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份才」,刻苦,奮發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們少年時期的教育體系裡,也一遍遍地被灌輸著「有志者事竟成」的至理名言。
還有看上去科學可信的「一萬小時」定理也告訴我們, 在一個行業、領域內經歷了一萬小時的積累,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
這樣的觀點到底準確不準確呢?
就像現在,又到了歲末年尾,又到了一大波人立下各種志向的時間。
就像我,小時候立志成為科學家、文學家,上學後立志考上好大學,畢業後立志找到好工作,事業取得成功……多少和我一樣的" 有志之人」,很多曾經立下的志向都沒能成。
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身邊也不乏很多看似努力,其實沒什麼成就的人。
為什麼一些畢業十年,有了十年工作經驗的人,工資並沒有比工作三、五年的工資多多少呢?這難道不是一萬小時定理的悖論嗎?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就幫我們解答了這些疑惑。
這本書由美國作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合著的一本學術嚴謹的著作。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種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都能有效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應該遵循的一系列普遍原理,即「刻意練習」。
很多人都認為「傑出」源於「天賦」,作者卻認為像「莫扎特」那樣的天才的成就也來源於「正確的練習」。
本書的第一作者艾利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也是「刻意練習」法則的研創者,另一作者普爾則是科學作家。
艾利克森專注於多個行業和領域內的專家級人物,包括西洋棋大師、頂尖小提琴家、運動明星、記憶高手、拼字冠軍、傑出醫生等人物,找出他們與行業普通從業人員之間的差距。
作者做了反覆嚴謹的試驗,通過可行的訓練方法讓普通人也能成為數字記憶高手,讓高爾夫球小白經過訓練可以參加職業賽事。
這種方法就是「刻意練習」,它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書中提出的「刻意練習」的理論超越了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回溯「一萬小時定理」的來龍去脈,才發現我們對這一理論的認知都不夠全面。
1973年,赫伯特.西蒙與合作者威廉.蔡斯發表一片關於西洋棋大師與新手的比較論文。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十年定律,也就是西洋棋大師能夠經過長期訓練在擺盤、復盤等方面都顯著強於一級棋手和新手,獲得這些專業知識大概需要十年。
1993年,本書作者艾利克森參考西蒙的十年定理,通過試驗得出: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在20歲之前至少練習了4000-10000小時以上,練習時間越長的小提琴手,成績越卓越。這一研究報課強調的也僅僅是刻意練習。
後來格拉德威爾引用了艾利克森的研究結果,演繹出後來廣為人知的一萬小時定律。
其實,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能習得時間和練習時間並不存在絕對的一萬小時的界限。
同時,成功與練習時間並不成正比。
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技能,從不會,到會,到熟練,確實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能夠很快掌握,可是到了一定的階段階段之後,就會處於停滯的瓶頸狀態,並不會一直呈線性提升的狀態。
如果只為了達成「一萬」這個時間的目標,機械地重複,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專家,最多也只能成為熟練的「新手」。
我們必須隨著時間和個人已掌握到的效果,及時調整策略,有針對性和技巧性地去練習。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自我總結規律,或者藉助行業專家、教練、老師的力量,辨別並彌補練習中的漏洞,這樣才能一直進步。
就像我們人力資源面試求職者時考慮的這樣一個問題:這位候選人的有效工作經歷到底多長?是實實在在的五年工作經驗,還是一個工作經驗用了五年?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書中也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進行有目的地練習。就像打靶一樣,必須瞄準靶心,制定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要想取得進步,必須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務上。
另外,練習中一定要有反饋。就像書中說到的,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準確判斷到底對不對,哪些地方不對,為什麼不對,需要怎麼改進。如果沒有這些反饋,錯誤的辦法重複一萬小時依然沒有成效。這種反饋可以是自己找出來的,要麼外人找出來的。
同時,一定要走出舒適區。舒適區內永遠是同等程度的重複,只有走出去,練習才能有提升。在作者的數字記憶實驗中,就是每次增加一個數字,當被實驗者能輕鬆記住之後,再逐步往上增加難度,永遠在受測者努努力點一下腳尖能達到的地方,最終受測者也一次次打破自己數字記憶的極限。
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一定方法和技巧的刻意練習,新手也能走向大師,普通人也能走向卓越。
通過刻意練習,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