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灸作為傳統中醫養生智慧的結晶,從遠古一直流傳使用至今。近年來,艾灸更是逐漸走進千家萬戶,被民眾所熟知、接受和應用。灸療法之所以成為現代人追捧的養生之法,是因其綠色、天然、安全、無副作用。
不過艾灸的話,實際上就跟吃西藥分飯前、飯後吃一樣,時間和順序不對,都會影響到施灸的效果。艾灸時,取穴的順序重要嗎?很多人只是做艾灸保健,每次灸一個穴而已,所以順序的事項從來沒放在心上,也不覺得重要。但是,當你艾灸穴位較多時,施灸的順序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如果艾灸順序不當,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可能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艾灸取穴的順序
《千金要方》說:「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 艾灸時我們一定要遵從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背面後腹面的規律。
人體如何分陰陽?
關於身體的陰陽,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答案。《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上陽下陰,左陽右陰,四肢中,手掌連胳膊肚面為陰,足背順連腿前為陰,反之為陽。」
作為農耕大國,我們的先人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因此,依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按照先陽後陰的規律,艾灸的順序基本都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如果我們在日常養生保健的時候,按照上面的方法去施灸,效果就會很好。當然,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這種方法不是完全固定死的,一般都是以先緩解症狀為先,比如施灸時先取阿是穴(疼痛點)和其他重點穴位等等。
艾灸的最佳時間
艾灸最好的時間點是在白天日出以後,因為這個時候,大自然和人體的陽氣都開始生發,如果這個時間艾灸的話,身體可以順著天地之陽氣上升的趨勢走。可以說事半功倍,像有一些陽虛、氣虛質的人,表現出手腳冰冷,免疫力地下、大便不成形,效果就更為理想。
當然不同的病症,在灸法上也略有差異,選擇艾灸的時間點也會不同,《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可見脾胃不分家,養好脾的同時也要養好胃。中醫所講的脾胃包括了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胃的範疇。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
比如調理脾胃功能,可以在早上9-11點施灸,因為這個點是脾經的運行時間。又比如,中醫認為:下午的5點到7點是腎經當令的時辰,所以經常在這個時間段艾灸,可有效緩解腎虛的症狀。如果是失眠的症狀就要在臨睡前灸。
艾灸養生最好的時間是上午10-11點;下午2-4點為宜。
艾灸不適宜時間
夏天六點以後,冬天的話五點以後儘量不灸,當然,如果白天實在沒時間,晚上做的話,也行,但是儘量避開21:00到22:00,為什麼呢?因為在中醫看來,晚上9 點到 10 點,卦相對應12時辰為純坤卦,全是陰,無一陽生,這個時辰如果艾灸扶陽不當,過於強烈刺激穴位,不但陽氣補充不了,還容易就傷了陰血。所以說這個時間點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都是對健康不利的。
艾灸灸量很重要
灸應該考慮天時、地利、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比如冬天灸量適合大一點,才能祛寒通痺、助陽回厥;夏天宜少灸或者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冽,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度也是不同的。老年人或體弱者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需要堅持日久;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到大而遞增壯數!
艾灸的注意事項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萬能的。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該先去醫院檢查確診是什麼問題,而不能不管哪裡不舒服都企圖靠做艾灸來解決。
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不要覺得,反正艾灸能養生,能治病,我就可以隨便熬夜,可以不注意飲食。如果有這樣的想法,艾灸什麼也幫不了你。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不宜灸。
4、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洗澡,因為艾灸後身體的經絡和毛孔都是打開的,此時洗澡會給身體帶進寒氣。灸後1個小時再洗澡,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再洗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5、艾灸後若出現上火,可艾灸足三裡穴、湧泉穴引火下行,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減少灸量,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6、每分鐘脈搏超過90次以上的人禁灸;過飢、過飽、酒醉禁灸;急性扭傷48小時內禁灸;孕婦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