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女博士放棄高薪當農民,種地11年收入破800萬,同學已認不出

2020-12-10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早在10000年前左右,中國便已經形成了以慄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再配合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便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個體系,才逐漸發展出了如今龐大的中國。而早期的中國人,都曾是一位農民。

古語有云:「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由此可見,「農」在古代的地位相當高,僅次於讀書人,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民成了被大家「看不起」的職業,很多農民拼命一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走出大山,不再當一個農民。

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偏偏要走一條「反路」,這個從小生活在城市裡,並且是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的高材生,卻毅然選擇跑去鄉下種地,這一種就是11年,她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她作出這個選擇?

石嫣,河北人,是一個開朗大方的80後姑娘,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性格乖巧,不讓父母操心,成績名列前茅,高中畢業以後考取了河北農業大學,從此與農業結緣,石嫣一路發力,最後順利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讀博,接著又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並成為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的得意門生,這份履歷無論放到哪裡,都是耀眼的存在。

就在大家以為這位優秀的女博士畢業以後,會選擇留在清華當教授,或直接去某個農業研究所,石嫣卻毅然表示,自己要去鄉下種地了,她來到順義龍灣屯鎮柳莊戶村,租下26個大棚,近40畝地,開始了自己的「農民生活」,令人大跌眼鏡,一切,還要從2008年的那次出國經歷說起。

2008年,石嫣得到了去美國深造的機會,然而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學校大門都還沒進,就直接被送去了明尼蘇達州一個叫「地升農場」(Earthrise Farm)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她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農耕生活。

4月18日,是26歲的石嫣第一天報到的日子,上午8點左右,她就被農場經理帶到了溫室裡,了解培植蔬菜苗的過程,說實話,這時候的石嫣從未想過,自己會變成一個雙手沾滿泥土的農民,她甚至連農具都沒怎麼接觸過。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石嫣每天都被帶到種植園學習,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餵雞、施肥、採摘長成的蔬菜,每一樣都要她親自動手,從早上太陽還沒出來,一直忙到晚上5點半太陽下山,曾經那個皮膚白皙的姑娘,很快就成了又黑又瘦的農民,她的手上,全是被帶刺的雜草扎傷的痕跡。回國時,同學差點認不出她。

這樣的日子確實很苦,但石嫣臉上的笑容卻越來越多,這是她第一次脫離課本,真正走進農民的世界,很快,石嫣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並對美國這種CSA農場經營模式非常認可,所謂CSA農場,就是「社區支持農業」,是一種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新型農產品貿易形式。

即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預付給農民這1年的收益,讓農民們安心種田,作為回報,農民要採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有機農產品),來保證食品的安全,這樣一來,農民增加了收益,消費者也得到了健康食品。

反觀國內,我們明明堅持了幾千年的精耕細種有機農業,因為受到商業衝擊,短短幾十年就變成了今天這樣,當我們的生命屢屢被三聚氰胺等威脅時,當農業汙染破壞生態環境時,是否該思考,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方式?經歷了6個多月的「魔鬼培訓」後,石嫣愛上了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的生活,並決定創造中國人的CSA農場。

2008年底,石嫣回國,著手參與小毛驢市民農園籌備,並在2009年初發起國內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接著她來到順義鄉村,開始打造自己的農場。從第一年的損失慘重,血本無歸,產出的梨只有常規生產的10分之1,到如今擁有2000多名會員,許多會員吃她家的菜8年以上,年收入接近800萬,石嫣知道,自己成功了,如今全國支持CSA模式的農場,已經達到500家。

去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接受採訪時,說道:「年輕人都不搞農業,今後是個大問題。」石嫣對先生的話非常贊同,她認為,其實鄉村振興,靠的就是年輕人、高材生,但因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心理「作祟」,他們不願意變成農民。看來可持續農業這條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當初放棄高薪當農民的清華女博士,11年過去,如今收入破800萬!
    當初放棄高薪當農民的清華女博士,11年過去,如今收入破800萬!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一個農業大國,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就經形成了已水稻和小麥為主的兩大農業體系,加上內蒙地區畜牧業的發展,使得中國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社會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個穩定而完善的體系,使得中國能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自給自足。毫不誇張地說,早起的每個中國人,都曾經是農民。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當農民,種田11年淨賺800萬,名字聽著耳熟
    2008年,一位清華女博士隱居深山的新聞被穿傳的沸沸揚揚,農村裡的人拼了命的要往城裡走,而她有這個條件卻跑回了深山,讓人費解,不過11年過去了,大家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 清華女博士不顧家人勸阻,放棄百萬年薪當農民,收入高達7位數!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在種地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不種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種地賺不到錢。隨著60、70年代的人逐漸老去,而80、90的年輕人又不願意繼續當農民,現在農民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有專家預測,未來極有可能出現「沒人種地」的現象。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如今年收入800萬
    只要你足夠快,就能夠更多的解決問題,甚至連煩惱都追不上你。但其實,所謂的快樂並不是要求我們一味的追求速度,而是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可以適當的提高我們的效率。但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看來,已經忘記了保證質量的本質,而是一味的要求快,似乎只要夠快,就能夠做完所有的事情。然而,人們幾乎都是在快速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心,也失去了自己的堅持。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回歸農村種地11年,現在年收入800萬
    但是,堅持原本就是每個人應該做到的,如果你完成任務不去尋求堅持,那麼又怎麼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呢?當然,這已經成為少數人的想法,多數人都是希望用快來解決,似乎只要儘快完成任務就足夠了。但其實,如果這是你自己的夢想和愛好,你就絕對不會如此敷衍,而是會想盡辦法得堅持下去,用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完成這項任務。
  • 她,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到農村種地當農民,如今年收入近千萬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做到了極致,都會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行業都有頂級的人才。這些頂尖人才是引領這些行業的領頭羊,是每一個行業裡的標杆人物。我們接著來看這位頂尖人才,她是一位女博士,畢業於我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就是這樣一位前途無量的女博士。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那就是去農村當農民種地。女博士種地在很多人眼裡確實是不可思議,但是她卻做出了足以讓人目瞪口呆的成績,年收入近千萬。
  • 她是清華畢業的博士,去農村種地11年,年收入達800萬!
    因為受到快節奏的社會影響,很多人在做事時都追求速度,但也有人能沉下心來認真做事,今天要講的這位清華畢業的女博士就是如此,她叫石嫣,從大學出來後,回到農村種地11年,現在年收入八百萬。石嫣的家庭出身很好,父母都是工薪階級,所以在父母的庇護下,她在成人之前,沒有受過太大挫折,走的路都是很通順的。
  • 清華女博士不顧一切回鄉種地,10年辛苦豪賺800萬,如今怎樣了?
    如果用博士和農民做一個聯繫的話,很少有人會將他們聯想在一起,在傳統人的眼光看來,農民是因為沒有什麼很好的學歷只能夠在農村裡種田,做著一些農活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是從人類從來都是享受型趨向的生物,如果讓你選擇大夏天坐在辦公室吹空調而且還高薪的輕鬆工作,或者是鋤禾日當午
  • 清華女博士回村當農民,種地11年開創農場新模式,後浪不容小覷
    相反,與之對應的則是下田種地。農民和將相,一直屬於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前者遭人鄙夷,後者惹人羨慕。畢竟在這個社會,有誰不想升官發財呢? 石嫣是一個特例。 高知伉儷不當精英,下田種地回歸原野 從清華肄業後,石嫣儼然已是一名合格的"學者"。
  • 清華美女博士畢業後當農民,隱居山林11年,如今年收入超800萬
    然而,一位出生在城市的清華女博士卻鍾情於隱居山林當農民,種地11年,每年的收入都超過了800萬元,這個了不起的女博士就是石嫣。久而久之,石嫣對農村的生活竟暗暗生出了一種嚮往之情。高考過後,成績優異的石嫣報考的是中國人民大學農學專業並被順利錄取。大四的時候,石嫣憑藉自己亮眼的成績和一貫優秀的表現獲得了中國人民大學碩博連讀的寶貴機會,並且師從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
  • 心理分析:近年來高學歷人士寧願放棄高薪回鄉務農背後的社會根源
    文/夢嫻君近年來,不斷有各種新聞報導某某名牌大學碩士生,研究生,博士,或者是海歸人士,他們寧願放棄城市裡面的高薪待遇,而選擇回鄉務農,自主創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畢業後選擇回鄉下當農民。而且這一搞就是十幾年,現在年收入已經突破了800萬元。石嫣說:「我要做一個農民,農業對於我來說,就是一輩子的事業和生活。」她把種地和養殖結合一起做,用動物的糞便做為有機肥,因而可以真正做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讓顧客吃到真正的有機蔬菜,所以客戶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相比土生土長的農民, 同樣是種地養殖,她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成就了自己的畢生事業。
  • 清華女博士當農民,年收入800萬!
    而清華北大畢業的學生更是「精英中的精英」,可誰想到卻有這樣一個女學霸,在清華大學博士後畢業後選擇回村種田,而且一種就是11年。這位清華女博士後名叫石嫣,出生於河北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家庭條件還不錯,由於是獨生女,更是受到了父母的寵愛,從小沒吃過一丁點的苦。
  • 清華女博士赴美深造,歸國執意隱居深山,11年後收入破800萬
    在人們的眼中高學歷的人才一般都會選擇在大城市發展,如果要是選擇到深山當農民,就覺得不可思議,甚至不可理解,但在生活中,每個人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人會打破世俗的眼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就像清華美女博士石嫣一樣,勇敢的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 種地辛苦還不掙錢,為何很多農民依然堅持?
    提要:種地不掙錢,為何還有農民在堅持糧價很低,種地也確實不賺錢,常年種糧精打細算的父親說一畝地種植比較好的情況下,純粹種植糧食的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老家共計10畝地,父母兩個人耕種的收入也就是一萬元。
  •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
    一部分農民不想種地的原因是什麼?種地的意願低取決於收益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種地的收益增高農民朋友們種地的熱情高漲;而種地的收益偏低不利於農民朋友繼續從事農業活動。換句話說,假如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上十萬,可想而知年收入十年處於金字塔上遊,農民朋友當然樂易於繼續種地;假如農民朋友有十畝地一年開墾播種僅能獲得一萬、二萬元的收益,相必很少有農民繼續選擇種地。一部分農民確實有不想種地的想法,這是什麼情況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告別鄉村進入城市開啟務工生活,在進城務工的環境下鄉村繼續種地的概率大大降低。
  • 種地是農民的天職?農民不種地是忘本?別說這話
    一代又一代,人們總是把土地和農民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果說人在世上生存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人們會認為農民的本職工作就是種地。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比如自己做些小生意,比如去城市裡打工;尤其年輕一代的農民基本沒有願意回家繼承父母土地,一輩子靠土地為生的了。
  • 浙江美女學霸高考719分,卻直接拒絕清華錄取通知書,這是為何?
    面對成功,她不驕傲,當別人問到她的成功秘訣時,她說每次發現有了困難的問題,一定要當天解決,從不拖到明天。這樣的一個學習習慣,邵奕佳一直持續至今。今日事今日畢聽著很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相信我們在座的絕大部分很難做到。
  • 石嫣:從清華博士到山林農民,靠種地年入8百萬,打破讀書無用論
    當時,年紀輕輕的楊明軍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毅然回鄉養鴿子,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決定。但是他就是這樣不管不顧將養鴿場管理的蒸蒸日上,如今他的養鴿場已經當地知名產業了。其實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好多,最典型的要數清華女學霸石嫣了,11年前她無視親朋好友的勸阻,放棄高薪工作。
  • 清華女博士隱居山林11年,生態農業收入800多萬
    她在美國停留了大半年之久,在她回國時,母親都有些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呢,在半年前以前,女兒還是白裡透紅的大美女,半年之後卻成了一個黑黑瘦瘦的農家丫頭。 在美國這半年,徹底改變了石嫣的想法,她放棄了許多大企業為提供的職位,選擇當了一位農民,她引入了美國農業模式,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CSA農場,這個農場位於鳳凰嶺,距離市區也就2個多小時的車程。
  • 三明這個小山村裡「飛」出清華女博士
    她也成了村裡第一位清華女博士。從小明志巫雨婷,1998年出生於清流縣林畲鎮石下村,祖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吃了一輩子沒有知識的虧,從小父母就嚴格要求她,要好好學習,改變一輩子當農民的命運。「那時的我,經常拿著小學的課本,我特別喜歡高爾基的一篇文章《海燕》,我喜歡海燕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敢於直面風暴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