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不少人都有這個習慣:
在外出吃飯前,用開水燙一下碗筷。
在家洗衣服時,用開水燙一下內衣。
大家這麼做,都是希望起到清潔殺菌的作用。
但這樣殺菌有用嗎?
開水燙一下碗筷就能消毒,靠譜嗎?
高溫消毒是有『溫度』和『時間』兩個條件:
1、溫度在100℃,高溫作用1—3分鐘。
2、溫度在80℃,高溫作用10分鐘。
在外就餐,我們使用的開水一般都是餐廳提供的茶水,通常都是溫水,大多在七八十度左右,這些水倒在涼的餐具裡,溫度還會在降低。
很多人在燙碗筷時,僅僅是衝刷一下,幾秒鐘就燙完了,根本起不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只能清除掉一些浮塵、汙垢,細菌仍會繼續存活。
實驗表明:餐具在經過開水淋燙後,細菌數只是略有下降,淋燙殺菌效果微弱。
所以,開水燙碗筷
根本沒用,消毒啥的都是自我安慰。
日常生活中
哪些消毒方式比較靠譜呢?
(一)適用於我們日常的碗筷、玻璃製品等。
1、開水煮燙
將洗乾淨的碗筷放入沸水中,煮燙5—10分鐘即可。
註:木質筷子受熱會彎曲變形,此類餐具不適用。
2、蒸汽消毒
將洗乾淨的碗筷放入蒸汽櫃或帶有支架的鍋上,消毒5—10分鐘即可。
3、微波爐消毒
將洗乾淨的碗筷放入微波爐中,調高溫2—4分鐘即可。
註:確保碗筷是可以放入微波爐中的材質,避免金屬裝飾。
如果我們外出吃飯,上述消毒方法可能就不太實用,所以我們應該這麼做:
①看餐具外面的塑封膜是否乾淨,是否已過消毒效果保質期(一般是兩天左右)。
②拆開塑封后,聞聞是否有清潔劑的殘留味道 。
③用手摸餐具表明,看是否有殘留的水或油汙。
(二)適用於我們的內衣、內褲等。
1、健康人群
在清洗時選擇專門的器皿,用涼水清洗,日常晾曬後可用化學消毒劑消毒,再次衝洗去除消毒劑殘留,最後進行晾曬或烘乾。
2、疑似患有泌尿生殖系統感染
根據衣物特點選用高水平化學消毒劑(如含氯製劑、過氧乙酸、過氧化氫等)消毒,再次衝洗,最後進行晾曬或烘乾。
所以,隨意用開水燙一下消毒,只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真要消毒還要使用科學的方式!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