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嫣:從清華博士到山林農民,靠種地年入8百萬,打破讀書無用論

2020-12-18 歷史回憶室

2006年12月10號,已經是身家千百萬的養鴿場董事長楊明軍,正笑臉盈盈地和養鴿場工人一起在工廠卸貨。說起楊明軍就不得不提他的創業故事。

當時,年紀輕輕的楊明軍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毅然回鄉養鴿子,所有人都不理解他的決定。但是他就是這樣不管不顧將養鴿場管理的蒸蒸日上,如今他的養鴿場已經當地知名產業了。

其實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好多,最典型的要數清華女學霸石嫣了,11年前她無視親朋好友的勸阻,放棄高薪工作。執意下鄉做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那麼她現如今的發展怎麼樣呢?

李白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向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自我價值是一種自我需要得到滿足的成就感,是一種幸福感。

作為一個業務員你就想努力工作,做好自己的業務;作為一個服裝設計師,你就想設計出世人所喜歡的服裝,這些都是實現自我價值的表現方式。石嫣就是通過下鄉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現在提起石嫣讀者可能都不太熟悉。

清華女學霸石嫣

石嫣,籍貫河北保定,是個地道的農村姑娘。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她每天看著父母親在田地忙碌,不知不覺中對農村的土地升起幾分眷戀之情。

就是這份感情,讓她的一生都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長大後在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她和其他追求熱門專業大學生背道而馳,選擇了最冷門的專業—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學。

就在大家以為她是一時任性的時候,她已經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村發展專業博士,甚至在此期間去了幾十個農村深入調研,吸取農業管理經驗。調研完的她又一鼓作氣考取了清華大學博士,是當之無愧的女學霸。

在很多人以為她會憑藉高學歷去往大公司做高管,或者去高校任教的時候。她又出乎意料的在讀完兩年博士後,按耐不住性子申請去美國繼續進修。並在得到批准和經濟資助,踏上了異國之旅。

收穫滿滿的異國之旅

其實這次異國之旅是有些驚喜摻雜其中的,本來石嫣是為了繼續進修來的美國,信心滿滿的她以為會被送往高校,但現實卻是去往明尼蘇達州的「地升農場」實習。她還要在那裡進行為期6個月的農耕生活。這樣突如其來的打擊讓石嫣懵了好幾天才反應過來。

2008年4月18日,26歲的石嫣正式到「地升農場」實習。實習的第一天她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計劃,她要憑自己的雙手建立中國第一個「社區支持農業(CSA)」農場,這種模式下可以實現種菜收菜賣菜一體化。

為了計劃的可行性,她開始親自加入當地農場的農耕活動。她所加入的農場與世人印象中的高度機械化的美國農場不同。這個農場是由兩個修女創建,一對夫妻經營的小規模農場。

因為機械化低,農場的事情大多都是人為,工作強度非常大。而且為了環保,農場還被禁止使用化肥,農藥等肥料

工作的第一天,石嫣早上8點就被帶到溫室裡去了解培育蔬菜苗的過程,之前這些她從未接觸過。一周裡,她每天要在早上準時從農場小屋步行到種植園,學習蔬菜種植技術。

在這個農場裡一切農事都要身體力行,小到澆水大到開拖拉機,她全部都要經歷一遍。她經常從早晨忙到晚上,有時候甚至午餐都沒時間吃。

就這樣,一天天的,她頂著烈日將一顆顆種子種下,一遍又一遍為這些種子澆水施肥,本來白皙的皮膚也因為烈日的照射黑了好幾度,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雙手通通起了老繭。

但農場的生活也不僅僅只有勞累,也有歡樂。午餐是由農場裡的人員輪流掌勺的,輪到石嫣的時候,她總是要做那道百吃不厭的魚香肉絲和一些中國的家常菜。這些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家常菜總是讓農場裡的美國農民們讚不絕口。

在這之前,誰也不會想到,幾個月前還是從小備受寵愛的「小公主」的她,會在異鄉自己洗衣做飯。等到6個月實習結束後,石嫣歸囯的時候還驚到了來迎接自己的母親,她的母親有點不敢相信短短6個月,會讓自己的女兒在外表上改變這麼多。

不得不說這6月,石嫣沒有白待,她學到了好多理論之外的實踐經驗。也是這些經驗讓石嫣踏上自主創業之路。

石嫣的農場創業之路

2008年10月的一天,石嫣突然對自己的父母表示要去農村創業。望子成龍的父母,當然第一時間拒絕了她的請求。他們認為作為清華女學霸的石嫣志不在土地,她應該去往大公司,而不是在農村裡務農,實在是大材小用。但是執拗的石嫣還是一意孤行的走向農村創業之路。

石嫣想在中國著手建立第一個CSA農場。所謂CSA農場就是社區支持農業。是在蔬菜種植初期,蔬菜的消費者將未來的收益提前支付給農民。這樣的話,消費者就和農民一樣共同承擔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和挑戰。

農民需要在種植過程中採取環保,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種植方式。要始終保證食品絕對安全可靠,農民與消費者相互信任加上沒有中間商,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這個模式實現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農場要嚴格進行規劃,要保證形成一道可循環的產業鏈。秉著這樣的信念,鳳凰嶺下的「小毛驢市民農園」正式開張了。農園距離北京市區大概兩個半小時路程,是一個完全的綠色生態園區。

在「小毛驢」園區一直以生態健康為根本宗旨,那麼追求綠色環保必須是第一步。「小毛驢」園區裡的肥料都是農家肥,肥料的用量也被嚴格控制。從蔬菜被種下到成熟送到消費者手裡的過程是全透明的。消費者吃的放心,農民也能收穫不菲的固定收入,完全的互利共贏。

「小毛驢」完全是CSA農場模式的中國化,石嫣將自己的計劃一個個得落實在了「小毛驢」園區的打造中。

「小毛驢」園區裡幾乎都是和石嫣一樣有夢想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大多和當年的石嫣一樣放棄了高學歷帶來的機遇,毅然決然甚至與家人撕破臉也要來農村務農,他們起早貪黑辛勤勞動,終於在秋天這個收穫的季節得到了累累的「碩果」。他們的執意下鄉也在這一刻得到了支持。

從11年前的放棄高薪收入,執意下鄉務農再到「小毛驢」園區的做大做強,石嫣始終如一追求著自己的目標。也許世人依舊不能理解為什麼石嫣會放棄高學歷帶來的機遇,明明這條路更輕鬆。筆者想每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都不同,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360行,行行出狀元」。

小結:

現在的「小毛驢」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在當地也是赫赫有名的產業了,年收入可達800多萬元。石嫣也在12年間獲得了很多獎項,擔任了世界CSA聯盟URGENCI副主席,同時她又憑藉豐富的農業經驗創辦分享收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如今的她已經是衣食無憂,儼然是一個人生贏家了。但是她沒有就此止步,依然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她的事業上,想把CSA農場模式在中國徹底推廣開來。她說:「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看到這條路值得我一輩子走下去……」

相關焦點

  • 清華女博士不顧家人勸阻,放棄百萬年薪當農民,收入高達7位數!
    反觀,過去最被看不起的商人,現在卻成了人人羨慕的職業,看看福布斯排行榜就知道,有錢人都是做生意的,沒有一個是靠種地發家致富的。 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種了一輩子的地,就是想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永遠告別農民這個身份。不過,對於這位清華女博士石嫣來說,她的夢想卻是當一個「農民」。
  • 清華女博士回村當農民,種地11年開創農場新模式,後浪不容小覷
    在大眾眼中,讀書比其他任何職業都高貴。相反,與之對應的則是下田種地。農民和將相,一直屬於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前者遭人鄙夷,後者惹人羨慕。畢竟在這個社會,有誰不想升官發財呢? 石嫣是一個特例。
  • 清華女博士後石嫣:出國學習農場經營模式,歸來後選擇紮根農業
    01引言種地一直都是農民做的事情,很難想像一位清華的博士後在畢業之後回到農村種地她的名字叫做石嫣,是一名學霸,之前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來在清華,獲得了博士後。就在其他同學決定找工作的時候,石嫣此時去了美國,而這次美國的深造機會讓石嫣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 她,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到農村種地當農民,如今年收入近千萬
    做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選擇:那就是去農村當農民種地。女博士種地在很多人眼裡確實是不可思議,但是她卻做出了足以讓人目瞪口呆的成績,年收入近千萬。這位女博士的名字叫石嫣,是河北省保定人,可能有很多人認為她從事農業工作,是因為她從小長在農村,因此想回饋農村。
  • 清華美女博士畢業後當農民,隱居山林11年,如今年收入超800萬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超級農業大國,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農民」這個最古老的職業一直保留並延續至今。中國社會演變發展到今天,許多人把「從農村走向城市」當成自己的追求和目標,因為城市裡有更多的資源和機遇,也意味著能取得更高的收入。
  • 大家都是如何看待女博士石嫣,不當博士,竟然回農村種地的現象?
    記得幾年前就聽朋友說過石嫣博士的事跡,當時我自己的第一反應就是兩個字,佩服。因為博士給人的感覺就是從事科研和研究為主,或者是進入大學當一名老師。而石嫣從博士畢業之後選擇回農村種地,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
  • 清華女博士放棄高薪當農民,種地11年收入破800萬,同學已認不出
    由此可見,「農」在古代的地位相當高,僅次於讀書人,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農民成了被大家「看不起」的職業,很多農民拼命一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走出大山,不再當一個農民。 然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偏偏要走一條「反路」,這個從小生活在城市裡,並且是人大博士、清華博士後的高材生,卻毅然選擇跑去鄉下種地,這一種就是11年,她是誰?
  • 清華女博士不顧一切回鄉種地,10年辛苦豪賺800萬,如今怎樣了?
    如果用博士和農民做一個聯繫的話,很少有人會將他們聯想在一起,在傳統人的眼光看來,農民是因為沒有什麼很好的學歷只能夠在農村裡種田,做著一些農活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是從人類從來都是享受型趨向的生物,如果讓你選擇大夏天坐在辦公室吹空調而且還高薪的輕鬆工作,或者是鋤禾日當午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後共同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而對於我國目前來講,我國的博士人員佔比總人口數量僅為兩千分之一,呈現金字塔形,站的越高處的人,數量越少,所以博士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人才中的人才。在平常人看來,博士最好的出路,要麼就是高校教書,要麼就是進行科研工作等等,反正是做一些很高端的工作。但是在我國卻有這樣一位清華的女博士,她後來嫁給了一個人大的博士,後面兩個人共同回了農村種地,9年後他們的生活怎樣了呢?
  • 9年前,清華女博士後嫁人大博士,一起在老家當農民,現今怎樣了
    2008年10月13日,石嫣在美國為期半年的實習結束,回到了祖國。耿媽媽專程來到北京接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兒。石嫣見到母親之後,立即小跑過來給了母親一個長長的的擁抱,然後微笑著堅定地說:「媽!我要去種地!」
  • 她是清華畢業的博士,去農村種地11年,年收入達800萬!
    因為受到快節奏的社會影響,很多人在做事時都追求速度,但也有人能沉下心來認真做事,今天要講的這位清華畢業的女博士就是如此,她叫石嫣,從大學出來後,回到農村種地11年,現在年收入八百萬。石嫣的家庭出身很好,父母都是工薪階級,所以在父母的庇護下,她在成人之前,沒有受過太大挫折,走的路都是很通順的。
  • 「海歸農民」石嫣:清華大學美女博士後留學回國,幫助農民是事業
    她叫石嫣,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清華大學博士後,也是國內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如今卻回國成了一名農民。石嫣從小在城市裡長大,儘管大學和碩士學的跟農業相關,但從未真正下過地幹活。直到讀博士前,去美國進行了一次「洋插隊」,便改變了自己未來的生活。
  • 石嫣:清華博士後出國留學,成為國家第一位公費去美國務農的學生
    這是去幹什麼,學「種地」嗎?沒錯,就是學「種地」!要到美國學「種地」。01我們可以先去簡單的認識一下石嫣這個人。首先,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她是中國人民大學的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博士。後來,她還以優異的學術知識,在清華大學讀取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而且,她還被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任命為健康傳播大使。
  • 北大藥學博士賈存勤:甘願放棄百萬年薪,也要回甘肅農村墾荒種地
    賈存勤是2006年畢業的北京大學藥學博士。6年前,他在北京一家知名上市藥業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兼工程師,年薪百萬,擁有3項發明專利,是國家高端藥材行業的領軍人物。 不過,為了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他毅然放棄百萬年薪,回到家鄉墾荒種地。
  • 「讀書無用論」漫談
    但面對物價飛漲,樓市居高不下的社會現實,「讀書貴、就業難」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小學幾元錢的學費演變到如今「入園難、上園貴,貴過大學學費」的程度,一個幼兒每年上萬元的學費已不再是新聞了。特別是1999年國家高校擴招後帶來的「就業難」這一事關個人前途和家庭幸福的重大百姓生活問題,直接導致了廣大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捲土重來。
  • 清華才女不顧勸阻,執意要當農民,如今11年過去了
    >是地地道道的保定姑娘,從小就是一個被「寵壞」的都市女孩,從河北農業大學一路學習,去到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拿下了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後的學歷,擁有高學歷光環,要麼去公司當高管,要麼去高校任教,但她卻毅然的選擇要回鄉下種地,做一個地道的農民。
  • 清華女博士畢業後當農民,種田11年淨賺800萬,名字聽著耳熟
    2008年,一位清華女博士隱居深山的新聞被穿傳的沸沸揚揚,農村裡的人拼了命的要往城裡走,而她有這個條件卻跑回了深山,讓人費解,不過11年過去了,大家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 清華女博士隱居山林11年,生態農業收入800多萬
    她之所以會選擇農業,或許也是跟當過知情的父母有關,小時候她常常聽父母講一些下鄉的故事,這讓石嫣自小就對農村和土地滋生了感情,在攻讀博士期間,她就下鄉調研,在初步了解農民的生活之後,她對繁忙的大城市,並不是那麼嚮往了。
  • 7年前,北大博士不顧家人反對,畢業回農村種地,現狀如何
    老一輩農民吃夠了種地的苦,一輩子省吃儉用,把孩子拉扯大,讓他們讀書就是為了走出農村,在大城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再也不希望他們回到農村受苦受累。但是近年來,有不少高校畢業生,不去找工作,而是直接回農村種地,經過幾年發展,已經成為了行業標杆。
  • 寒門子弟考上清華博士,不顧反對回村種地11年,掙800萬後怎樣了
    人生第一快樂是做到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樂是做到別人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 —— 李敖在我們的這個世界當中,有很多的人已經到城市裡面生活,然而卻並不喜歡城市的生活,於是她們就返回農村因為城市的空氣汙染非常的嚴重,所以那裡的人都遭受到了霧霾,正是因為霧霾摧殘人們的身體,所以使人們極為厭惡城市的生活,她們都返回鄉下生活,就比如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她因為從小就聽父母講述農村的生活,而後來通過學習農業的知識,她也更深層次的去理解了鄉下的生活,於是她就更加嚮往農村生活了,她在清華讀完博士之後,就返回農村當農民,她的選擇是對是錯?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