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本質告訴我們: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那何為教育目的?在教招考試中重不重要,又常常如何考查呢?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以下,初識教育目的,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層次結構、功能及特性等。這部分知識點主要以客觀題(單、多、判)為主,所以大家可以通過關鍵詞理解記憶。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要求,是學校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規格。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來的,反映一定社會對受教育者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的落腳點,所有的教育活動,都會圍繞著教育目的來進行。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
教育目的的層次性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師的教學目標。這一部分需要大家掌握各個層次目標的定義及彼此間的關係。
1.定義
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是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課程目標主要是特定教育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預期變化。
2.關係
(1)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係。前者針對所有受教育者,而後者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
(2)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係是具體與抽象的關係。他們彼此相關,但相互不能取代。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多種功能,具體包括導向、激勵、評價作用,也具有調控作用。
四、教育目的的特性
通過對教育目的含義及其相鄰概念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具有以下特性:
1.抽象性(一般性)
教育目的總是抽象的、非具體的,即一般的、非特殊的。它對人的身心素質提出的要求,及對所培養的人的社會價值所做出的描述,都是方向性的指南。
2.預期性(理想性)
教育目的表達的是社會或個人對教育對象未來發展狀況的期望,所展現的是一種預期的狀態。在對教育目的的規定中,滲透的是他們關於美好生活前景的設想,反映的是人生發展的理想。
3.終極性(不可及性)
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最終要求,是受教育者追求的理想目標,它往往帶有不可及性的特點。如果教育目的是輕而易舉就可達到的,那麼,它就難以成為教育活動的指南,就失去了目的本身的價值。
在這個四個知識點中,第一個點概念容易考到定義地位反選,第二個點層次結構是四個概念理解及關係掌握,第三、四個點功能是單多選考查,第四個點見到的少,但也有可能考到,需要和功能結合在一起進行理解記憶。
下面出幾道題考考大家:
1.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是( )的關係。
A.普遍與特殊 B.總括與分類 C.具體與抽象 D.一般與具體
2.教育目的可以發揮下列哪幾種作用( )。
A.導向、規範和權威作用 B.激勵、評價和統一作用
C.導向、激勵和評價作用 D.宣傳、引導和激勵作用
3.( )即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又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務 C.教育內容 D.教育規律
4.以下不屬於教育目的特性的是( )。
A.具體性 B.抽象性 C.終極性 D.理想性
【參考答案】
1.C選項。 2.C選項。 3.A選項。 4.A選項。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