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就是「刻意練習」?萬維鋼:時間不是主要的,有更關鍵的

2020-12-12 阿牧談教育

文|牧人之道

練習一萬小時,不等於「刻意練習」

「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馬爾科姆的《異類》一書。它告訴人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因為這本書太出名了,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了「刻意練習等於一萬小時」這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不全面,也不夠嚴謹。

成為頂尖高手的確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但是,不同領域需要的時間,非常不同。比如說,音樂家,需要訓練15年,甚至25年,才能達到世界級水平。還是拿音樂家舉例,強調練習的同時,不能否定天賦的重要性。對音樂家來說,天賦比練習時間重要得多。特別有音樂天賦的人,加上練習得當,也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頂尖高手。

(音樂家:郎朗)

體育項目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天賦,再怎麼訓練,也沒有用,不會成為世界冠軍的。單從這兩個領域看,就可以推測,光知道「練習一萬小時」的說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深入了解「刻意練習」的真正內涵和行動指南。

萬維鋼在他的新書《學習究竟是什麼》裡,提到:刻意練習,真正的關鍵根本就不是訓練時間的長短,而是訓練的方法。

(萬維鋼)

網上關於「刻意練習」的解讀比較多,還有一本專著,書名就叫《刻意練習》。今天,我就「刻意練習」談一談,家長容易忽略的,但又十分重要的,和大家共勉。關於「刻意練習」更多的使用技巧,後面的文章會持續更新介紹的。

觀點:只在「學習區」裡做刻意練習

一、什麼叫做學習區?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我們把知識分為三類,也就是三個範疇,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和黑暗區。下面給一個通俗定義。

舒適區:一看就會,一看就懂,做題或者考試,閉上眼睛都能做對的,沒有任何難度的知識。

學習區:看上去感覺會了,感覺懂了,但不是真的懂,做題或者考試,會出錯,經老師指導,能學明白。這部分知識,就是學習區。

黑暗區:看不懂,學不會。即使老師耐心講解了,還是聽不明白,不知所云。這部分知識,就是黑暗區。

二、把時間花在學習區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參加了社會工作,最有效率的學習,應該把時間花在學習區上。對於家長而言,尤其要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這樣可以指導孩子高效學習。

那怎麼才能知道,孩子的學習區在哪裡呢?做到這個很簡單,首先家長要重視。如果18歲之前的孩子,正在學什麼,學到那種程度,家長都不知道的話,多少有些失責。重視了,就會發現很多方法,可以知道孩子的學習區在哪裡。

其次,每次的作業或者是考試,是很好的反饋。對作業和考試,將知識進行分析,歸類。只要和孩子一起做上一段時間,習慣成自然,家長也清楚,孩子也明白,接下來努力的方向。舒適區,除了找到一點存在感外,對個人提升沒有太大的幫助;黑暗區,除了繼續碰壁之外,時間就是白白浪費了。所以,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學習區。

第三,看一下學霸、中等生、學渣的知識分區圖,家長就能進一步下定決心。學習的目標,就是不斷將學習區的知識,轉變為舒適區,擴大舒適區。學渣的黑暗區就很明顯,這樣的學習,很容易讓孩子的信心崩潰,太多「兩眼一抹黑」的知識,嚴重打擊孩子。

三、持續進步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在「學習區」做事。

為什麼大多數童星長大以後就不行了呢?並不是小時候練得太累,練廢了,主要的原因是,童星們早早就取得驕人成績,那是一個「舒適區」,已經成了他們揚名立萬的資本,沒有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優勢項目。但這嚴重阻礙了他們對新技能的學習。成年人的競爭需要新的技能。

所有人都想挑戰自我,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會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些輕車熟路的事情上。就算有充分的條件離開舒適區,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待在那裡。

假設有一個人,他無比嚴格地執行「要待在學習區」這個信條,從小到大不停地進步,他會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比如大家熟悉的股神巴菲特,80多歲仍然在不斷學習新東西。對於另一些人來說,脫離舒適區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目的。比如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可能是現在世界上最年輕的富豪之一。他每年都給自己定一個挑戰目標,就是為了跳出現成的「舒適區」。

(扎克伯格)

四、成為頂尖高手,是從夯實「學習區」的基本功開始的

俗話說「磨斧不誤砍柴工」,基本功非常關鍵。舉例,英語學習。那些英語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整天在大段大段地說英語,而是特別注意英語細分,然後逐個將細分部分,刻意練習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育奇英語創始人文慧老師在《英語不是學出來》中,講述了她當年苦練發音的故事。她說,她剛上大學那會,由於方言的影響,不會髮捲舌音,也分不清楚h和f這兩個發音,鬧了許多笑話。發音不標準,同學們會有意無意的「嘲笑」。於是,她含一顆石子在口中,苦練英語發音。最後,她的發音,只要和外國友人交流三句以上,歪果仁朋友都會問她,是不是從小在美國長大,發音居然這麼地道?

(文慧老師)

我一位好朋友,人稱口語王子楊老師。他的英語口語,讓無數學生秒變迷妹。他分享的秘訣卻是:每一個發音,哪怕是詞尾爆破音,或是連讀,他都不放過。一定模仿到,和原聲錄音一模一樣,包括語音語調。地道發音就是這麼煉成的:抓基本功。

無論是文老師,還是楊老師,不僅自己的英語功底深厚,教學生也是一批又一批「口語地道、成績優異」的尖子生。但是,他們在英語上面,並沒有刻意去練習一萬個小時,而是將時間,有效用著學習區,用著分段的基本功上。這點非常值得借鑑。

所以說,刻意練習在於正確的理念和方法,而不簡單等於「練習一萬個小時」。

好,由於篇幅原因,下次再和你繼續分享「刻意練習」的反饋機制、「刻意練習」與「寓教於樂」的衝突與協調。

相關焦點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
    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唯有在刻意練習下一萬小時才能有用。所謂的潛能全部是可以被鍛鍊出來的,就像健身後能夠鍛鍊肌肉一樣,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訓練出來潛能,只要你堅持刻意訓練。我們要足夠了解自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有極強的適應性,通過刻意練習,就能夠極強地改變身體的適應能力。通過大量的訓練改變身體的適應性,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創造天才。
  • 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重複性練習」不能取代「刻意練習」
    編者按:相信你肯定聽過「一萬小時定律」吧?這一定律說的是如果你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就需要10000 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你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但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無意間在刷抖音的時候,刷到了一本叫做《刻意練習》的書,懷著看一看的心態,把它加入了購物車後付款下單。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刻意練習顧名思義,就是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練習。練習什麼?練習自己想要掌握的技能,一技之長,又或者是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
  •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被誤讀的一萬小時定理
    還有看上去科學可信的「一萬小時」定理也告訴我們, 在一個行業、領域內經歷了一萬小時的積累,就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這樣的觀點到底準確不準確呢?就像現在,又到了歲末年尾,又到了一大波人立下各種志向的時間。
  • 新年大家給自己設一個目標,通過刻意練習變成高手,堅持一萬小時
    翻出這本很早之前就看過一半的書來看,《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講了,很多時候變成大師之前都是通過刻意的一萬次練習,才能達到大師的標準。當然這個一萬次有時候只是個數字,或許聰明的人不需要這麼多次就能達到大師的水準。同樣哪怕智商一般的人,也是可能通過習慣就能熟能生巧。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藉口,試圖迴避練習。
  • 萬維鋼《高手》: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
    讀完了萬維鋼老師的《高手》,書的扉頁上寫著菲茨傑拉德的名言,「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著兩種相反的思想,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這句話對應著書裡他寫的一句話,要做到從一件事的正反兩個方面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來。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可見,時間並不是衡量技術精湛與否的決定因素。一個人下了20多年的象棋,在時間上遠遠超過一萬小時。可仍然只是一個棋迷,算不上高手。因為對他來說,下棋只是愛好,沒有設定目標,沒有去「刻意練習」。
  • 天才是反覆練習一萬小時
    結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訓練成了西洋棋世界大師,這就是著名的波爾加三姐妹。這個實驗甚至證明哪怕你不愛好這個領域,也能被訓練成這個領域的大師,因為三姐妹中的一個並不怎麼喜歡西洋棋。而壞消息是成為大師需要長時間的苦練。每天練三小時,完成一萬小時需要十年時間,但這只是達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 萬維鋼:在中國,社會關係就是第一生產力.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
  • 《刻意練習》走出一萬小時定律的誤區,你需要做到這三點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優秀,而是你沒有真正去練習你所需要的技能。不好好練習技能就沒法真正有提升,你以為那些牛人真的是天才嗎?只不過比你更努力而已。一萬個小時的概念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說:&34;但實際1萬小時要真的發揮作用,還需要限定條件,&34;下的1萬小時才有用。
  • 《刻意練習》:學會正確的努力,讓一切更完美
    意思很明顯,只要你長時間地去做一件事,就能生出巧兒來。這不由自主地讓我想起了一萬小時法則,一萬小時法則是一位暢銷書作家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出來的,該作家認為任何一個領域,只要在該領域投入一萬個小時,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在該領域成為很厲害的人,可以說算是佼佼者。這個法則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熟知的一萬小時法則。
  • 萬維鋼《高手》和你有關的 5 個知識點
    我不是萬維鋼的鐵粉,這本書在羅輯思維擺出來的時候,我嫌貴,第一時間沒下單,過了一兩個月吧,在另一個購書網上看到打折,才剁手買來翻閱。放在書柜上幾個月後,才拿出來拆封。翻了十幾天,一兩天啃一章節,劃完了重點,讀完了全書,便擱置了。
  • 閱讀分享:10000小時定律,刻意練習助你從新手到大師!
    一萬小時定律如何習得專業技能,沒有人能否認熟能生巧的意義。摘錄:生性懶惰的我們總在尋找藉口,試圖迴避練習。只要練習1萬小時,就有了成為領域內領先者的希望,無論天賦、無論出身。閱讀啟示: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十萬小時定律,簡單來說就是任何一件事情,你想達到一定高度,之前需要十萬小時的練習。
  • 《萬萬沒想到》刻意練習的4個方法,打破1萬小時定律快速學習技能
    它不是書評,它完全是寫給自己而不是為了公開發表的——可以完全專注於意思,而不必關心文筆。03、學會刻意練習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現在所有人都知道一個標準答案:練習一萬小時。「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
  • 忘記一萬小時定律,開啟刻意訓練模式
    為了第二天的好狀態,入睡前儘可能的不要涉及討論性的話題,也沒必要去探討那些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事情,更要避免自己的情緒有較大起落,畢竟睡眠質量決定了第二天一整天的狀態,這個教訓是記住了。有別於那個眾所周知的一萬小時定律,這本《刻意訓練》裡有各種科學實驗和跟蹤研究的案例支撐,會讓我們不知不覺感嘆我們一直沒有好好地運用好自己的身體和頭腦,然後躍躍欲試。風靡全球的「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我們只要持續從事一項工作達到一萬小時,就可以成為這項領域的專家。
  • 好書推薦——萬維鋼推薦好書
    從讀書的角度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讀書是為了掌握技能,通過考試或者純粹是為了娛樂。另一種人讀書卻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內力。只有後一種人,才配稱為「讀書人」。今天這期翰林書友會的好書推薦為大家放送的是「得到」專欄著名作者萬維鋼老師推薦的幾本經典書籍,希望能讓你在洞悉精英階層的生活狀態和為人處事的世界觀裡能尋找到通往精英階層的道路。
  • 用刻意練習提升英語水平
    其中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到的「一萬小時理論」影響非常大。天才不是天生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至少一萬小時的練習而成為高手。但是我今天主要討論的不是這本書,而是引用萬維鋼在他的書籍《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中提到的那一章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
  • 刻意練習還需勤於思考
    一萬小時定律前幾年很火,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只要進行練習一萬小時,就會獲得成就。但實際上,一萬小時並不是成功的真實路徑。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家庭主婦做飯一輩子,早就超過一萬小時了,為什麼不能成為酒店大廚?
  • 學習萬維鋼精英日課的經歷與打算
    我那時兩位老師都挺喜歡的,也蠻喜歡成甲老師,只是看了成甲老師的文章,覺得李笑來老師的做法明顯更討巧些。眨眼三年半過去了,上面這篇文章發表在2016/09/28,再回頭看,才能體會萬維鋼老師的專注與牛掰。
  • 關於「一萬小時定律」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隨機記憶數字這件事上,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練習,那些天賦異稟的人的極限也僅僅只能達到11-12個,天賦與刻意練習對能力的影響高下立判。而關於刻意練習,相信每個人都能聯想起一個耳熟能詳的概念:一萬小時定律——即一件事,只要能夠持續做一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可對於很多人來說,明白道理往往都很容易,能不能做到就另說了。一萬個小時是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