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沒有取得科研成果,是不是騙人的?(三)單光子源

2021-03-01 老郭的封面

在第一篇文中,本人說過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說墨子號的事:

1.潘建偉發表了哪些論文?

2.墨子號完成了什麼科研任務?

3.何謂單光子源和單光子檢測?

4.何謂量子糾纏?

以下是所有4篇的傳送門:

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沒有取得科研成果,是不是騙人的?(一)

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沒有取得科研成果,是不是騙人的?(二)

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沒有取得科研成果,是不是騙人的?(三)

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沒有取得科研成果,是不是騙人的?(四)

第三篇咱們來說說「單光子源」。

《科學》對墨子號的報導

國內質疑量子衛星最厲害的是一位叫池昭新的,不可否認池先生是一位愛學習的人,一年來(從我在頭條上了解到這個人開始算),他的質疑越來越完善,而且有些點確實是說到點子上了。

他認為潘建偉團隊在造假,因為他認為:人類無能力抓控與穩定單光子。

而量子信息技術最基礎的部分就是:單光子製備、操縱和測量。而且清晰可控的高密度「單光子源」陣列更是構建量子晶片器件和量子網絡的關鍵!

然而,池先生把一件重要的事情搞錯了,現在所謂的「單光子」並非是一個光子的意思,而是具有「單光子性」的一束光線。

何謂「單光子性」?

所謂單光子性就是在某個微小時間段內,去檢測一束光線只能檢測到一顆光子,說通俗一點就是光子發射出來的速度是均速的,而不是有時多有時少。

如下圖所示,在τc這個時間段內,最上面的這束光中差不多只能檢測到一個光子,中間這束光則有兩個光子,最下面的那束光有三個。而將τc左右平移時,可以發現,最上面的那束光「單光子性」最好,因為它差不多都只能檢測到一個光子,而下面的兩束光,則有時多有時少。從分布上來看,一段時間內,檢測到的光子數是符合泊松分布的。

用於量子通信的光子,要製造量子糾纏,除了具有「單光子性」之外,還得產生兩束或兩束以上完全相同的光線,這樣某一時刻的光子才可能糾纏起來。這在量子力學中有個指標叫「全同性」。

198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Chung-Ki Hong、Z.Y. Ou(區澤宇)和Leonard Mandel發現了一種雙光子量子幹涉效應,實現了兩個單光子的「對話」(或者說糾纏)。這個過程的發生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就是兩個光子一定要「全同」;也就是說,從量子力學原理上,兩個光子要一模一樣,根本不可能分得清誰是誰。

Hong-Ou-Mandel幹涉效應原理圖

當兩個一模一樣的光子分別從上、下方向射向一個半透半反的分束器,結果存在1、2、3、4四種可能。其中,2、3這兩種情況在原理上都無法區別,而且相位相消,因而剩下1、4兩種可能:要麼都從上方走,要麼都從下方走。

Hong-Ou-Mandel幹涉效應進一步說明了「單光子性」的重要性——只有兩個單光子輸入分束器,該效應才存在。

對於「單光子源」來說,除了具備「單光子性」和「全同性」兩個硬指標外,還必須具有好的「提取效率」,才可真正用於可擴展、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技術。

提取效率是從諧振腔(可以簡單說是單光子源)跑出來到達第一級透鏡(也就是檢測光子的接收設備)的光子數佔產生光子數的比例。這個效率當然是越高越好。

目前「單光子源」有以下幾種方案:

1.強衰減雷射脈衝:使用平均光子數很小的相干態來充當單光子數態,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半導雷射器和準直衰減器來實現,可操作性強,在實驗中很容易實現。

2.參量下轉換單光子源:這個研究方向是產生成對的單光子源,典型的例子是自發參量下轉換(PDC)。PDC過程是根據晶體X*X非線性效應將泵浦光轉換為成對的光子。因此探測到一個光子可以暗示第二個光子的存在。但是這種雙光子對的產生效率很低,在給定的某一模式中,大約需要1010個泵浦光子才能產生一個光子對。

3.量子點單光子源:量子點(Quantum Dot)是由分子束外延方法人工生長的納米尺寸原子團簇。由於材料性質,電子在各方向上的運動都受到囚禁,所以量子限域效應顯著,形成分立的能級。電子受到激發,在分立能級之間躍遷,就能發射需要的單光子。

4.納米天線單光子源:基於SPP共振效應的納米天線結構可以有效收集光能量,並將其限制在亞波長尺度,其巨大的局域場增強效應為納米光子學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在過去二十年裡,優良的單光子源是國際上許多小組努力的目標。2000-2001年,加州大學、劍橋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組實現了基於非共振激發量子點產生的單光子源。

2013年由潘建偉、陸朝陽小組首創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方法,實現了當時國際上品質最好的量子點單光子源,單光子性和全同性分別達到99.7%和97%。但美中不足的是,提取效率只有6%,主要就是由於量子點材料折射率、平面腔結構設計等各方面技術限制。

陸朝陽和潘建偉

2016年1月14日,潘建偉、陸朝陽研究小組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一項成果,隨後,美國物理學會的《物理》(Physics)網站以「全能的單光子源」為題刊發了推介文章,《自然》(Nature)雜誌以「可實用化的單光子源」在其研究亮點欄目做了報導,英國物理學會《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和美國光學學會旗下的《光學與光子學新聞》(Optics & Photonics News)也做了長篇報導。這項成果是,潘建偉、陸朝陽團隊通過高精度分子束外延生長與納米刻蝕工藝結合,獲得了低溫下與量子點單光子頻率共振的高品質因子光學諧振腔。

上圖一根根「柱子」就是光學諧振微腔,由一層層的「鏡面」構成。腔中的紅點就是量子點,量子點受激產生光子。把腔中的紅點放大了看,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紫紅色的部分就是利用高精度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製備的量子點。科研人員在納米尺度上控制砷化鎵和砷化銦,讓它們長成圖中的樣子,就是為了巧妙設計量子點的尺度和形狀,形成勢能壁壘,將電子和空穴束縛其中,砷化鎵和砷化銦原本都有各自的能帶結構,在這樣的勢肼中,連續的能帶變成了分立的能級,這就是受激輻射產生光子所需的二能級結構——電子吸收能量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再通過受激輻射回到激發態,同時放出一個特定狀態的光子。

最終的綜合指標令人滿意,單光子性、全同性和提取效率分別達到了99.1%、98.5%和66%!雖然提取效率達到了66%(理想的水平實際應該可以達到85-99%),但最終被探測器探測到的光子只有20~30%,也就是說,探測效率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2017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通過發展與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結合的單光子檢測技術和分子光電特性調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間位置和形貌確定的單個分子在電激勵下的單光子發射行為及其單光子源陣列。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STM誘導單個分子電致發光的實驗示意圖

從單光子源的製備來看,發射端出來的光子都不是一個一個光子的,那接收檢測端,更不可能每次只檢測一個光子了,所以說,池先生完全沒有搞懂量子信息技術中「單光子」的真正含義,而頭條上好幾個專業的科普作者也只簡單的說可以用「勢肼」製備「單光子」,如此專業的說法,吃瓜群眾當然摸不著頭腦了。

而真正的「單光子探測器」是存在的,只是現在它的用途不是用於量子信息技術中,而是用於單個光子探測和計數。利用類似於人眼杆狀細胞的光探測機理,美國西北大學和伊利諾斯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了紅外單光子聚焦載流子增強傳感器(FOCUS)。該裝置有望在生物光子學、醫學影像、非破壞性材料檢查、國土安全與監視、軍事視覺與導航、量子成像以及加密系統等方面取得廣泛應用。

當然,這是另話。

相關焦點

  • 2020年量子技術有哪些進展?
    公司在克服量子計算最大障礙之一的可擴展性方面取得的又一個裡程碑。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3。墨子號衛星  6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此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在「墨子號」過境時,同時與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站和青海德令哈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在地面超過1120公裡的兩個站之間建立量子糾纏並產生密鑰。
  •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底有什麼先進之處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
    「墨子號」是中國於2016年8月16日發射的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時肩負著三大科學任務:星地間量子密鑰傳輸;千公裡級量子糾纏分發檢驗貝爾不等式;星地間量子隱形傳態。墨子號升空大約1年後這三大任務就已圓滿完成。
  • 「墨子號」衛星量子糾纏分發距離超1200公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際分發距離超過1200公裡,創造世界紀錄,為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奠定堅實基礎。6月1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合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墨子號」上天以來所取得的這一「最大成果」,此前世界量子糾纏分發距離一直停留在百公裡級。  這一成果由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合作完成。
  • 量子衛星「墨子」入軌 搭載二代雷射實驗系統
    經過十三年準備,「墨子號」終於成功升空。  「墨子號」是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說,給它起名「墨子」,是因為墨子首先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沿直線傳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種意義上的「粒子論」。  帶著中國先賢的名字,這顆衛星於凌晨發射至高度為500公裡的預定軌道。
  • 愛因斯坦和玻爾的世紀爭論,在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上得到檢驗
    星地間的自由空間信道損耗小,甚至理論上,利用衛星,科學家們可以在地球上的任意兩點之間建立起量子信道,有可能在全球尺度上實現超遠距離的量子糾纏分發。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作為「墨子號」衛星的三大科學實驗任務之一,是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的量子糾纏分發實驗。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項目;負責了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系統,和探月、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多項光學有效載荷的研製跟蹤,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等。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優秀科研院所長獲得者。
  • 中國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
    這項成果不僅實現了將MDI-QKD從光纖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間信道的突破,也開啟了在自由空間信道中實現基於遠距離量子幹涉的更複雜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的可能。遠距離自由空間MDI-QKD實驗裝置圖MDI-QKD協議利用雙光子幹涉技術消除了探測端的所有安全漏洞,無需對測量端的量子設備進行任何安全性假設,被認為是各種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中的最佳候選協議之一。
  •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實驗場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再獲重要成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19日在線發布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
  • 從32cm到4600km 我國構建的量子通信網怎麼這麼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未來沒有量子通信的國家,其信息安全在別國看起來就等同於透明。量子通信已在我國多領域應用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 從32cm到4600km,我國構建的量子通信網牛在哪裡?|科技前沿
    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9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總長超過2000公裡,覆蓋四省三市共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城域網,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總距離4600公裡。
  • ...冠康復者血液有強效抗體,稀釋血漿逆轉小鼠組織衰老,墨子號量子...
    新冠抗體可在血液中穩定持續兩個月 但有8.5%的患者根本不產生抗體近日,一項抗體檢測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COVID-19抗體在大多數感染者的血液中保持穩定,在確診後近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然而,抗體並不能在接觸病毒的每個人身上檢測到。根據測試結果,有2- 8.5%的患者根本沒有出現COVID-19抗體。
  • 歡迎來到量子世界
    圖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合成照片)。但人顯然是有自由意志的。」潘建偉引用霍金的一句話: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在過馬路時也會左右看。  「所以,儘管我們對牛頓力學非常滿意,但對其中蘊含著的決定論,仍持有異議。」潘建偉說。  上世紀初,歸功於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等眾多傑出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又一扇科學之門徐徐打開。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牛頓力學的基本觀念?其中一個就是量子力學。
  • 九章量子計算機與墨子衛星真的領先世界嗎?
    在密碼界,有一個香農定理,香農定理認為如果一個密碼滿足了密鑰隨機、長度不低於明文、一次一密這三個條件,密碼就是不可破譯的。量子密碼術滿足了這三個要求,用量子密鑰加密後的密文是不可破譯的。  量子保密通信的全過程包括兩步。第一步是密鑰的產生,這一步用到量子力學的特性,需要特別的方案和設備。
  • 「墨子號」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2020年第2季度
    、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論文,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千公裡級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並且通過物理原理,確保了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通信,成為量子通信向現實應用的重要突破。《自然》雜誌發布新聞稿加以推介,審稿人評價這項工作「展示了開創性實驗結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鑰分發網絡乃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 【新華網】中國量子通信技術達到全面領先地位
    這是「墨子號」科學團隊繼6月16日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力學非定域性檢驗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之後,取得的另外兩項重大突破。  《自然》雜誌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斯說,這些論文的發表意味著潘建偉和其研究團隊順利完成了三項量子實驗,這些研究將會是任何基於衛星構建的全球量子網絡的核心組成部分。
  • 變身小小量子探索家 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體驗科技魅力
    同學們首先參觀了量子科技展廳,現場講解員向同學們細緻講解了什麼是量子、量子技術發展歷程、量子科研成果、量子技術應用等,大家邊觀察邊思索,不時提出疑問,講解員耐心解答,並以生動的案例教授同學們量子知識。隨後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同學們來到了神秘的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參觀實驗室是我最期待的環節,想要了解實驗室裡面形形色色的實驗裝備」,郭歌遙小朋友說。
  • 愛因斯坦眼中「鬼魅般遠距作用」的量子糾纏,在中國邁向實用
    從百公裡到千公裡,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提高了一個數量級。6月15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的重大成就,並在一份簡介中將這項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工作稱為「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
  • 變身小小量子探索家 在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體驗科技魅力 放飛科技夢想
    多感官參與 揭開量子神秘面紗走進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同學們就被大廳擺放的設備所吸引,滿懷好奇上前觀看,勾起了夜遊的欲望。同學們首先參觀了量子科技展廳,現場講解員向同學們細緻講解了什麼是量子、量子技術發展歷程、量子科研成果、量子技術應用等,大家邊觀察邊思索,不時提出疑問,講解員耐心解答,並以生動的案例教授同學們量子知識。
  • 都知道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我們的量子衛星為什麼要取名墨子號?
    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本來「墨守」是指墨子守城堅不可破,以不變應萬變。而到了現代這個成語的意思變成了不靈活,一成不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潘建偉10日表示,「墨子號」性能不斷改進,星地之間密鑰的成碼量大概在過去兩年當中提高了40倍,現在一秒鐘能夠傳送40萬個密鑰,已能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所以,墨子號取名有雙重意義,一是墨子奠定光通信基礎,二是我們的安全通信牢不可破。量子通信究竟是個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