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北京春光明媚,一派欣欣向榮。
成語「欣欣向榮」由「木欣欣以向榮」這句詩簡化而來,其本義是指「草木繁榮茂盛」。現在,人們根據其本義,常常延伸用來「比喻精神奮發或事業興旺發達的景象」。這裡的「欣欣」一詞是指「草木茂盛的樣子」,「榮」則是「茂盛」的意思。「欣欣向榮」最早來源於大詩人陶淵明的著名詩篇《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是東晉(317~420年)末年的著名詩人,他早年曾擔任過江州祭酒(相當於現在江西九江主管教育的官職)、彭澤縣令(相當於江西彭澤縣的縣長)等官職。由於陶淵明對當時一些大家族把持朝廷政權的黑暗現實非常不滿,公元405年,他毅然辭去縣令職務,歸隱田園。在歸家的路途上,陶淵明不住地反思自己的官宦生涯。他認為如果是為了免遭饑寒交迫,而違背自己的心願去做官,並讓自己的良心被形體驅使,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不能讓一方百姓過上美滿富足的生活,這就違背了自己做官的初衷。思考良久之後,他決定餘生再不出仕,只去追尋田園生活的快樂,並用詩歌來記錄自己以後的生活和生命歷程。
初歸家園時,陶淵明就寫下他的名篇《歸去來兮辭》,敘述了他剛剛辭去彭澤縣令後回到家鄉的愉快心情和隱居的樂趣,抒發了他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美麗的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的感情。在這流傳千古的著名詩篇中,陶淵明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農人告餘以春及,或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悟生之行休!」這些讚美鄉村生活的語句用現在的白話文來講就是,農民告訴詩人,春天已到,他們將要到西邊田野春耕去了,詩人也跟著去了。農夫們有的乘車,有的坐船,經過深深的溝壑或崎嶇的山路。一路上,詩人看到樹木花草生機勃勃,細細泉水緩緩流淌,滋潤著大地。不由得感嘆萬物生長得時,令人無限興奮!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因自己的志趣愛好和所見所聞而留下了讓後人吟唱不絕的千古名句。後來,人們把早已家喻戶曉的「木欣欣以向榮」這句詩簡化成了「欣欣向榮」這句成語,不僅用其來指「草木繁榮茂盛」的樣子,也多用其來比喻「精神奮發或事業興旺發達的景象」。
「欣欣向榮」這則成語一經演化而成,就頗受後世文人的喜愛,他們紛紛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這句成語表達對「草木繁茂」自然美景的喜愛。因主編一部《資治通鑑》而名聞天下的北宋著名宰相司馬光,曾在其所作的詩篇《和範景仁宿憩鶴寺》中就說過「最愛欣欣向榮木,每秋相見不相疏」。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其代表作《朱子語類》一書中也用一句「嘗觀一船花木,朝日照耀之時,欣欣向榮」,表達了自己對朝陽初升時的花草樹木的喜愛。
不僅古代文人頗為青睞「欣欣向榮」一語,中國現代的一些著名作家更為甚之,從他們留下的著名作品篇章中就不難發現。中國著名作家巴金在他的小說集《點滴·生命》中寫過「花開得正盛,露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另一位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曾在其短篇小說《搭班子》中用一句「只有青天,只有陽光,在其間欣欣向榮的,只有鮮花和綠草」,就把春光裡的原野幻化到魅力無邊。
從古至今的文人名士們不僅用「欣欣向榮」來表達他們對花草樹木「繁榮茂盛」的喜愛之情,更是將其引申用來表達他們對人們「精神奮發」、或是「事業興旺發達」的讚美。清末著名小說家曾樸,在其代表作《孽海花》第二回中就講到,「那中試的進士,卻是欣欣向榮,拜老師、會同年,團拜請酒,應酬得發昏」。現代畫家傅抱石在其作品《鄭板橋集》裡談到鄧板橋畫竹時,就讚美他的畫「突出地體現一種欣欣向榮而又兀傲的清勁的精神」。著名作家巴金在遊覽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時,曾感慨「去年三月在箇舊,迎接我的全是湖上一片燦爛的陽光和一個欣欣向榮的現代城市。」(巴金《談<新生>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