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話說李白先生一向是非常好玩的,不但自己玩得歡樂,還十分崇尚「獨樂不如眾樂樂」。生活中調皮搞怪就算了,有一次甚至還一本正經地玩到了詩作裡,把大家都涮了一把。看著一臉嚴肅地玩文字遊戲的李白先生,我們只能默默吐槽,坑爹呀。
這首詩作就是《渡荊門送別》,初看標題,我們都會以為這是李白去送別他遠遊的朋友了,好奇他寫的是哪位朋友呢?於是正正經經地從頭往下看,然後就一臉懵逼了:說好的送別朋友呢?為什麼全篇就只有李白先生一個人?而且,這難道說的不是李白自己要離別故鄉,外出遊覽嗎?作者你出來解釋一下!
李白在讀者們的強烈要求之下上線了:什麼?你們是在秀智商下限嗎?我在作品裡面已經很清楚地寫了,本詩仙要離開故鄉去遠遊了,親愛的故鄉很捨不得我這樣一個曠世奇才,為我送別,這很難理解嗎?讀者群裡迅速炸鍋了:還有這種操作?作者你是認真的嗎?你居然這麼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我們要脫粉!李白:嚶嚶嚶,我不是,我沒有,明明是你們智商不夠,理解不了我的神操作。讀者集體黑線。
李白先生與讀者們的口水戰真是讓人一頭霧水,我們且讓他們自己吵吵好了,來看看這首上了熱搜的《渡荊門送別》,其中是與非,自己來判斷吧。這是一首五律,秉承了詩仙一貫的浪漫主義風格,意蘊瑰麗高遠,氣勢壯美雄闊,宛如一幅靈秀逼真、大氣磅礴的長江出峽山水畫卷,絕對是詩仙作品裡的高水準之作。
先來搞清楚荊門這個地名,荊門是座山峽,在湖北省境內,位於長江南岸。它的對面是虎牙山,兩山相峙,地勢險峻,可以說是湖北四川咽喉之地。而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他這次出蜀去了湖北遊玩,都已經離故鄉這麼遠了,他覺得故鄉的一江流水仍是對他戀戀不捨,萬裡送至荊門,這就是詩題送別之意吧。
首聯兩句寫的是作者趁著青春年華,興致高昂,乘船離開家鄉,來到長江荊門峽遊覽。楚國故地的風光,果然是與家鄉不同的。作者一路乘船,對於周圍景物的風格變化是非常清楚的。他眼看著長江兩岸從峻岭高聳到曠野開闊,就明白自己早已離開了四川,進入湖北境內了。前兩句調子是十分輕快愉悅的。
第二聯一展眼前的瑰麗壯美之景,分別寫了山之景與水之景。山從四川境內的崇山峻岭漸漸消失了峰稜,沒入湖北的一片平原之中。江水也從原先的夾於山峰之間轉為一瀉千裡,直入大荒。這兩句的氣勢十分壯闊,作者用「隨」與「盡」來描寫山勢由高峻向平坦轉化,最終消失於原野之中的景致變化;用「入」與「流」來描寫江水由原來的狹窄曲流轉向自在奔湧,開闊無阻的水勢動態。
第三聯描繪了這樣的一幅壯美山水圖的瑰麗背景,將山水融於整個奇幻的天地之間,使得這幅畫卷更趨飽滿豐富。天中一輪明月映於江面上,遠觀仿佛天國飛下來一面美麗的鏡子,嵌入了江水之中。天邊一層一層的雲升騰變幻,結出了海市蜃樓般的奇幻美景,天空之幻景與山水之氣勢交融,這一幅圖卷已是讓人生出如墜仙境之感了。
最後兩句,詩人在一片愉悅心境之中,望著眼前萬裡奔流的長江水,只覺得這是故鄉來送別他了,用這一江流水遠送他的行舟。這裡既有遠遊的愉悅,也包含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去遠遊,年輕人的豪邁之情,夾雜了對故鄉的眷戀,盡在這一首非傳統的送別詩裡一覽無遺了。
讀罷全詩,我們是否能對李白於詩題上玩的這個小詐術有自己的判斷了呢?也不知道李白先生與他的粉絲們的口水戰是否有了結果,只是詩作已寫成,李白先生不再更改,我們也就會心一笑,只管去欣賞那一片荊門山水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