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國家,早在10000年前左右,中國便已經形成了以慄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再配合手工業和家畜飼養業,便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個體系,才逐漸發展出了如今龐大的中國。而早期的中國人,都曾是一位農民。
古語有云:「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由此可見,「農」在古代的地位相當高,僅次於讀書人,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民成了被大家「看不起」的職業,很多農民拼命一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走出大山,不再當一個農民。
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偏偏要走一條「反路」,這個從小生活在城市裡,並且是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的高材生,卻毅然選擇跑去鄉下種地,這一種就是11年,她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她作出這個選擇?
石嫣,河北人,是一個開朗大方的80後姑娘,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性格乖巧,不讓父母操心,成績名列前茅,高中畢業以後考取了河北農業大學,從此與農業結緣,石嫣一路發力,最後順利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讀博,接著又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並成為中國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的得意門生,這份履歷無論放到哪裡,都是耀眼的存在。
就在大家以為這位優秀的女博士畢業以後,會選擇留在清華當教授,或直接去某個農業研究所,石嫣卻毅然表示,自己要去鄉下種地了,她來到順義龍灣屯鎮柳莊戶村,租下26個大棚,近40畝地,開始了自己的「農民生活」,令人大跌眼鏡,一切,還要從2008年的那次出國經歷說起。
2008年,石嫣得到了去美國深造的機會,然而令她萬萬沒想到的是,學校大門都還沒進,就直接被送去了明尼蘇達州一個叫「地升農場」(Earthrise Farm)的農場,從此,開始了她為期6個月的「洋插隊」農耕生活。
4月18日,是26歲的石嫣第一天報到的日子,上午8點左右,她就被農場經理帶到了溫室裡,了解培植蔬菜苗的過程,說實話,這時候的石嫣從未想過,自己會變成一個雙手沾滿泥土的農民,她甚至連農具都沒怎麼接觸過。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石嫣每天都被帶到種植園學習,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餵雞、施肥、採摘長成的蔬菜,每一樣都要她親自動手,從早上太陽還沒出來,一直忙到晚上5點半太陽下山,曾經那個皮膚白皙的姑娘,很快就成了又黑又瘦的農民,她的手上,全是被帶刺的雜草扎傷的痕跡。回國時,同學差點認不出她。
這樣的日子確實很苦,但石嫣臉上的笑容卻越來越多,這是她第一次脫離課本,真正走進農民的世界,很快,石嫣就適應了這裡的生活,並對美國這種CSA農場經營模式非常認可,所謂CSA農場,就是「社區支持農業」,是一種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新型農產品貿易形式。
即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預付給農民這1年的收益,讓農民們安心種田,作為回報,農民要採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有機農產品),來保證食品的安全,這樣一來,農民增加了收益,消費者也得到了健康食品。
反觀國內,我們明明堅持了幾千年的精耕細種有機農業,因為受到商業衝擊,短短幾十年就變成了今天這樣,當我們的生命屢屢被三聚氰胺等威脅時,當農業汙染破壞生態環境時,是否該思考,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方式?經歷了6個多月的「魔鬼培訓」後,石嫣愛上了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的生活,並決定創造中國人的CSA農場。
2008年底,石嫣回國,著手參與小毛驢市民農園籌備,並在2009年初發起國內社區支持農業(CSA)模式,接著她來到順義鄉村,開始打造自己的農場。從第一年的損失慘重,血本無歸,產出的梨只有常規生產的10分之1,到如今擁有2000多名會員,許多會員吃她家的菜8年以上,年收入接近800萬,石嫣知道,自己成功了,如今全國支持CSA模式的農場,已經達到500家。
去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接受採訪時,說道:「年輕人都不搞農業,今後是個大問題。」石嫣對先生的話非常贊同,她認為,其實鄉村振興,靠的就是年輕人、高材生,但因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心理「作祟」,他們不願意變成農民。看來可持續農業這條路,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