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金樽美酒,李白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想起仕途不順,李白大喊「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詩仙的人生就是這樣,年少時有多得志,晚年就有多落魄。
公元757年,57歲的李白因早前加入永王陣營,在潯陽入獄,次年被判流放,此時58歲的李白自潯陽出發前往夜郎。這段時間的李白,再也沒有當年讓高力士脫靴的疏狂,也沒有與眾詩友唱和時的張揚,等待他的是漫長的煎熬。
一年後李白路過嶽陽巴陵縣白馬驛,遇到了御史臺裴侍御。裴侍御官不小,很仰慕李白的才華,不但設宴招待他,還請他上坐,喧寒問暖後還送了他一件繡衣。這對李白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讓他感動不已,於是就因為這件繡衣李白寫下了首妙詩,詩名《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唐.李白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亂流若電轉,舉掉揚珠輝。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情親不避馬,為我解霜威。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寫得是有情有義也有水平,句句令人動容。全詩共有4聯,前兩聯大氣磅礴,後兩聯卻令人心疼不已。
詩的前兩聯寫的是自己流放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聯由長江兩岸的巖石入手,這些巖石歷經萬年的風吹雨打,如今橫臥著,成了現在的白馬驛。在這樣的一個小地方,遇到曾經朝中的故友,詩人內心是感慨萬千的。這樣的開篇用眼前之景起興,也一語雙關地暗指自己這大半生的坎坷。
次聯則是大手筆,寫的是滔滔江水。江水如閃電般,它旋轉著,奔騰而下。那船棹激入水中,揚起片片水花,水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大氣的李白哪怕在人生最難的時候,仍能寫出如此大氣的詩句,令人讚嘆。以上兩聯,都是向友人描繪自己一路行來見到的風景。
頸聯對裴侍御贈衣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寫,他在水驛設堂,捲起珠簾,親自將刺繡的衣服贈給了自己。在這一聯中詩人連用了「卷」、「升」、「接」等動作,一氣呵成。最後的落筆,詩人直抒胸臆地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不避馬」是指對方不顧種種禮儀客套,「解霜威」是指對方給自己帶來了溫暖。之所以特別點明對方不顧禮節,是因為對方是位高權重的官員,而自己是一個戴罪之身,這也正是最讓他感動之處。
縱觀這首詩,雖然與李白的其它經典詩作相比,算不得多高明,但它卻讓我們了解了詩仙的另一面。年少時的李白,面對瞧不上自己的大官,寫下的是「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如今落魄了,面對雪中送炭的御史臺,他是一片感激。這就是李白愛憎分明的一面,不矯揉造作,也毫不掩飾,這才是最真實的詩仙。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