電話想要獲得信息源,
大多數都不理他, 都是「 高高在上的 」。
努力了幾年,依舊沒什麼起色,就在家人都覺得張大勇要放棄的時候,他卻做出了一個震驚眾人的選擇。
他決定開始 「 臥行中國 」 。
沿著 08 年奧運聖火的路線,親自去往全國各地,登門收集無名屍的信息,這件事登上了當年的央視新聞。
因為脊椎僵直無法坐輪椅,張大勇只能躺在安裝了滾輪的特質床板上出門,
一趟旅程十幾個小時,他常常一口飯不吃,實在餓得頂不住才喝幾口水。
為的是少上廁所,不給其他乘客添麻煩。
大部分看過新聞報導的工作人員都會「同情他,可憐他」,給他幾個無名屍的信息。
也有一小部分不知道他的人,依舊還是那副樣子,高高在上,把他當成腦子不正常的精神病驅趕。
這麼一圈下來,張大勇收集了 500 多個無名屍的信息,不多,但也遠遠超過之前他靠打電話「討來」的。
除了搜集信息,張大勇還有另外一個目的——
那就是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件事,甚至獲得有關部門的幫助。
因為他明白,單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整個社會,無名屍的數量比想像中更龐大。在張大勇的網站上,就記錄了很多相關新聞——
《海南 300 多份無名屍骨灰藏殯儀館無人認》
《陳屍幾十年無人管 太平間殯儀館屍櫃告急怎麼辦》
雖然在張大勇之後,廣州市殯葬中心也開設了自己的無人屍體認領網站,信息全面,更新也很快速。
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這僅僅只是杯水車薪。
02
「全國無名逝者資料庫」的前身,其實是一個普通的尋人網站。
一共包括「 人尋家、家尋人人、尋朋友、尋老師 」,以及 「 無名屍 」幾個板塊。
而建這個網站的契機源自一次意外醫療事故。
上世紀 80 年代末,張大勇被檢查出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治他的大夫是個庸醫,原來是個電工,只會給他打激素。
1991 年,27 歲的張大勇癱瘓在床,只覺得天昏地暗,前途盡毀。
他從小成績就好,一心想著長大以後要成為像外公外婆那樣的大人物 ,為社會做貢獻。
他的外公叫王天秩,是洛陽復旦中學的創辦人之一;
外婆叫蔡芸芝,是著名軍旅作家魏巍的老師,那篇叫《 我的老師 》的課文,就是寫來紀念她的。
而現在,他不僅沒能成為家人的驕傲,還成了癱瘓在床拖累父母的累贅。
不認識的病友在背後叫他「活死人,木乃伊」,他聽到之後會用被子把腦袋整個蒙住。
他無數次想過就這樣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看著每天起早貪黑照顧自己的父母,最終還是不忍心。
全身只有脖子和手指還能活動,讀報紙成了張大勇唯一能靠自己做的事。
他愛上了看報紙。
因為只有在這時候他才能暫時放下殺死自己的衝動。
讀報期間,他發現幾乎每份報紙都會設立一個「尋親」板塊,豆腐塊大小,尋找的多,找到的少。
1998 年,新華社報導了全美失蹤兒童中心建了一個網站用於尋人。
這給了張大勇靈感,他想也許他也能辦個「尋親」網站。
但在上實際九十年代,一個完全不懂電腦的人想辦一個網站可不是容易的事。
電腦技術書太貴,張大勇就讓弟弟去圖書館找資料,買不起電腦,他就躺在帶滾輪的床上被推著去網吧包夜。
就這樣自學了 3 年,張大勇的尋人網站終於咋 2001 年初建了起來,一共「 人尋家、家尋人、尋朋友、尋老師 」幾個板塊。
而「無名屍」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分支。
直到偶然幫一具無名女屍找到家屬,直到開始真正了解這個龐大但被忽視的群體。
張大勇決定要為他們做點什麼,即使在別人眼中這是件「讓人忌諱」的事。
2012 年,張大勇把尋人網站正式改為「全國無名逝者資料庫」。
他在「創始人」一欄裡,這樣寫道:「我叫張大勇,今年 56 歲,從 1991 年開始就癱瘓在床,像一具會呼吸的木乃伊。」
他從來不怕什麼忌諱。
我們這個世界,
活人總是講究忌諱,忌諱死人忌諱死亡。
但在很多時候,
有些人遠比死人駭人,有些事遠比死亡可怕。
03
「全國無名逝者資料庫」的網站上,最早的一條信息發布在 2012 年 7 月 6 號。
點進「詳細信息」會發現這個編號「201207061016」的無名屍其實有名字。
他叫李峰,身高 170,2010 年 9 月猝死與廣州胸科醫院。
有姓名的其實不應該算無名屍。
但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死後在太平間躺了兩年,也沒有家屬來認領遺體。
張大勇不知道,是因為家屬真的不知情,還是假裝不知情。
他願意相信,也許是前者吧。
所以他還是把老人的信息發布在了網站,他想等哪一天聯繫上了家屬,就撤掉。
如今 8 年過去了,這具編號 201207061016,名叫李峰的無名屍,依舊掛在資料庫第一條。
而他還算幸運的。
在醫院裡去世,白布一遮最起碼保住了最後一絲生而為人的尊嚴。
更多不幸的人,
則是在入海口,樹林裡,乃至大壩下離世,被發現時,往往已經高度腐敗,有的甚至只剩一具骨架。
具體的死亡照片被張大勇細心地隱藏起來,需要二次點擊才能查看。
怕別人接受不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張大勇說,這是他給他們蓋上的最後那張「白布」。
網站首頁,無名屍的信息滾動更新,從 2012 年至今,已經積累到了一百多頁。
除了編號不同,這些無名屍的其他信息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
二十多歲的女孩,死因不明,
八十多歲的老人,死因不明,
智力殘疾的男性,死因不明。
偶爾也有幾條特別與眾不同的信息:
性別年齡都辨認不出來,因為這個在農村某車前機蓋下被發現的,
是「嬰兒左下肢」。
不敢想像,如果孩子的父母看到這則消息,該是多麼的崩潰難過。
張大勇說,在這些冷冰冰的編號背後,他們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生命,也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喜怒哀樂。
網站留言版裡——
一個叫「明明」的殘疾女孩留下了亡故男友的信息,不為別的,只想找到他的墳;
「王志蘭」堅持了 20 多年還在尋找弟弟,「即使不在人世,也願能知道你在哪裡埋葬」,這是她最後的希望;
「曾偉凌」十多年前和舅公失去聯繫,別人都說「是跳火車死了」,但他不死心,堅持留下家鄉的地址期盼親人歸;
有的人找到家人之後,會聯繫張大勇刪掉網站的信息,看著那些曾經自己親手編寫上去的號碼,被一個個具體的姓名取代,
他說這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但很遺憾。
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這樣開心的時刻其實很少。
04
在張大勇看來:
「 現在每年幾十億人口流動,出現因為疾病,因為凍餓,因為高溫,因為疾病,因為刑事案件,因為交通事故等等原因出現無名屍,大多都是異地,信息浩如煙海。 」
如果是本地的,也許通過公安局可以很快找到逝者家人,但這些信息大部分瑣碎且傳播範圍有限,僅憑本地警方媒體的刊登信息,想要尋找異地親人,無異於大海撈針。」
洛陽曾經有個退休職工,妻子走失後,他花了幾個月時間走遍 18 個城市的所有殯儀館,一共看了一百多具女屍。
最後一無所獲。
沒有經歷過的人,大概無法想像那種,連續一百次,希望破滅的感覺。
那個退休職工很失落地來問張大勇,究竟是為什麼?
他只能回答:「原因有很多,就現在的情況,你要跑全省沒有用,甚至跑全國都沒有用。 」
張大勇想做的就是盡最可能整合全國的信息,讓家屬們有跡可循。
只要還有人找,他就堅持發,
多一點希望,就多一份念想。
張大勇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曾經說過:
「現在每天都還有聯繫我尋親的人,但不多也就一兩個。
並不是因為無名屍體的數量減少了,而是知道這個網站的人太少了。還有很多家庭,奔波咋尋找失蹤親人的路上。」
「我能做的不多,
就希望能幫他們找回自己的名字,
人活一輩子,
總不能最後只剩一串冷冰冰的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