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5點,喬寧、延東芝這對小情侶又檢查了一遍塑料盒,確認冰粉材料是否備齊。半小時後,某家裝公司的HR人事宋延芳放下了應聘人員的簡歷,梳了梳頭髮準備打卡下班。6點整,劉美雲猶豫地看著修改數遍的海報,最終按下了郵箱中的發送鍵。他們,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不同年齡,卻會從濟南的不同方向奔至水岸名邸夜市,在同一個夜晚相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他們,是時下最「潮」的「斜槓青年」,即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兩副「面孔」的他們隨著白天黑夜的過渡而交替、變換身份。在煙火氣瀰漫的夜晚,校園情侶變身冰粉「行家」,公司人事賣起了黑椒烤腸,被甲方「摧殘」無數遍的廣告設計師則「當家做主」成了飾品老闆。
「我今年都21歲了,不賺錢怎麼娶她?」
5點鐘從小區往夜市走時日頭還很足,喬寧和延東芝想快跑幾步躲躲陽光,盒子裡裝的葡萄乾和山楂糕卻不樂意了,碰撞著塑料盒發出「哐哐」的抗議聲。等放好勺子、果醬、小紙碗,擺上畫著不二家小女孩的價格招牌,兩人的白T恤已經被汗水畫出了「地圖」。
喬寧告訴記者,這是他表哥的攤位,但假期閒來無事,便帶著女朋友來夜市擺攤,主業是學生的二人,「斜」起來了。
「我在港灣職業技術學院學電子商務,我女朋友在中國石油大學讀通信專業。」聽到喬寧介紹自己,延東芝還有些羞澀地低下頭,看攤位暫時沒來客人,便拿出ipad默默追劇。一問年齡才知道,兩人都是1999年出生的,再遲幾個月出生就邁入「00後」大軍了。
之所以選擇賣冰粉,與喬寧曾經的打工經歷有關。「我每年放假都會去打工,倉庫、飯店都待過。之前在火鍋店幹活,就是幫人做冰粉,也算學到技術了。」喬寧表示,為了讓口味更加正宗,他特意網購了四川冰粉回家熬製。
夜市規定的收攤時間是夜裡12點,小情侶每次忙活完收攤到家已是凌晨。清洗出鍋碗瓢盆已經汗流浹背,再打開爐子通宵熬製冰粉,有時兩人也會因為熬冰粉的事拌幾句嘴,沉默半晌後又相視一笑。
「打工雖然不是第一次,但擺攤還是第一回。」喬寧回憶說,夜市的攤位是7月初試營業的,但他們實際「試水」的時間卻要更早,釘子也沒少碰。「夜市沒開之前,我倆就在小區旁邊的路口擺攤,連個招牌都沒有,結果第一天就只賣出兩碗冰粉。」這個數字,對於第一次擺攤的二人簡直是致命打擊,然而寡言少語的女朋友延東芝卻安慰他,「沒事,夜市人肯定比這兒多」。
「這樣其實挺好的,在夜市擺攤比在倉庫、飯店幹活強,很自由。我得繼續幹,都21歲了,不賺錢怎麼娶她啊!」說出這話,喬寧和延東芝二人都哈哈笑起來。
「快奔三的人只拿底薪,不『斜』你養我嗎?」
5點半下班後,宋延芳回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換下那雙讓她崴腳無數次的「恨天高」。洗臉卸妝後,她從衣櫥裡掏出一件運動型速幹上衣,催促著同樣剛下班卻賴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的丈夫趕緊行動起來。五分鐘後,小兩口風風火火地出門往夜市趕去。
宋延芳的攤位,主要出售烤腸、糖果和瓶裝飲料。然而你路過此處卻會發現,宋延芳的攤位很尷尬地安置在了廁所門口。或許你會詫異,明明是食品攤,為何擺在了廁所門口?宋延芳的解釋讓人感到鼻子一酸。
「受疫情的影響,各個小區封閉管理,我們公司的工人也沒法再去業主家裝修,家裝行業的重創只能用前所未有來形容。」宋延芳告訴記者,這也導致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她,近半年來只領取到底薪。
起初,剛結婚的小兩口原本是跟夜市管理處聯繫好了攤位,但卻因囊中羞澀遲遲沒有交納定金,開業在即,等不到定金的夜市管理方也只好將攤位租給了別人,幾經協調才得到了現在廁所門口攤位。然而讓宋延芳意想不到的是,廁所門口的人流量絲毫不遜色於其他攤位,她還利用在門口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販賣紙巾等產品。
「這邊的廁所很乾淨,你站在我們攤位前聞到的只可能是我家烤腸的肉香。」今年27歲的宋延芳是個「烤腸肚子」,賣烤腸也是因為自己「無肉不歡。」「我可是試吃了多家品牌的無數根烤腸才選擇了現在的這款,自從夜市開業,我跟老公的晚飯就是我們家烤腸,別的東西再香也都誘惑不了我們。」
宋延芳表示,擺攤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補貼家用,「我今年27歲了,都要奔三的人了不能只靠底薪過日子,得為將來養孩子的支出做準備了。」對於宋延芳來說,創業初期就已經賺到一筆不小數額的零花錢已經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了,「我會繼續』斜』下去,經營好我的生活,經營好我的攤子。」
「甲方老闆猜不到,給他改方案的也是一名老闆」
或許是被「甲方爸爸」的長期折磨練出了耐心,也或許因為這是自己的生意。即使畫了一整天的廣告設計圖,手酸眼睛脹,劉美雲還是會從歷下區的公司飛奔到北園家中拿貨,再一溜小跑地下樓騎車趕到夜市,流著汗耐著性子彎腰收拾她的飾品攤。
百十樣小飾品,每一個都要從收納盒中拿出來,再一一擺到「貨架」上。耳飾要懸掛,項鍊也得把盒子都打開。也許是出於設計師的「處女座」細節控,就連小卡子都得擺得筆直。如果不是哪只不長眼睛的小飛蟲落在手背上跟她「親切互動」,劉美雲一般不會著急跳腳。
當然,真有蟲子她也不止是跳腳這麼簡單,那尖叫聲總是讓人覺得她面對著的不是飛蟲,而是白天那位讓她改了無數遍海報最後卻選擇了第一版的甲方老闆。
「我是1998年出生的,今年二十二了。這些小飾品都是我利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去市場上挑的。」劉美雲介紹,她大學裡學的設計專業,自認為被藝術薰陶的眼光應該還不錯,「網購的那些質量堪憂,還得我親自出馬,加上我從小喜歡飾品,賣不出去就自己留著用。」
劉美雲表示,來此擺攤既開源又節流,除了熬夜長一下巴痘,並沒覺得辛酸。「我回家也是沒事躺著刷手機,還忍不住剁手買東西,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我難上加難。」劉美雲說,在這裡擺攤可以把精力都放在賺錢上,偶爾有飾品店老闆來她攤位「批發」,一次性還能賺到四位數。
自己做了小老闆,劉美雲也發生了一些小改變。「來夜市買東西的人,砍價都相當狠。之前有個阿姨,拿著二十塊錢的耳飾問我五塊行不行,給我砍蒙了。」劉美雲表示,夜市上的她已經是老闆,絕不會再像白天那樣「唯唯諾諾」,她當場拒絕了這位「砍神」。
「來夜市之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斜了,但斜得相當快樂。白天找我改方案的甲方怎麼都想不到,給他做海報的小妹也是個老闆。」劉美雲表示,她在夜市租了一整年的攤位,夜晚的「老闆之路」還會繼續走下去。
夜市負責人:在「斜槓青年」身上看到了朝氣與毅力
對於「斜槓青年」這一稱呼,三個攤位的年輕人並不覺得意外,相反他們還挺喜歡這個稱呼。「年輕人嘛,可能性肯定是更多一些。我目前是兩個身份,或許將來適應了,身上能背著更多角色。」烤腸攤主宋延芳說。
「我們在這些『斜槓青年』身上,看到的是朝氣,是年輕人身上那股肯吃苦的勁兒。」南徐水岸名邸負責人陳立村告訴記者,像喬寧、延東芝、宋延芳、劉美雲這樣的斜槓青年在夜市並不算少數。「他們大都是有自己的本職工作,白天或許是設計師、司機、考研的學生、人事,但在晚上,他們都是夜市的小老闆,守著屬於自己的攤位,從事和白天完全不相關的工作。」
陳立村介紹,由於夜市管控較為嚴格,收攤時間也有要求,最早的撤攤時間是夜裡12點,有時候顧客比較多,一些生意火爆的攤子收拾完畢可能已經到凌晨3點了,即使如此這些年輕人第二天也依舊會按時按點去上班,保證自己白天的主業不受影響。
「6月時地攤爆火,確實有年輕人是一時衝動來了這裡,大多是90後,讓我意外的是他們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嬌氣。」陳立村表示,這群年輕人的毅力的確讓人佩服。「說實話,有些攤位一開始我們都覺得他們會堅持不下去,但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此外,他表示,平時在與這些斜槓青年們溝通時,也會叮囑年輕人要合理均衡時間。「我們鼓勵支持他們創業,同時也希望他們不影響白天的正常工作。多重事業都豐收也是我們想看到的。」
據調查,「斜槓青年」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美國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一書中。而隨著人們對於高收入和多元化發展的追求,年輕人開始越來越多地從事兼職工作。今年夏天地攤的爆火,讓不少觀望的年輕人不再等待,直接「斜」起來。
你,會考慮「斜槓」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