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製造背景下機械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2021-02-08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在分析智能製造對機械類專業人才能力新要求的基礎上,探討了複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問題。著重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工程能力欠缺的原因,以及通過整合離散實踐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提高工程能力的可行性。重點探討了機械類專業學生的機械、電氣、氣動和控制綜合裝調技能的培養問題,最後介紹了安徽工程大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自主研製的滾動軸承自動裝配作業機器人工作站,以供參考。

智能製造;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軸承裝配;機器人工作站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國際競爭與分工的需求,我國在2015年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明確指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智能製造技術是在信息化、數位化、自動化裝置及系統應用的基礎上,將人工智慧引入製造理論及生產運行過程中,形成以存儲、計算、邏輯、推理為特徵的機器智能所驅動的產品製造技術。智能製造的典型特徵是「狀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在智能製造模式下,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採用高度集成的方式進行,需要複合型人才做支撐,顯然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已無法適應智能製造的需要。

機器人將成為未來智能製造的重要使能裝備。智能製造代表著先進位造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而機器人是實現智能製造的一類重要而特殊的載體。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技術不僅會促進位造業發展,也將促進位造新業態的誕生。如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生產線上的大規模應用,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工程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名工科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在智能製造背景下的機械類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一定的工業機器人工程應用綜合技能,而工業機器人的集成應用涉及機械、電氣、氣動和控制等多方面的綜合應用技能。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機械類專業課程的課堂學習和實踐環節是獨立進行的,缺乏綜合應用方面的強化訓練機會和平臺,這種培養模式將導致畢業生的崗位適應期延長,甚至無法滿足企業需要。在此背景下,機械類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迫在眉睫,工業機器人的集成應用實踐教學平臺的研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隨著製造產業智能化的步伐加快,智能製造行業的人才需求問題日益明顯。機械類專業將仍然是智能製造業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實踐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智能製造的新需求。由於智能製造技術是通過現代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智能技術等基礎技術實現製造過程和製造裝備智能化的,它是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與裝備過程技術的深度融合與集成。因此,智能製造要求機械工程專業人員利用多學科集成化的知識儲備推動生產製造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進行重構,需要機械類專業培養跨學科的複合型人才。

具體來講,從事智能製造的機械類人才必須掌握以下技能。

1.機械設計與製造技術

智能製造裝備的生產製造需要專業人員利用機械製圖、機械設計、機械原理、互換性技術、運動學和動力學仿真等知識設計與製造出機械本體系統。

2.硬體設計與驅動技術

智能製造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要求專業人員利用電工電子、單片機、PLC、傳感器、電機拖動、自動控制、液壓氣壓等技術設計電氣硬體驅動系統。

3.軟體開發與應用技術

智能製造技術裝備的柔性化、智能化及數位化要求專業人員利用相關軟體編制人機互動界面、設計電路板、嵌入智能化算法、開發資料庫、分析與監測製造過程狀態等。

4.其他有關工程能力


智能製造技術與裝備涵蓋技術範圍廣、設備系統龐雜,除了上述技能之外,還要求專業人員具備對智能製造裝備和過程的管理及維護能力。如解決智能製造系統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即能識別、準確表達複雜工程問題、設計針對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能設計實驗項目、分析與解釋實驗數據、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等,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甚至應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此外,還要求專業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規範,即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並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如前所述,智能製造是機械、電氣、液壓氣壓、控制等基礎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為應對傳統製造業的智能化潮流,須加快培養複合型製造類專業人才,因此需要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機械類專業不同課程的教學是相對獨立的,相應的實驗實踐環節大多是在各自實驗室獨立進行的,這種「各司其職」的教學方式導致各課程知識都較零散,未能將專業知識系統化、綜合化,學生難以將課程學習與工程問題之間建立聯繫,必然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欠缺,甚至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當務之急是解決離散實踐教學資源的「孤島」問題,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整合現有離散實踐教學資源,研發綜合實訓平臺。可將機械原理與設計實驗室、液壓與氣動實驗室、工業機器人實驗室、PLC實驗室、傳感器實驗室的主要功能整合在一起,實現滾動軸承自動裝配平臺的設計與安裝調試(見圖1)。

圖1 利用離散資源研發綜合實訓平臺舉例

綜合實訓平臺的研發以提高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為目標。首先,緊扣專業方向確定一個綜合性作業任務,所設定的作業任務儘量涵蓋上述複合型人才工程能力的主要方面;其次,按照專項能力訓練目標,將平臺劃分為若干功能模塊(子系統),明確各模塊的工作任務及輸入輸出,使相應課程實驗室的硬軟體支撐各模塊的構建;最後,按照總體設計思想,將各模塊集成在一起,即構建一個系統性的綜合訓練平臺,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平臺搭建的全過程。平臺中的各模塊將發揮整合之前相應課程實驗室的功能,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功能模塊工作原理的理解,還可以弄清其在整個平臺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對工程問題的認識。考慮到各高校現有的硬軟體條件基本能滿足各主要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需要,因此上述方案具有現實可行性。

實踐教學改革實例——滾動軸承自動裝配作業機器人工作站研發

作為機械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實例之一,現介紹安徽工程大學與蕪湖安普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綜合實訓平臺—滾動軸承自動裝配作業機器人工作站,以供其他院校參考。

1.機器人綜合實訓平臺的組成及操作內容

考慮到工業機器人是最典型的智能製造裝備,而軸承是機械工業中的重要基礎件,本綜合實訓平臺選定滾珠軸承的自動裝配作為實訓任務,選用兩套工業機器人來完成作業及任務調度,平臺布局見圖2。基於機器人自動裝配作業的工業應用場景,完成軸承內外圈和保持夾等零件拾取、滾珠注入、分珠和成品入架等裝配動作。要求操作者完成裝配夾具組裝、機器人安裝和標定、PLC與兩臺機器人間通信建立、氣動系統組裝、I/O口分配、電氣連接、PLC和機器人程序編寫與調試等裝調工作,旨在培養操作者組建機器人協同作業系統的綜合能力,以及機械、電氣、氣動和控制的綜合裝配和調試技能。

圖2 滾動軸承自動裝配作業機器人系統

該工作站主要包括機械、氣動、控制和作業機器人四個部分。其中,機械部分主要由臺體、自動裝配夾具(見圖3)、工具臺(見圖4)和軸承零件存放臺等組成;氣動系統由5套氣缸驅動裝置及氣路控制閥等原件組成;控制系統由PLC模塊、觸控螢幕、3組電磁鐵、行程開關和操作按鈕等原件組成;作業機器人由2臺3kg六關節串聯工業機器人及示教盒組成。

圖4 軸承裝配專用工具

2.實訓作業任務及操作步驟

整個滾動軸承裝配的機器人作業實訓任務分為四個部分。

(1)軸承外圈和內圈的抓取與放置

首先,1號機器人抓取外圈並壓下擋塊,移動至裝配工位;其次,由2號機器人抓取與放置內圈固定器,通過PLC控制氣缸動作使懸臂伸出;最後,由1號機器人抓取內圈掛在懸臂上。

(2)滾珠的注入

首先,由2號機器人抓取灌珠器放置於灌注工位;其次,通過PLC控制相應的氣缸動作,將灌珠器中的滾珠輸送至滾道中;最後,由2號機器人將內圈固定器取出,並放回至工具臺。

(3)滾道中滾珠的均布

由2號機器人抓取分珠器並移至相應分珠工位放置,再在氣缸的驅動下,實現滾珠的均布並由定珠器固定。

(4)放置保持架

首先,通過PLC控制相應的氣缸動作,將定珠器退出工作位置;其次,由2號機器人將定珠器取出,並放回工具臺;再次,1號機器人抓取保持架並調整至可抓取姿態,再移動至取件位置;最後,取出軸承,並放至存放臺。

完成上述步驟,在所搭建的機器人與PLC通信網絡的支持下,實現了兩個作業機器人協同動作,完成了滾動軸承的主要裝配工序。

3.綜合實訓平臺的應用效果

上述軸承自動裝配機器人工作平臺的研發及操作過程,涵蓋了整套工裝夾具設計、機械臂末端夾持及吸附裝置的設計、PLC編程及人機互動界面設計、氣動系統搭建、行程開關設置、機器人與PLC的通信網絡搭建、工業機器人的示教編程以及系統裝調等多方面實質性訓練內容。圖5所示為機械類專業學生在平臺上進行綜合實訓,圖6所示為我校工作站承接省級賽事現場。

圖6 工作站承接安徽省大學生工業機器人應用大賽現場

通過該平臺的研發和應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踐課程學習的興趣,強化了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間的聯繫,切實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顯著增強了學生對於工程問題的理解。

傳統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對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課題。獨立開展的專業課程教學及實踐教學環節是當前大學生工程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結合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合理整合現有的離散實踐教學資源,研發和推廣具有綜合訓練功能的實踐教學平臺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1] 黃仲庸.面向智能製造的機械專業技能人才實訓模式研究與實施[J].機械職業教育,2018(10):43-46.
[2] 謝橋.智能製造時代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前景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36-37.
[3] 吳國興,範君豔,樊江玲.智能製造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7(16):89-92.
[4] 榮偉.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製造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J].時代農機,2017,44(10):46-49.
[5] 楊雪君.智能製造背景下高職特色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7(1):74-77.
[6] 陳冰,李時春.面向智能製造的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8(1):23-25.

作者簡介:江本赤,工學博士,副教授;蘇學滿,工學碩士,副教授;劉玉飛,工學博士,副教授;許德章,工學博士,教授。安徽工程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241000。

聲明:文中圖片由作者本人提供,非經授權,不得使用。

原文刊發於《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雜誌2020年第13期。

*凡轉載中國現代教育裝備公眾號所發布消息,須完整署名並附以上二維碼,否則追究到底。

相關焦點

  •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製造專業群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人才由單一操作技能型向集操作技能、生產工藝、維修保養、質量管控等技術技能複合型轉變,迫切需要面向個性化市場需求,以智能製造為工作場景,培養具備數位化、創新思維能力以及信息技術遷移能力、智能製造綜合實踐問題解決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 顧佩華:培養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政務頻道 > 政務要聞 > 顧佩華:培養複合型「新工科」人才 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 哈爾濱工程大學孫建國:開展新工科建設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年會暨信息技術領域產學合作論壇「信息安全」分論壇上,嘉賓們圍繞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難題與求解、新工科理念下的網絡安全專業建設、學院與執業之間的「一以貫之」、新工科實踐與探索、科技創新與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模式等方面對信息安全領域進行了深入剖析
  • 廣東多所高校新增「新工科」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
    各高校也紛紛響應,大力開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機械設計製造等 「新工科」專業建設。羊城晚報記者留意到,今年廣東多所高校新增「新工科」專業,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相關專業,或在「新工科」專業增加了招生數量。此外,課程設置體現多學科交叉特色,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培養實踐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
  • 於敬:探索外語+ 專業+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2016招辦主任面對面 專訪天津外國語大學於敬  主持人:2016年學校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學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於敬:我們的辦學特色是提高學生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為了這樣的培養模式,學校全面推進外語教學和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學生「外語+」與「專業+」這樣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這個學校下大力氣,在2016年進行了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體現了學校辦學培養模式的特色。
  • 李雙壽:面向智能製造的工程教育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人才培養,特別是在智造強國的新時代背景下,已經從三好「德智體」轉向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那麼,新的時代下,如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向智能製造,工程教育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方面,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工程講的是融合、集成、創新、共享、智能,所以,新工科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新的質量、新的內容等等。
  • 高考指南:計算機類、機械類專業怎麼選?熱門專業推薦看這裡!
    我校的計算機類專業更是獨具特色,努力培養具有化工特色的電氣信息類新型拔尖人才和高水平複合型人才,快來看一下吧: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方向)等專業大類招生,面向「新工科」的人工智慧領域,形成計算機技術、軟體工程、數據挖掘、網絡服務等的智能計算機工程技術貫通。
  • 長沙理工大學:校企合作 共同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
    三一集團「3+1」人才聯合培養班是長沙理工大學推進「機械類」複合型人才培養,探索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又一次嘗試。項目採用訂單式「3+1」培養方式,前三年由學校培養,第四學年由學校與三一集團共同培養,第四學年的課程根據企業需要單獨設置。與之前的聯合培養項目相比,該項目將聯合培養對象從本科生擴展到研究生,使校企合作的學生受益範圍更廣,合作力度更大。
  • 共生理論下高職院校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信息化時代和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要求企業需具有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對企業人才的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企業員工不僅要堅守在生產線旁,還將在設計、營銷、推廣及售後等崗位上發揮作用。當企業機械化與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對重複操作類工人的使用率隨之降低,具備多元的知識儲備和交叉學科背景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作用變得尤為突出。目前,學界對於複合型人才還沒有統一的界定。
  • 機械類專業: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
    本專業主要培養現代製造業及相關領域內從事機電產品的設計與製造、生產組織管理、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開發以及經營管理工作的複合型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如機械設計、機械製造、自動化等等。機械類專業涉及的領域可以是不固定的,如航空航天、農業機械、船舶製造等,所有行業和機械相關的產品的設計、製造相關問題,都可以是研究對象,具有很廣的專業應用背景。  一般高校所開設的機械專業的課程相差不多,但也各有特色。考生在選擇時,可以參考院校的背景。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保持機械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會開設一些與航空航天相關的課程。
  • 「一帶一路」大背景下 複合型外語人才緊缺
    建議1  擴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種類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語言服務面臨三大問題——小語種人才不足、語言與專業結合不足以及市場化欠缺。」  然而,《報告》卻顯示,目前我國外語人才培養中,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少,對行業背景知識了解少,專業知識欠缺,而且忽略了團隊合作、吃苦耐勞、責任擔當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畢業生很難適應「一帶一路」海外複雜和艱苦的工作環境。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驗收結果—新聞—科學網
    > 面向智能系統的卓越IT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通過 189 柯勤飛 方祖華 上海師範大學 4131010270 面向「人工智慧+教育」的新工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上海交大、華東理工推雙學士學位項目 培養複合型人才
    此次文件的出臺是國家進一步明確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和重大導向。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今7個雙學士學位試點項目都是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導向,所涉及專業都是學校最強勢或最具特色的專業。7大雙學士學位試點項目,包含:1.船舶與海洋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主要面向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高精尖技術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將國家戰略、行業需求與學術高度有機結合,為實現海洋強國夢提供人才支撐;2.機械類國際化人才培養試點班+數學與應用數學雙學士學位項目,積極應對高端晶片
  • 歷時十六載,山大打造產學深度融合的機械類人才新型培養模式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打造產學深度融合的機械類人才新型培養模式》由機械工程學院張進生教學團隊歷時十六載熔煉而成。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原則,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將「教、學、產、用」有效協同,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 RCEP背景下 急迫培養「外語+法律」人才
    在此背景下,涉外法律業務也隨之增加。涉外法律工作是涉外經濟活動的重要保障,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是我國參與國際治理體系的重要戰略資源。2020年12月24—26日,RCEP背景下「外語+法律」複合型人才培養研討會在南寧召開。本次研討會由廣西社會科學院主辦,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承辦。
  • 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 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這所高職成唯一入選職校!
    的調研分析19王  茜重慶大學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及新工科人才 培養探索與實踐20談文蓉西南民族大學新工科視野下創新型大數據專業人才協同 育人實踐平臺的建設3.智能製造類項目群指導:機械類專業教指委、自動化類專業教指委、顧佩華序號負責人所在單位項目名稱1趙冬娥中北大學面向工業 4.0 智能製造和基於全周期工程 教育的信息工程專業改造升級研究與實踐2潘豔秋大連理工大學面向智能製造的多學科交叉「化工過程安
  • 探索人工智慧與專業深度融合 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為順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試點開展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探索人工智慧與原有專業相融合,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培養拔尖人才。 9月2日,學校在創新創業學院組織召開了人工智慧微專業建設工作推進會。相關專業系主任、微專業任課教師、2019級實驗班班主任及創新創業學院全體教職工參會。
  • 新工科背景下的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
    與此同時,大數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因此高校紛紛開設大數據專業。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現狀,包括現階段大數據的教材、課程體系、師資和實驗室建設等現狀,然後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大數據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方案,並簡要敘述方案內容,最後針對大數據教育生態的發展給出了相應的思考和建議。
  • 高考志願不要冷眼看待機械類專業,它的重要性不輸計算機專業
    機械類專業包括了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工業設計、機械工藝技術、微機電系統工程、汽車維修工程教育、機電技術教育以及智能製造工程等13個專業。
  • 吉林工商學院轉型發展新舉措: 構建新工科背景下 「課程超市」教學...
    通過對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現有的課程建設中存在工科教育理科化,工程人才綜合實踐能力缺乏,核心能力定位不明確,所學知識技能與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不完全契合等,與新工科本科教育的升級相左的問題,對機械行業、企業人才需求進行摸底,確定各崗位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提煉機械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將「新工科」和「課程超市」理念應用於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完善、評價和可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