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白我們都很熟悉,雖然他是唐代的以為詩人,可卻總是有種他在我們身邊的感覺。多少年過去了,他留下的詩詞依舊是廣為傳頌,他的故事也仍舊是被人們津津樂道。太多的人喜歡他,太多的惹崇拜他,也有很多人試圖去模仿他,但是卻無可代替。他會舉起美酒,高聲吟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會在不順時感慨"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他的人生,也不是順風順水的。
在他57歲那年,因為之前加入永王陣營,他被流放,從潯陽出發去夜郎。這時候的他青春不再,輕狂也不在,原先的那些張揚肆意都消失了,因為等待他的將是長久的煎熬。當他路過嶽陽巴陵縣白馬驛時,他遇到了御史臺裴侍御,他陰陽木立白菜花,設宴招待還將其奉若上賓,最後還送上了一件繡衣。他的雪中送炭讓李白感動,於是李白寫下了一首詩。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
側疊萬古石,橫為白馬磯。
亂流若電轉,舉掉揚珠輝。
臨驛卷緹幕,升堂接繡衣。
情親不避馬,為我解霜威。
這首詩一首五言律詩,並無特殊之處,但是其中的感情卻令人感到動容。這時候的李白已經流放一年多了,是裴侍御在他最需要支持的事後給了他深切的關懷,讓他感到溫暖,他寫這首詩就是為了表達對其的感激之情。巴陵長江側岸的這些石頭,已經經由萬年的磨礪變為了白馬驛。江水奔騰漩渦高速流轉,激起的水珠在陽光下像彩虹一樣燦爛。裴侍御在這裡把刺繡的衣服贈與我,深厚的友情讓他沒有顧忌,他為我帶來了陽光,讓我在流放的途中也感受到了溫暖不再悽涼。
前兩聯寫的是他在這裡所看到的場景,在首聯由岸邊石頭入手,描寫現如今所在的白馬驛的由來。在這樣一個小地方見到曾經的朋友,他的心中是很有感慨的,他用眼前所見引起下文,也是在暗指自己這之前大半生所經歷的那些艱苦磨難。
在次聯上,他所使用的手筆則是極為的龐大,他寫滔滔不絕的江水,江水就像閃電一樣,在不停的奔騰旋轉。高高揚起的水花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光芒,讓我們讀起來感覺到無比的大氣磅礴。不愧是詩仙,就算是在人生低谷,他的詩文也永遠是這樣的壯闊。
頸聯所寫的則是則是好友贈送衣服時候的細緻的描寫,在這一聯中,他使用了"卷""升""接"等幾個動作,但是卻一氣呵成,畫面感十足。而在落筆處,他則直接表達了自己心中的謝意,對方不顧種種禮節,也要給自送來溫暖,自己一個戴罪之身,而對方卻是位高權重,這也是最讓他感動的地方。
其實這首詩相比他的其他詩,並沒有顯得多麼的高明,真正那能可貴的是那份真摯的深情,讓我們看到了平時所看不見的李白。在他這人生落魄的時刻,面對雪中送炭的好友,他滿心感激,這是不加掩飾的李白啊。而同時也不免感嘆,那時候的人還是很有氣度的,不然早就牆倒眾人推了,又怎會有沿路的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