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OR帷幄』整理
來源:知乎
本文僅作為學術分享,如有侵權,刪文處理
匿名用戶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26939/answer/1454817393
本碩985,CS博士生,看到這段話。
只有一個感受:簡直不能更可悲。
院士您有想過您是公眾人物嗎,您的發言,會給下面多少導師「影響」,您想過嗎?
僅僅昨天一天,我就從三個消息源(本組群,和其他高校同學組群裡)看到這個微信推送。
無一例外,都是導師直接po進群,教育我們學生怎麼做人。
對,平地一聲雷,動輒就教育我們做人。
院士,您可能當年是很辛苦,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可是,我們這群博士生的導師們,年紀輕輕,有的不到四十,就早已經不在一線,開始了天天白漂學生論文和跨組文章互帶的節奏了。
當我看到他們,得意洋洋的教育我們做人的時候,我快吐出來一口鮮血啊!
我甚至專門查了,組裡所有導師們,博士年紀發的論文list。
簡直慘不忍睹,甚至比不過換算為同時期我們這個階段的碩士。
你要是硬說他們打下了江山,我們繼承了他們的優勢,得到了指導,才能寫出來論文。
不好意思,一點沒有,他們早就不在一線了,所有流程,都是我們自己。
他們的comments,低級,錯誤,令人到汗顏。
他們剝奪了我們所有有的精力,讓我們不斷的 不斷的,寫本子,寫基金,做預算,做ppt,做項目,陪外來教授,等等等等。
對,都十幾個項目了,還沒個完?我們做出來的預算,錢去哪了?成果在哪?
一個CS大組,連個伺服器都不給配,光用錢找更多的博士進來,我說的對嗎?
但是,就是這樣一幫人,在教我們做人。
在高高在上的指揮我們拼命。
洋洋得意的說,你周末怎麼不幹活?你還想有假期?
院士,請您好好正視一下,大部分的導師群體吧。
有幾個導師敢說,自己不是為了名利,真心在幫助學生成長。
我周圍的同學們,75個人裡面,留在學術界的只有3人,
無一例外,全都出國了。
這是學生的問題?
院士,請您好好呼籲一下,教教導師們,應該如何做導師吧。
這幫人,腐蝕了我們青年人對於科學家的嚮往,動搖了國家科研的根基。
一路走來,我對於他們這個群體,只有一個印象:
吃著納稅人錢,製造著學術垃圾,說教著偽善的道德。
社會的寄生生物。
我知道我一棒子打死了很多還可以的導師,
但是,我的樣本群體裡就是這樣子。
我也很難過。
對不起,很直接,很殘忍。
知乎用戶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26939/answer/1456165629
本科待過發哥老婆實驗室,了解發哥是怎樣的導師。發哥說PhD要一天工作12小時,一周6天以上。水稻遺傳領域就是這樣,不加倍工作,趕不上水稻插秧收種的周期,也沒法做到一年三季播種。Push你的從來不是老闆,而是水稻。
首先,講下發哥的科研領域,是水稻遺傳。研究方向大體舉個例子,一種水稻高產,另一種水稻低產,只有通過大量雜交,才能定位出高產基因在哪裡,隨後才能研究分子機制。
水稻一年三季,一季實驗幾百上千株稻,插秧要自己來,收稻自己來,統計數據要自己來。從種下去到收完數據兩三個月,數據火急火燎分析完,馬上要設計實驗趕下一季播種。水稻又不是一年什麼時候都能種,湖北一年兩季,海南種第三季,在湖北的第二季沒趕上,你就要去海南種,每年少一季水稻,別人五年畢業,你七年都不止。萬一趕上其他組把你基因搶發了,人家Nature Genetics,你投個2分期刊,工作量一樣大,就因為你有一季水稻沒趕上,你虧不虧?
發哥所在的基因樓其他組也是類似情況,不做遺傳哪怕做機制也是如此。研究基因就要基因插入水稻或敲低基因。所以,為了4月份趕上第一季水稻,你2月份過年前後就要準備水稻愈傷組織的組織培養,年後用農桿菌把基因插入水稻,愈傷組織分化出小苗,4-5月份種進田,等苗子長大點適應田間了,還得挖出來重新插秧。這季水稻的實驗數據還沒出來,就要準備下一季的愈傷組織,等7-8月份第一季水稻結果一收立馬設計實驗趕9月份種第二季水稻。之後還得去海南種第三季,過年還沒來得及收完數據,下一年的播種就又要開始準備了。
好多不做水稻的聽著一天12小時覺得導師慘無人道?
那是沒經歷過一年從頭到尾跟著水稻發育周期趕deadline的恐懼。我本科試過一次,沒卡好時間點,後來放棄水稻轉去做動物了(你看,就算老闆師兄都提醒過,新手菜鳥依然卡不準時間)。Push你的從來不是老闆,而是水稻,一天不給12小時,根本來不及做。
當然,你完全可以不做水稻,就像我這樣。全國都可以不做水稻,又辛苦,文章發得和工作量還不成比例。但水稻是中國的口糧,你不做,我不做,總要有研究生一天12小時,一周無休去頂著蚊子烈日插秧收樣、研究分析無所不能。
所以呢?覺得發哥壓榨學生?
發哥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科研領域已經到頭了。再發文章也沒用,大可不必。
其次,發哥是真真實實給科研教學的導師,科研態度嚴謹,雖然長得蠻年輕的,但做事風格更像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朝聞道,夕死可矣。說實在的,在聞道路上只爭朝夕地工作,一生都不一定求索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天工作8小時,確實不太夠。
發哥是水稻出身,也研究醫學,因為發哥老婆平姐罹患肺癌去世了。平姐是我目前為止遇到的最好的導師,她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躺在病床上改論文,把學生工作發出去。到最後癌症轉移嚴重,眼睛和意識不清楚了,她才把帶學生的任務給了發哥,讓老公幫她帶完最後的學生。
為了平姐的肺癌,發哥從水稻背景,轉成看肺癌文獻,最後基本上也是肺癌大咖。
朝聞道,夕死可矣,你選擇一條研究道路,一天12小時,你以為這條路通透了。
不夠。
也許未來你身邊出了其他事,你發現做水稻對自己愛人,對自己家庭幫助真的不大。一天不止12小時希望用7年時間趕上肺癌最新研究進展,但是時間已經不夠了。
所以,一天12小時又怎樣呢?
和真理賽跑的道路上,計時單位從來不是小時,而是一生。
從水稻科研的行業性質,和發哥自身的科研奉獻上,我並不認為發哥花時間寫這麼長的信提醒自己實驗室學生要努力學習工作有什麼錯。晃晃悠悠最後課題做不完,PhD延畢對學生影響更大。
至於信的內容脫離語境被歪曲放大,這就是傳播者的問題了。
匿名用戶
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726939/answer/1451683141
作為一個博士剛畢業的菜雞說兩句,
其實在博士期間每天工作12小時,一周工作7天。不能說是日常,但是也是稀鬆見慣了
每月除了國家補助的1500,老師總共給1000塊錢,這些錢還只發10個月。
有時候項目弄不完,磚搬不完,從早上8點幹到夜裡兩三點是常事
更不用說文章需要連夜改,實驗需要連夜做這種痛苦的時候了
但這都還算是合理的,畢竟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能畢業
博士學位哪裡是能拿的那麼輕鬆寫意
總有那麼一段時間孤獨寂寞無人理解,無論是情感還是科研上。
這就是為什麼翟博士輕飄飄的一句:知網是什麼,引起了科研社畜們持久而廣泛的憤怒
所以,一天12小時,996.5,我相信不少博士曾經,現在或者未來都要經歷。
但是,
這事的關鍵就是在於張院士把這種每天工作12小時當作一個規章制度寫在紙上,發給廣大博士社畜,當規定去強制執行了
這就很扯淡了
想了半天,沒有一句話比這句話更合適了:
大明王朝1566 E03
順便附贈這部劇中的另外一個金句:
大明王朝1566 E23
諸位博士,共勉之。
09.05更新
為啥張院士這個信引起這麼大爭議呢,我想了想,結合評論區,就先拋個磚吧
讀到博士的你我,除了極個別的像翟博士這樣不知道知網為何物之外,大部分人其實都已經心裡清楚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艱險小路了
拉開博士們水平差距的,我認為主要是兩點:一曰天賦,一曰機遇
至於努力,是博士裡最不缺的東西
一個博士如果連努力都沒有,還怎麼敢妄稱讀了博士
因此,在博士面前強調努力,強調一天12小時,996.5
就跟對著職業運動員們說你們要拼搏,要努力一樣
把博士生們沒有取得應有的進展盡歸於懶惰
就跟把女排奪冠是因為努力拼搏一樣
蒼白且無力
如果再配以某些導師們每天早晨幾點到晚上幾點打卡必須在實驗室待著這樣管理高中生的方法
真的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