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飲食質量被高度關注的當下,卻鮮少有人真正願意回歸土地,潛心務農。因為想要「重建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妹子叫石嫣,她和她的「新農人」夥伴們,選擇了這條少有人走的路。其中的辛苦、波折,自不必說。更值得被尊重的,是她們在這片土地牢牢紮根的勇氣。
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市女孩,父親在供電局工作,母親退休之前也在化工廠工作,父母兩人都是高知識分子,她自己也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來又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她就讀的專業就是農業。
她之所以會選擇農業,或許也是跟當過知情的父母有關,小時候她常常聽父母講一些下鄉的故事,這讓石嫣自小就對農村和土地滋生了感情,在攻讀博士期間,她就下鄉調研,在初步了解農民的生活之後,她對繁忙的大城市,並不是那麼嚮往了。
2008年,石嫣受老師資助赴美繼續深造,她到明尼蘇達的一個「地升農場」學習,抵達美國時,剛好是播種季節,農場裡面的人,還保持著自給自足,蔬菜自己種植,肉類和牛奶都由附近的農民提供,麵包用自己的種植的小麥磨成粉,草莓醬、酸奶這些都是自己做。
在石嫣寫的《我在美國當農民》一書當中,講述很多美國農民的事情,比如農場建有自己的圖書館,菜市場依舊還在堅持使用馬車等原始畜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小鎮上最令人羨慕的生活。
石嫣開始反思,在商業化時代,中國這樣的傳統農業還存在嗎?她在美國停留了大半年之久,在她回國時,母親都有些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呢,在半年前以前,女兒還是白裡透紅的大美女,半年之後卻成了一個黑黑瘦瘦的農家丫頭。
在美國這半年,徹底改變了石嫣的想法,她放棄了許多大企業為提供的職位,選擇當了一位農民,她引入了美國農業模式,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CSA農場,這個農場位於鳳凰嶺,距離市區也就2個多小時的車程。
農場莊園區以「生態養殖」為主,蔬菜都是用農家肥,百分之百有機,豬也採用的自然養豬法,豬食也沒有使用人工飼料,都是豬籠草或者一些剩飯剩菜之類的,一個清華博士後下地種菜,養豬,自然是引起了不少的關注。
大多數人都以為她可能是難以適應城市生活,可她卻告訴大家,社會裡很多人都病了,包括身體和心靈,因為遠離了土地,我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從農村走出來,如何在城市中讓自己的錢包更快地鼓起來。很多年輕人都想著不需付出什麼,就能獲得一切,這是整個社會風氣推動的結果。
她還在北京順義郊區租種了350畝土地,用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水果。讓生產者、消費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食物,讓生產者有一個不錯的收入——這就是石嫣建立「生態種植聯盟」的初衷和願景。
有機農業,並不是說要回歸到幾千年前的那個農耕方式,更多的是強調最大化利用自然給予我們的資源,減少對於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石嫣的農業也是生態農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通過有機的耕作方式,生產健康的食材。
去了美國之後,她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一回國,她就投身美國式農場莊園生活,她的生態農場在走紅之後,購買的人也多了起來,11年的創業,讓她年收入達到了8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