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被誤讀的一萬小時定理

2020-09-05 麥田的鴿子



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份才」,刻苦,奮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們少年時期的教育體系裡,也一遍遍地被灌輸著「有志者事竟成」的至理名言。

還有看上去科學可信的「一萬小時」定理也告訴我們, 在一個行業、領域內經歷了一萬小時的積累,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這樣的觀點到底準確不準確呢?

就像現在,又到了歲末年尾,又到了一大波人立下各種志向的時間。

就像我,小時候立志成為科學家、文學家,上學後立志考上好大學,畢業後立志找到好工作,事業取得成功……多少和我一樣的" 有志之人」,很多曾經立下的志向都沒能成。

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身邊也不乏很多看似努力,其實沒什麼成就的人。

為什麼一些畢業十年,有了十年工作經驗的人,工資並沒有比工作三、五年的工資多多少呢?這難道不是一萬小時定理的悖論嗎?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就幫我們解答了這些疑惑。

這本書由美國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合著的一本學術嚴謹的著作。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種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都能有效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應該遵循的一系列普遍原理,即「刻意練習」

很多人都認為「傑出」源於「天賦」,作者卻認為像「莫扎特」那樣的天才的成就也來源於「正確的練習」。

本書的第一作者艾利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刻意練習」法則的研創者,另一作者普爾則是科學作家。

艾利克森專注於多個行業和領域內的專家級人物,包括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人物,找出他們與行業普通從業人員之間的差距。

作者做了反覆嚴謹的試驗,通過可行的訓練方法讓普通人也能成為數字記憶高手,讓高爾夫球小白經過訓練可以參加職業賽事。

這種方法就是「刻意練習」,它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書中提出的「刻意練習」的理論超越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回溯「一萬小時定理」的來龍去脈,才發現我們對這一理論的認知都不夠全面。

1973年,赫伯特.西蒙與合作者威廉.蔡斯發表一片關於西洋棋大師與新手的比較論文。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十年定律,也就是西洋棋大師能夠經過長期訓練在擺盤、復盤等方面都顯著強於一級棋手和新手,獲得這些專業知識大概需要十年。

1993年,本書作者艾利克森參考西蒙的十年定理,通過試驗得出: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在20歲之前至少練習了4000-10000小時以上,練習時間越長的小提琴手,成績越卓越。這一研究報課強調的也僅僅是刻意練習。

後來格拉德威爾引用了艾利克森的研究結果,演繹出後來廣為人知的一萬小時定律。

其實,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和練習時間並不存在絕對的一萬小時的界限。

同時,成功與練習時間並不成正比。

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技能,從不會,到會,到熟練,確實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夠很快掌握,可是到了一定的階段階段之後,就會處於停滯的瓶頸狀態,並不會一直呈線性提升的狀態。

如果只為了達成「一萬」這個時間的目標,機械地重複,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專家,最多也只能成為熟練的「新手」。

我們必須隨著時間和個人已掌握到的效果,及時調整策略,有針對性和技巧性地去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自我總結規律,或者藉助行業專家、教練、老師的力量,辨別並彌補練習中的漏洞,這樣才能一直進步。

就像我們人力資源面試求職者時考慮的這樣一個問題:這位候選人的有效工作經歷到底多長?是實實在在的五年工作經驗,還是一個工作經驗用了五年?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書中也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進行有目的地練習。就像打靶一樣,必須瞄準靶心,制定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另外,練習中一定要有反饋。就像書中說到的,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準確判斷到底對不對,哪些地方不對,為什麼不對,需要怎麼改進。如果沒有這些反饋,錯誤的辦法重複一萬小時依然沒有成效。這種反饋可以是自己找出來的,要麼外人找出來的。

同時,一定要走出舒適區。舒適區內永遠是同等程度的重複,只有走出去,練習才能有提升。在作者的數字記憶實驗中,就是每次增加一個數字,當被實驗者能輕鬆記住之後,再逐步往上增加難度,永遠在受測者努努力點一下腳尖能達到的地方,最終受測者也一次次打破自己數字記憶的極限。

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刻意練習,新手也能走向大師,普通人也能走向卓越。

通過刻意練習,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更多可能。


相關焦點

  • 閱讀分享:10000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助你從新手到大師!
    今天讀的書是《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閱讀薦語:無論是學習小的生活技能,如打球、開車、彈琴、烹飪,還是提升關鍵的工作能力,如寫作、銷售、編程、設計,都離不開大量的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摘錄: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藉口,試圖迴避練習。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心得分享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讀書心得分享——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審計局  南國春 「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他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西洋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該領域世界頂級研究者之一。艾利克森博士曾出版過這一主題的幾部學術專著:《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傑出表現指南》等。《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是他於2016年出版的暢銷書,首次向大眾讀者普及「刻意練習」法則,這也是他首次出版的中文書。
  • 新年大家給自己設一個目標,通過刻意練習變成高手,堅持一萬小時
    翻出這本很早之前就看過一半的書來看,《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講了,很多時候變成大師之前都是通過刻意的一萬次練習,才能達到大師的標準。當然這個一萬次有時候只是個數字,或許聰明的人不需要這麼多次就能達到大師的水準。同樣哪怕智商一般的人,也是可能通過習慣就能熟能生巧。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藉口,試圖迴避練習。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無意間在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了一本叫做《刻意練習》的書,懷著看一看的心態,把它加入了購物車後付款下單。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刻意練習顧名思義,就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練習。練習什麼?練習自己想要掌握的技能,一技之長,又或者是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
  • 從新手到大師,如何進行「刻意練習」?你所需要的乾貨都在這裡
    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成為那個牛人?你只需要《刻意練習》。本文力求用最簡短的文字,為你講述什麼是刻意練習,以及普通人如何通過「刻意練習」,在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成長為那個「很厲害的人」。如果只是簡單機械地重複,「天真的練習」,沒有總結、沒有提升,即使努力2萬小時,也無法取得進步,成為大師。比如,站崗1萬小時的保安,如果沒有提升、進步,則只能是「有經驗」的保安,不可能成為保安裡面的精英。清華保安考上清華的原因,是他在站崗的過程中,產生了求知的欲望,並用對了方法,發奮讀書,才取得了成功。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一個人下了20多年的象棋,在時間上遠遠超過一萬小時。可仍然只是一個棋迷,算不上高手。因為對他來說,下棋只是愛好,沒有設定目標,沒有去「刻意練習」。一個從事財務工作20多年的老會計,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可沒有突出的業績。
  • 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重複性練習」不能取代「刻意練習」
    編者按:相信你肯定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吧?這一定律說的是如果你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就需要10000 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你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但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就像健身後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來潛能,只要你堅持刻意訓練。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通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創造天才。
  • 「刻意練習」 開車,從新手到老司機其實不難
    文 | 王林夕我曾親眼見證一個膽小的女孩在半年的時間內從一名新手司機逐漸變為熟練的老司機,這當中的秘訣是什麼呢?這位膽小的女孩叫Linda, 為了找尋到答案,我跟Linda進行了一番深入交談。B先生把他的方法叫做:「 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是2016年11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刻意練習」這個概念的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 K. Anders Ericsson。
  • 通過刻意練習培養繪畫大師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最大的特點是,推倒了「天才論」和「一萬小時堅持論」。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認為,一直以來我們過於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並沒有天才之說,就算有智商能有影響,影響也非常小。通過對莫扎特、榊原彩子等擁有特殊才華人才的研究可以看到,所謂的天才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們掌握了通過正確的訓練與練習進行創造的能力。正如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所說的,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但是,一味的訓練就一定能夠成為天才、大師嗎?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成功與練習時間並不是完全成正比。
  • 天才是反覆練習一萬小時
    有個匈牙利心理學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當,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被訓練成任何一個領域內的高手。為了證明這一點,他選擇了一個傳統上女性不擅長的項目,也就是西洋棋。結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訓練成了西洋棋世界大師,這就是著名的波爾加三姐妹。這個實驗甚至證明哪怕你不愛好這個領域,也能被訓練成這個領域的大師,因為三姐妹中的一個並不怎麼喜歡西洋棋。
  • 《刻意練習》:如何快速習得一門技能
    而這些天才背後,都是經過了刻意練習,才能讓人看起來很厲害。《刻意練習》:如何快速掌握一門技能。我們先來說一下一萬小時理論,很多人都應該聽過這個理論,就是無論你在各行各業,只要做到一萬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大師。
  • 一萬小時就是「刻意練習」?萬維鋼:時間不是主要的,有更關鍵的
    文|牧人之道練習一萬小時,不等於「刻意練習」「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馬爾科姆的《異類》一書。它告訴人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因為這本書太出名了,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了「刻意練習等於一萬小時」這種說法。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變成大師?
    《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作者是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他致力於研究社會中的傑出人物優秀的原因,以及刻意練習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研究成果表示,很多天才般的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可以練習獲得。他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從自己孩子幼時就開始刻意訓練他們下棋,三個女兒均成為國際頂尖高手。
  • 《刻意練習》走出一萬小時定律的誤區,你需要做到這三點
    一萬個小時的概念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34;但實際1萬小時要真的發揮作用,還需要限定條件,&34;下的1萬小時才有用。無論我們有什麼目標,成為作家、鋼琴家,或是為了贏得公司的羽毛球賽冠軍,我們都需要刻意練習,才能發展自己的潛力,從而獲得成功!
  • 《刻意練習》:學會正確的努力,讓一切更完美
    這不由自主地讓我想起了一萬小時法則,一萬小時法則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出來的,該作家認為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在該領域投入一萬個小時,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在該領域成為很厲害的人,可以說算是佼佼者。這個法則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熟知的一萬小時法則。可是只要你善於發現與觀察,不難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最後都活成了「賣油翁」。
  • 關於「一萬小時定律」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多達上百次的練習後,一名叫做史蒂夫·法隆的普通大學生將隨機記憶的數字突破到了88個,而在刻意練習之前,他能夠記憶的數字極限只有7個。在隨機記憶數字這件事上,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練習,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的極限也僅僅只能達到11-12個,天賦與刻意練習對能力的影響高下立判。
  • 一萬小時定律是真理還是雞湯?不懂這些練了也白練!
    這幾年,1萬小時定律理論特別流行。我們對1萬小時定律通常的理解是:你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就要在這上面花1萬小時的時間。這句話特別簡單、非常容易理解,很快在國內廣泛傳播,包括足球圈。察叔就在一些場合聽到足球教練向孩子和家長們灌輸這種理論。今天察叔就和跟大家聊聊這個事,對於練足球我們該如何看待1萬小時定律。
  • 刻意練習還需勤於思考
    01 一萬小時定律實際是個坑一萬小時定律來自於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在書中告訴讀者:「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 從新手到大師的進階之路
    刻意練習這個詞最近很流行,就去翻了翻原著,作者推翻了天才存在的言論,推翻了一萬小時定律,認為通過刻意練習,人人都可以從新手到大師,「天才」也是刻意練習的產物。 看看刻意練習是什麼?刻意練習其實就是根據學習者的能力,由導師設置一系列的練習,不斷糾正錯誤,促使學生提高某種技能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