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真題精選
一、概念題
1新公共管理(中央民族大學2020年研)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政府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以新古典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以在公共管理中引進市場機制為核心的學術思潮。新公共管理強調經濟價值的優先性,強調市場機能,強調大規模引入企業管理的哲學與技術,倡導顧客導向的行政風格,是人們不斷改進政府,實現理想政府治理的一個努力方向。
2行政道德(南航2018年研)
相關試題:行政價值與行政道德(南京大學2017年研)
答:行政道德是指行政系統成員在行政管理過程中所遵循的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行政系統及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這種行為規範不是通過具有強制性的法律,而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它依靠人們的自覺遵守:①行政道德指導著行政系統成員的政治方向。②行政道德制約著行政系統成員個人利益的實現程度。③行政道德影響行政系統成員的社會地位。
3外部性(南航2018年研)
答:外部性又稱外溢性、溢出效應,是指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利益或成本影響。如某人承擔了成本,但是沒有獲得對應的利益;或獲得了好處,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4公共組織(廈門大學2020年研;南京大學2018年研;華僑大學2018年研)
答:公共組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共組織是指以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協調社會公共利益關係為目的的組織,它既包括政府組織,也包括第三部門組織。狹義的公共組織是指國家機關組織。公共組織具有明顯的政治性,而且目標大多模糊不清、不易測量。公共組織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組織人員、組織目標、職能範圍、機構設置、職位設置、權力與職權、權責劃分、規章制度、團體意識、組織設計、支持硬體、技術和信息。
5非正式組織(華東師大2019年研;山東大學2012年研)
答:(1)非正式組織的含義
非正式組織是指在正式組織中,由於個人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而形成的自由結合體,非正式組織是自發形成的,缺乏固定形式和特定目的。
(2)非正式組織的積極功能
可以調節、彌補正式組織的不足,加強組織內部的意見溝通,增強成員內部的凝聚力,使組織成員遵從團體的文化價值規範,進而增進團結,影響和規範人的行為,改善組織氣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非正式組織的消極功能
當非正式組織和正式組織的目標、利益不一致時,其成員為在非正式組織中尋求滿足,往往忽視行政組織目標,造成目標衝突,不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同時,非正式組織成員溝通頻繁,容易傳播謠言,對正式組織及其成員危害極大。
6職位分類(人大2018年研;南航2016年研)
答:職位分類是指按照職位的工作性質、難易程度、責任輕重以及所需要的資格條件進行的人事分類制度。職位分類的具體過程一般由職位調查、職級區分、職位評價、制定職級規範和職位歸級等五個程序組成。職位分類的特徵有:①職位分類是以「事」為中心的,職位分類的等級隨職位而定,不是隨人走;②工資差別與職位工作的難度成正比;③責任大小和資格深淺成正比,是同工同酬;④重視專家作用,利於專才成長;⑤公務員分類複雜,技術性要求比較高;⑥公務員的升遷調轉範圍和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易於對公務員進行科學管理。其缺點是缺乏靈活性,彈性較小。
7政府議程(人大2020年研)
答:政府議程又稱正式議程,是指某些社會問題已經引起決策者的密切關注,他們認為有必要對其採取相關行動並將這些社會問題納入政策範圍的過程。在政策議程建立的過程中,公眾議程一般由一些較抽象的項目組成,主要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它可以不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往往表現出眾說紛紜的特點;而政府議程基於公共權力的運用,其建立是對政策問題進行認定或陳述的最後階段,一般比較具體。一個政策問題得到確認的過程通常需要經歷這樣的環節:①某一社會問題首先進入公眾議程,被公眾關注和討論;②由於該問題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引起政府決策者的關注,由公眾議程進入政府議程,或者政府組織系統內部發現問題,直接建立政策議程。
8公共政策執行(中南財大2020年研;對外經貿2017年研)
答:公共政策執行是指把政策內容付諸實施的過程。政策對象對政策執行的接受行為,可分為三個層次:服從、認同與內化。服從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層次;認同是接受政策的中間層次;內化是接受政策的最高層次,表現為對政策內容及其意義有準確而深刻的理解,並內化為自覺行動。組織者對政策執行過程應加以控制,這種控制表現為:①政策執行中的協調。在政策執行中採取各種方法調節各項執行活動,解決或消除各種矛盾與衝突,引導行政機構和群眾互相配合協作。②政策執行中的方案調整。它既包括對原方案與實際問題之間產生的偏差的調整,也包括採用各種限制措施糾正偏離目標的行為。
9行政倫理(中國地大2019年研;華南理工2019年研;武漢科大2017年研;中央財大2015年研;中國地大2014年研;山東師大2012年研)
答:行政倫理是關於調整國家公務員與社會、與行政機構、國家公務員之間,以及行政機構之間相互關係的行政行為規範的總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取決於現代民族-國家中政治-行政的緊密關聯性,國家意志的執行(行政)和國家意志的表達(政治)有其內在的一致性,所以行政倫理在本質意義上也是一種政治倫理。
(2)就行政主體的有機構成講,公共行政倫理由行政組織倫理和行政人員倫理構成。
(3)在行政倫理的規範表現形式上,行政倫理由主觀倫理意識、習俗化的倫理規則和制度化倫理法則等構成。
10行政責任(雲南大學2020年研)
答:行政責任是政府及其構成主體行政官員(公務員)因其公權地位和公職身份而對授權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規所承擔的責任。行政管理責任按照來源可以分為:①客觀責任,指的是責任來源是外在的、客觀的規則或者程序。其具體形式是與職責相關且應盡的義務,包括對某人或某組織負責,也包括對某一任務、下屬人員人事管理和實現某一工作目標負責。②主觀責任,即道德責任,其責任來源是內在的、主觀的,例如價值觀、人生觀、信仰等。它根植於公務員自己對忠誠、良知、認同而產生的倫理信念。
11行政複議(中國地大2019年研;華南理工2016年研;山東大學2014年研)
答:行政複議是指行政相對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依法向行政複議機關提出複查該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請,行政複議機關依法定程序對被申請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適當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行政複議決定的一種行政監督法律制度。
12目標管理(湖南大學2018年研)
答:目標管理又稱「成果管理」,是指在組織成員的積極參與下,自上而下地確定工作目標,並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管理辦法。它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從而使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達成一致並實現。目標管理是一個管理系統,並非一個孤立的途徑和方法,其基本形態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環節:①目標設定;②預算;③自主性;④反饋;⑤獎賞。
13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深圳大學2020年研;天津商大2017年研)
相關試題:績效評估(對外經貿2014年研;貴州財大2014年研)
答:公共部門績效評估是指根據績效目標,運用綜合的評估指標體系和科學的評估方法,按照嚴格的評估程序對公共部門履行職能所產生的結果及其社會效果進行測量、劃分績效等級、提出績效改進計劃和運用評估結果改進績效的活動。公共部門績效評估要對公共部門做了什麼——業績;做得怎麼樣——質量、水平、效率以及社會影響和公眾的反應(外部反應)等方面進行評估。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強調以結果為本,評估是為了規範公共管理行為、提高效能,使公共部門在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和改善公眾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競爭力。
麻煩大家關注+點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