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讓中國欣欣向榮

2020-10-18 非夢書屋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人們也許還在吃大鍋飯,掙公分,還在為一日三餐的著落而愁眉不展。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人們致富的夢想也許真的只是一個長長的夢而無法實現。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也許有很多很多人再也沒有機會上大學,也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徒有其才而無用武之地,暗自神傷終老一生。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農村還是那樣貧瘠,城市還是那樣凋敝,經濟還是那樣落後,生活還是那樣困頓。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人們還會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摸索更久,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道路花費的時間更長,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任務會更艱巨。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響徹神州大地。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重新煥發燦爛的光輝。四十年來,中國生機勃勃,無論經濟、軍事、科技還是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業已成為軍事強國,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如今國家社會保障日趨完善,城裡人有社保,農民有合作醫療,老了又退休金,病了能報銷,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未來中國會更加強盛,國富民強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必將實現。

相關焦點

  • 全面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在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改革開放都是必然要提到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改革開放進行再部署,體現了中央對於改革開放一以貫之、堅定不移的態度。」
  • 人民日報:在改革開放中走向新時代的中國憲法學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漸發展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憲法理論和制度,中國憲法學也由此獲得長足發展。憲法學既從改革開放和法治實踐中汲取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又運用自身的知識和理論為改革開放和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
  • 社會主義為什麼能在中國欣欣向榮
    百年前社會主義與中國的相遇相知,是近代以來社會條件塑造出的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必然。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百年來社會主義與中國的結合凝結而成的這個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它的最終結果」。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本文將簡要回顧改革開放的背景和歷程,重點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轉變和主要經驗, 並就當前中國在國內和國際面臨的挑戰作些初步探討。  一、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改革開放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歷史巨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這樣一次「偉大覺醒」和「偉大革命」不會突然發生,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要懂得中國為什麼會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就必須對新中國成立時的基本狀況和此後的經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 改革開放40年徵文1000字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心得體會
    篇四  一般來說,改革開放是指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以開放為主題的國策。人民生活也伴隨著改革日新月異,物質精神生活不斷豐富,據官方數據表明,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到**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225美元上升到**00美元。2009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2萬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國。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從電視機的變化看改革開放
    從電視機的變化看改革開放□劉春紅          電視機不斷更新,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都是因為改革開放,看大地一片欣欣向榮,邁向小康指日可待。
  • 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
    「中國改革開放讓我和中國緊密相連」(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親歷中國改革開放)「非常幸運,我親歷了中國的發展」
  • 欣欣向榮
    不由得感嘆萬物生長得時,令人無限興奮!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因自己的志趣愛好和所見所聞而留下了讓後人吟唱不絕的千古名句。後來,人們把早已家喻戶曉的「木欣欣以向榮」這句詩簡化成了「欣欣向榮」這句成語,不僅用其來指「草木繁榮茂盛」的樣子,也多用其來比喻「精神奮發或事業興旺發達的景象」。
  • 謝春濤: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範例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浦東把握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在新徵程上推進高水平改革開放提出明確要求
  • 胡必亮:改革開放的中國經驗及世界意義
    4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不勝枚舉,概括而言,一是我國整體上貧困落後的面貌得以徹底改變,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二是制度建設基本成型,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強大活力,並為中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 新華社評論員: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最大底氣
    ……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步伐堅定而從容。一些外國人士來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也不禁感慨:中國「是一個善於變革的國家」。應對風險挑戰,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堅定選擇,也是我們迎難克艱的最大底氣。中國為什麼能?讀懂了改革開放的中國決心與行動,就找到了當代中國無懼風雨、砥礪前行的核心密碼。
  • 人民日報文章:中國改革開放 世界煥然一新
    「鄧小平的全面經濟改革帶來了大量外國直接投資,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將中國從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發展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鄧小平在重大歷史關頭力挽狂瀾,在黨內享有崇高威望……正是改革開放政策讓北京迅速崛起」……很多外國媒體不約而同將視線投注於鄧小平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給中國命運帶來的歷史性改變。  歷史的對照,更能讓世界進一步意識到中國30多年來走過的非凡歷程。
  • 何立強: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
    但我很清楚,中國經歷了一段異常艱難的時期,那時的中國非常的貧窮。人們沒有足夠的食物,很多家庭窮到只有一件衣服,所以只能輪換著穿出門。」中美強基金會旨在加強美國年輕人對中國的了解,何立強表示有兩件事推動了中國的開放:一是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秘密訪華,二是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
  • 博鰲讓世界感知中國改革開放脈動
    作者:袁晴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於4月8日至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是「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又重要的歷史時刻,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召開的重要意義自然不言而喻。未來的中國,如何在國際舞臺上更好貢獻中國智慧?如何讓中國改革的紅利惠及亞洲惠及世界?如何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權衡好國家間的互利共贏?
  • 海外媒體: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堪稱奇蹟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中國18日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日,鄧小平40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命運,使其躍升為緊隨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來,其他產業也陸續推進改革。中國引進市場機制,吸收海外資金及技術,逐漸成長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17日報導,以1978年12月中共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始走上改革開放道路,距今已有40年。
  • 對外宣傳中國改革開放之我見
    一、重要的意義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像二十世紀以來那些世界重大的歷史事件一樣,改革開放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整個世界,值得全人類紀念。 (一)重大的政治意義 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活動中,中央外宣機構承擔著重要職責。對於媒體而言,要站在國家立場,以世界的視角,來做好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對外宣傳。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 第一,這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需要。對外講好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為十九大提出的中國「兩步走」戰略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憲法學的回應與貢獻
    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不同階段,面對改革實踐中提出的新情況、新問題,憲法學以問題為導向,在正當性與合法性、規範與事實的衝突中堅守學術的專業精神,積極履行學術的社會責任。特別是,改革開放起步的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憲法學面向改革開放的實踐,創新基本理論,建構學術話語,提高理論的解釋能力,為改革開放的開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 改革開放40周年作文:在開放中升華改革氣質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開放是一種態度、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自信、一種精神。   40載歲月激揚,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主動擁抱世界的中國,為改革創新提供了沃土。從深圳等沿海經濟特區的騰飛,到一批內陸開放城市逐漸崛起;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從加快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到修訂負面清單、大幅放寬外資準入限制……回溯既往,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很多改革實踐就不可能「邁開步子」,更不可能「跑步前行」。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條寶貴經驗。   開放聯通世界,如同加速改革的催化劑。
  • 將港澳經驗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家教」
    中國下一個區塊的增長點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經驗不足,但是很慶幸中國有兩個當時還是被外方佔領的地區——香港、澳門,它們對現代市場經濟、現代國際貿易等都比當時的內地或者大陸有更豐富的經驗。當時,我們說改革開放,起初主要是對港澳開放,想通過港澳這個窗口,或者是通過港澳更多的去了解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國際貿易,以及現代經濟社會的一些法律法治的基本原則。把港澳作為我們改革開放的家教,最親近的老師,一點也不為過。 隨著沿海地區的開放和內地開放的深入,顯得香港澳門的地位下降了,但實際上內地跟港澳的貿易量、投資量,還是在不斷上升。
  •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
    「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綜述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此背景下,2018年10月13日,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承辦的以「回顧與展望: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人類學與民族學」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負責人聯席會」 暨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五屆)學術會議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