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是高考中必考題型,在歷年高考試卷中均有出現。所以對於文言文翻譯方面的方法和注意點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
今天分享的是文言文翻譯時需要注意的6個點,可以幫助你們高考提高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等,翻譯時應將其還原成現代漢語的句式。
①皆汲汲於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此句中「不吾知」屬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吾」做動詞「知」的賓語放到了動詞的前面,翻譯時應調整語序為「不知吾」。譯為:不知道我。
②其豈有勞於求而不得人,密於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此句中的「勞於求」「密於法」屬介詞結構後置,「於求」是「勞」的狀語,「於法」是「密」的狀語,翻譯時應將其分別調整到「勞」「密」之前。譯為:「在搜求上費力」「在制度法令上嚴密」。
③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此句中「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語後置句,翻譯時應將「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縉紳」前。譯為:能夠不改變自己志向的士大夫。
古代漢語習慣省略而現代漢語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譯時應該先將省略的內容補充出來,然後再翻譯。有些語意上不連貫的地方,翻譯時也要做必要的補充。
①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此句中「越中無足與語」是省略句,介詞「與」後省略了賓語「之」,應為「越中無足與(之)語」。譯為:南越國中沒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談。
②遇人一以誠意,無所矯飾,善知人,多所稱,薦士為時名臣者甚眾。
此句中「遇人一以誠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語「王堯臣」,翻譯時應將其補出。譯為:(王堯臣)對待別人全都真誠。
③聞者為白縣吏,遂遣人下之。
此句是省略句,其中「為白縣吏」中「為」之後省略了賓語「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語「縣吏」,也應補出。譯為:聽到的人替他報告了縣吏,(縣吏)就派人把他從山上救下來。
④其母一日見敬恆貿絲,銀色下劣,慍甚。
此句中「其母一日見敬恆貿絲」與「銀色下劣」在語意上不連貫,翻譯時應做必要補充。譯為:他(姚敬恆)的母親有一天看見姚敬恆做蠶絲買賣,(使用的)銀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氣。
文言文中經常出現詞類活用現象,如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等,翻譯時要特別注意這些情況,一定要把這些活用現象一一落實。
①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家或然,故壯而須也。
此句中「壯」本為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譯為「已是壯年」,「須」本為名詞,「鬍鬚」,在此活用為動詞,譯為「長了鬍鬚」。
②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此句中「聞」本為動詞,「知道」,此處為使動用法,譯為「使……知道」。
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一詞多義現象,翻譯時應根據其具體語境在現代漢語中尋找恰當的詞語置換。
①其兄自有時名,滯於冗官,竟不引進。
此句中「名」在古代漢語中有「名字,名稱」「命名,取名」「名號,名分」「名聲,名譽」「有名,著名」等義項,翻譯時應根據語境來確定恰當的義項。「名」在該句中應譯為「名聲,聲望」。
②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
此句中「備」在古代漢語中有「完備,齊備」「預備,準備」「滿足,豐足」等義項,翻譯時應根據語境確定其義項。「備」在該句中應譯為「完全,十分」。
文言文中時常有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偏義複詞、固定格式等,翻譯時應仔細辨別。
①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勳業以自見者。
此句中「見」是通假字,通「現」,譯為「顯露」。
②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不若漢!
此句中「中國」一詞為古今異義詞,今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古義為「中原地區」,翻譯時切不可用今義替代古義。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司馬遷《鴻門宴》)
此句中「出入」為偏義複詞,「出入」在這裡是「進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襯字,可以不譯出。
④朋友之喪而若此,無乃過歟?
此句中「無乃……歟」為固定結構,在古代漢語中一般譯為「恐怕……吧」。
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譯,若直譯,意義會發生變化,這就必須藉助意譯,將其準確譯出。
①而敬恆躬行,與相鼎足,顧未有知之者。
此句中「鼎足」為比喻說法,若直譯為「鼎的腳」肯定不合語意,應譯為「三方並列」。
②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此句中「兩虎共鬥」為比喻說法,若直譯為「兩隻老虎爭鬥」顯然不合語意,應譯為「如果我們像兩隻老虎一樣互相爭鬥起來」。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義為「嘴」和「舌頭」,若直譯為「嘴和舌頭」顯然不合語意,應譯為「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