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窗外寒風凜冽,窗內暖意融融。
在銅陵代表團會場,代表們的討論聚焦在了技術人才培養上。他們結合行業實際,暢敘發展碩果,共商發展大計,為我省人才培養獻智獻策。
「新增技能人才33.15萬人,我省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首獲金牌。」會議伊始,省人大代表王家福「拋磚引玉」,他指著這段被標記了重點符號的文字說,「這些數據是對加快推進技工大省、製造強省的肯定,可喜可賀。」
當前,我國已啟動中國製造2025戰略,核心就是實現製造業智能升級,也就是智能製造。通俗地來說,智能製造就是將人、數據和機器相連。故此,「人才為本」被列為五大基本方針之一。
王家福點明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我國製造業要想由大變強,其中一大制約因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稀缺。他建議,將技能培訓深入到大專院校,按照學分給予考核,並優先考慮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會上,王家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現有的職業培訓教育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向高等教育上靠,讓受到高等教育的學生不光可以學到高水平的理論知識,還可以熟練的掌握技能操作本領,可以為各行各業輸送一大批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安徽製造」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我也認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省人大代表蘇保信對王家福的建議表示贊同。
「我關注過這樣一份數據: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佔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佔就業人口的6%。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佔比40%,德國則達到50%。」蘇保信分析,從市場供求看,近幾年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再精密的儀器,也需要工人來製造;再先進的設備,也必須有工人能「玩得轉」。蘇保信建議,提高工人待遇,提高技術工人的實際收入和高技能人才的子女教育與健康醫療等方面的社會福利,讓員工在生活中少費一些精力,在工作中多投入一些精力,為企業多創造效益。
在省政協青聯、教育界別的會場上,省政協委員也就人才培養各抒己見。
「我們也可以在安徽打造一些高等學府,讓很多優秀的人才,國際和國內精英的企業家、商界和政治領袖前往入讀。」省政協委員朱威澔建議從教育入手,通過與國內外院校合作,讓安徽當地乃至鄰近省份的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既提升安徽的知名度,又吸引人才回流,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一舉多得。
省政協委員汪小飛則提議「以獎促幹」,通過增加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的賽項種類和參賽規模,擴大表彰獎勵的範圍和力度,形成吸引、培養、使用、穩定職業技能人才的良性機制,讓「藍領」成為令人羨慕的「金領」。(記者 史睿雯 蘇藝 楊琦 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