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鍵詞】智能製造 技術人才培養是關鍵!

2020-12-17 中安在線網站
在1月13日省人大的分組審議中,銅陵團的討論聚焦在了技術人才培養上。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窗外寒風凜冽,窗內暖意融融。

  在銅陵代表團會場,代表們的討論聚焦在了技術人才培養上。他們結合行業實際,暢敘發展碩果,共商發展大計,為我省人才培養獻智獻策。

  「新增技能人才33.15萬人,我省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首獲金牌。」會議伊始,省人大代表王家福「拋磚引玉」,他指著這段被標記了重點符號的文字說,「這些數據是對加快推進技工大省、製造強省的肯定,可喜可賀。」

  當前,我國已啟動中國製造2025戰略,核心就是實現製造業智能升級,也就是智能製造。通俗地來說,智能製造就是將人、數據和機器相連。故此,「人才為本」被列為五大基本方針之一。

王家福在發言

  王家福點明了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我國製造業要想由大變強,其中一大制約因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稀缺。他建議,將技能培訓深入到大專院校,按照學分給予考核,並優先考慮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會上,王家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現有的職業培訓教育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向高等教育上靠,讓受到高等教育的學生不光可以學到高水平的理論知識,還可以熟練的掌握技能操作本領,可以為各行各業輸送一大批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安徽製造」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我也認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省人大代表蘇保信對王家福的建議表示贊同。

  「我關注過這樣一份數據:我國目前總就業人口為7.76億人,其中技術工人有1.65億,約佔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萬人,僅佔就業人口的6%。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佔比40%,德國則達到50%。」蘇保信分析,從市場供求看,近幾年人才市場上,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再精密的儀器,也需要工人來製造;再先進的設備,也必須有工人能「玩得轉」。蘇保信建議,提高工人待遇,提高技術工人的實際收入和高技能人才的子女教育與健康醫療等方面的社會福利,讓員工在生活中少費一些精力,在工作中多投入一些精力,為企業多創造效益。

  在省政協青聯、教育界別的會場上,省政協委員也就人才培養各抒己見。

省政協委員,香港亞洲木薯資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朱威澔

  「我們也可以在安徽打造一些高等學府,讓很多優秀的人才,國際和國內精英的企業家、商界和政治領袖前往入讀。」省政協委員朱威澔建議從教育入手,通過與國內外院校合作,讓安徽當地乃至鄰近省份的學生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既提升安徽的知名度,又吸引人才回流,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一舉多得。

  省政協委員汪小飛則提議「以獎促幹」,通過增加省級以上職業技能大賽的賽項種類和參賽規模,擴大表彰獎勵的範圍和力度,形成吸引、培養、使用、穩定職業技能人才的良性機制,讓「藍領」成為令人羨慕的「金領」。(記者 史睿雯 蘇藝 楊琦 陳成)

相關焦點

  •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製造專業群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人才由單一操作技能型向集操作技能、生產工藝、維修保養、質量管控等技術技能複合型轉變,迫切需要面向個性化市場需求,以智能製造為工作場景,培養具備數位化、創新思維能力以及信息技術遷移能力、智能製造綜合實踐問題解決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 李雙壽:面向智能製造的工程教育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那麼,當智能製造發展到一定階段,機器人完全可以替代人的工作,人們的工作範式發生改變,工作界限模糊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操作技能高端化、生產服務一體化。人還能幹什麼?智能製造能夠實現製造的高效率和精準化,但多用於處理簡單、機械重複的操作,而思考複雜度高、創造力強、靈活性高的生產服務型工作,仍然需要人來勝任,但是相應的對人的要求會更高,對人才培養會產生新的要求。
  • 施耐德電氣攜手湖南電氣職院共促智能製造人才培養
    中國上海,2020年8月18日——施耐德電氣與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電氣職院)今天在上海就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籤署協議,雙方將聯手建立智能製造人才培養基地,共同培養企業和社會所緊缺的智能製造人才。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業務副總裁、OEM業務負責人崔志達,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宇飛代表雙方籤約。
  • 智能製造背景下機械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智能製造;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軸承裝配;機器人工作站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競爭與分工的需求,我國在2015年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指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 天拓四方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賦能高校培養數位化人才實現教育再升級
    》(2015年10月26日文)」提出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領域,組織開展智能製造領域行業人才需求分析、預測和發展對策研究,深化產教深度融合,引導行業教育向產業升級重點領域、緊缺人才領域發展,不斷推動製造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升級。
  • 顧佩華:培養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政務頻道 > 政務要聞 > 顧佩華:培養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 ——從兩會關鍵詞解讀郵政發展
    新的一年,我們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深化改革,為將兩會關鍵詞中釋放的利好信號落地生根、將中國郵政打造成為行業的「國家隊」而一起拼搏、一起奮鬥,開啟中國郵政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 解讀兩會|政策推動智能家居導向明顯
    從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到兩會代表諫言的分析,家居圈也在密切關注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泛家居行業人大代表的相關言論,以期對未來一年家居行業的發展有所裨益,供行業人士參考。解讀兩會|政策推動智能家居導向明顯(圖片來源網絡)在供給側改革、智能製造、實體經濟轉型等話題之外,今年的兩會還提到了一些值得我們注意的關鍵詞,例如:智慧生活、人工智慧、信息安全、5G等。
  • 新職業|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了解一下
    根據調研顯示,智能製造裝備集成和應用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數按照本科、高職和中職培養需求分解,具體如下表:數據來源:《智能製造機械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06.中國職業教育學會會長魯昕:在關鍵技術領域仍然存在著許多「卡脖子」的問題,目前我國急需四類人員:高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轉化成果行業應用人才、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人才,而職業教育就承擔了後兩種人才的培養,佔整個高等教育結構的70%。
  • 兩會關鍵詞對民航業有什麼影響?
    如果從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出發,結合對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分析,今年兩會關鍵詞將對民航業產生哪些影響?"中國製造2025"與新材料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加快新材料等技術研發和轉化"。我國製造業強國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進入世界第二方陣;2035年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2045年可望進入第一方陣。
  • 兩會觀察①|基層代表履職這一年 看看他們的關鍵詞
    關鍵詞1:獲得感去年建議被採納 獲得感滿滿吳彥㛃告訴記者,這一年,她的關鍵詞是——獲得感。去年全國兩會上,吳彥㛃提出關於完善農業產業化財政資金投入績效評價機制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了財政部的採納,並部署到了今年的財政工作中,這讓她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 「科協改革研討」加強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建設智能製造,人才是關鍵。隨著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產業蓬勃發展,智能製造人才瓶頸愈發凸顯。為此,重慶市科協組織相關專家深入查找重慶市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系統分析問題的主要成因,並提出加強智能製造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建議,以期對重慶市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發展有所裨益。
  • 錢鋒委員:推進原材料製造工業向高質量智能轉型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亟需運用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從生產、管理和營銷全流程優化出發,推進以高效化和綠色化為目標的智能優化製造,全面促進我國原材料製造業的高質量智能轉型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原材料供應鏈採購與裝置運行特性關聯度不高,產業鏈分布與市場需求存在不匹配;資源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缺乏虛擬製造技術;高危化學品、廢水、廢氣、廢固的全生命周期足跡缺乏監控與溯源等。
  • 王帥:建設機器人理虛實一體實訓室,為智能製造人才培養添翼!
    機器人行業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也催生了更多的人才需求,不少職業、本科院校增加開設機器人專業,根據工信部的產業發展規劃,2014至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培養3萬名以上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人才。天津博諾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帥如何培育機器人行業應用型人才呢?博諾機器人提出了機器人理虛實一體化實訓方案。
  • 智能製造時代來臨,「人才危機」帶來巨大就業缺口?
    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設備的廣泛應用,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智慧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控制技術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導致社會各個領域急需智能控制技術專業的技術人才。大家都知道要推動智能製造,但是智能製造不是僅僅給傳統製造業披上「智能」的外衣那麼簡單,而是要從技術、設備、人才,特別是在人才方面使力,基於自己的產品來推進智能製造方案。
  • 人民日報海外版: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發布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智能製造已成為世界各國搶佔發展機遇的制高點和主攻方向,支撐服務智能製造相關領域技術發展人才的緊缺也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據了解,人口老齡化、人力成本上升,企業生產效率亟待提升是智能製造的內在推動力。同時,推動智能製造產業發展是促進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通過構建新型製造體系,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可以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疫情下,智能製造的優勢也進一步顯現。
  • 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智能製造人才論壇暨集萃大講堂,大咖雲集
    2020-11-23 23:26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2020年11月25日,2020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華中智能製造學院
    擁有內蒙古自治區職業院校智能製造領域最先進、最強大的技術資源及設備資源;擁有國家級工業機器人培訓、鑑定中心,3D列印造型師(高級)鑑定基地,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數控實訓基地。學院與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採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內蒙古及其他地區培養和輸送高技能、高薪酬、就業質量高、工作環境好、就業企業自動化程度高的智能製造高端人才。
  • 立足長遠 探索智能 施耐德攜手湖南電氣職院智能人才培養新模式
    2020年8月18日——施耐德電氣與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電氣職院)今天在上海就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籤署協議,雙方將聯手建立智能製造人才培養基地,共同培養企業和社會所緊缺的智能製造人才。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業務副總裁、OEM業務負責人崔志達,湖南電氣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宇飛代表雙方籤約。
  • 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服務智能產業發展 不斷培養高技能人才
    天津北方網訊:「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系列報導,7日走進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校專門成立了智能製造學院,為服務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趙相賓,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智能製造學院院長,學院成立五年來,不管再忙,每周他都堅持抽出一天,給學生們講課。作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電氣化專家教授,趙相賓曾經到德國企業考察,這次經歷,讓他對智能製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