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愛玲如何辛辣點評世界名畫

2020-12-20 魯網

張愛玲

  提到張愛玲,我們無非會想到她的小說和他與胡蘭成糾結的一生。其實,張愛玲還是個藝術愛好者,她對不少世界名畫都有自己的犀利的見地,而且她曾把這些見解寫了出來,語言熱辣,儼然變身了民國版的毒舌評委!

  「西斯廷聖母 拉斐爾」

The Sistine Madonna

  我想到拉斐爾最馳名的聖母像:The Sistine Madonna。抱著孩子出現在雲端,腳下有天使與下跪的聖徒。這裡的聖母最可愛的一點是她的神情,介於驚駭與黔持之間,那驟然的輝煌。

  一個低三下四的村姑,驀地被提拔到皇后的身份,她之所以人選,是因為她的天真,平凡,被抬舉之後要努力保持她的平凡,所以要做戲了。就像在美國,各大商家選舉出一個典型的「普通人」,用他做廣告:「普通人先生」愛吸××牌香菸,用××牌剃刀,穿××牌雨衣,贊成羅斯福,反對女人太短的短褲。舉世矚目之下,普通人能夠普通到幾時?這裡有一種尋常中的反常,而山姥看似妖異,其實是近人情的。」

  「感恩節 Doris Lee」

感恩節

  「美國的一個不甚著名的女畫家所作的《感恩節》,那卻是絕對屬於現代文明的。畫的是一家人忙碌地慶祝感恩節,從電灶裡拖出火雞,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亂鑽。粉紅臉,花衣服的主婦捧著大疊杯盤往飯廳裡走,廚房磚地是青灰的大方塊,青灰的空氣裡有許多人來回跑,一陣風來,一陣風去。據芝加哥藝術學院的Sarah Kelly Oehler介紹,該畫完成的時期正值美國大蕭條前後,畫家通過感恩節熟悉的飲食與環境,用鄉愁將大劫過後的美國人聯繫在一起。

  大約是美國小城市裡的小康之家,才做了禮拜回來,照他們墾荒的祖先當初的習慣感謝上帝給他們一年的好收成,到家全都餓了,忙著預備這一頓特別豐盛的午餐。但雖是這樣積極的全家福,到底和從前不同,也不知為什麼,沒那麼簡單了。這些人儘管吃喝說笑,腳下仿佛穿著雨中踩溼的鞋襪,寒冷,粘搭搭。活潑唧溜的動作裡有一種酸慘的鐵腥氣,使人想起下雨天走得飛快的電車的脊梁,黑漆的,打溼了,變了狠淡的鋼藍色。」

  「蒙娜麗莎 李奧納多·達·文西」

蒙納麗薩

  「我從前的學校教室裡接著一張《蒙納麗薩》,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名畫。先生說:「注意那女人臉上的奇異的微笑。」的確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麗恍餾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際也滑了開去,使人無緣無故覺得失望。先生告訴我們,畫師畫這張圖的時候曾經費盡心機搜羅了全世界各種罕異可愛的東西放在這女人面前,引她現出這樣的笑容。

  我不喜歡這解釋。綠毛龜、木乃伊的腳、機器玩具,倒不見得使人笑這樣的笑。使人笑這樣的笑,很難吧?可也說不定很容易。一個女人驀地想到戀人的任何一個小動作,使他顯得異常稚氣,可愛又可憐,她突然充滿了寬容,無限制地生長到自身之外去,蔭庇了他的過去與將來,眼睛裡就許有這樣的蒼茫的微笑。

  《蒙納麗薩》的模特兒被考證出來,是個年輕的太太。也許她想起她的小孩今天早晨說的那句聰明的話——真是什麼都懂得呢——到八月裡才滿四歲——就這樣笑了起來,但又黔持著,因為畫師在替她畫像,貴婦人的笑是不作興田牙齒的。然而有個十九世紀的英國文人——是不是Walter de La Marel,記不清了——寫了一篇文章關於《蒙納,麗薩》,卻說到鬼靈的智慧,深海底神秘的魚藻。看到畫,想做詩,我並不反對——好的藝術原該喚起觀眾各個人的創造性,給人的不龐當是純粹被動的欣賞——可是我憎惡那篇《蒙納 麗薩》的說明,因為是有限制的說明,先讀了說明再去看圖畫,就不由地要到女人眼睛裡去找深海底的魚影子。那樣的華美的附會,似乎是增多,其實是減少了圖畫的意義。」

  「The House with Cracked Walls 塞尚」

The House with Cracked Walls

  「風景畫裡我最喜歡那張《破屋》,是中午的太陽下的一座白房子,有一 只獨眼樣的黑洞洞的窗;從屋頂上往下裂開一條大縫,房子像在那裡笑,一震一震,笑得要倒了。通到屋子的小路,已經看不大見了,四下裡生著高高下下的草,在日光中極淡極淡,一片模糊。那哽噎的日色,使人想起"長安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可是這裡並沒有巍峨的過去,有的只是中產階級的荒  涼,更空虛的空虛。」

  「Nevermore 高更」

Nevermore

  「一個夏威夷女人裸體躺在沙發上,靜靜聽著門外的一男一女一路說著話走過去;門外的玫瑰紅的夕照裡的春天,霧一般地往上噴,有升華的感覺,而對於這健壯的,至多不過三十來歲的女人,一切都完了。女人的臉大而粗俗,單眼皮,她一手託腮,把眼睛推上去,成了吊梢眼,也有一種橫潑的風情,在上海的小家婦女中時常可以看到的,於我們額為熟悉。這高更第二次赴大溪地島時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高更曾說:「我想一個簡單的肉體可以喚醒長久遺失的蠻荒狂野中的奢華……」

  身子是木頭的金棕色。棕黑的沙發,卻畫得像古鋼,沙發套於上現出青自的小花,羅甸樣地半透明。嵌在暗銅背景裡的戶外天氣則是彩色玻璃,藍天,紅藍的樹,情侶,石欄杆上站著童話裡的稚拙的大烏。玻璃,銅,與木,三種不詞的質地似乎包括了人手能得到的世界的全部,而這是切實助,像這女人。想必她曾經結結實實戀愛過,現在呢,永遠不再了」。

  雖然她睡的是文明的沙發,枕的是檸檬黃花布的荷葉邊枕頭,這裡面有一種最原始的悲搶。不像在我們的社會裡,年紀大一點的女人,如果與情愛無緣了還要想到愛,一定要碰到無數小小的不如意,齷齪的刺惱,把自尊心弄得千瘡百孔,她這裡的卻是沒有一點渣滓的悲哀,因為明淨,是心平氣和的,那木木的棕黃臉上還帶著點不相干的微笑。仿佛有面鏡子把戶外的陽光迷離地反映到臉上來,一晃一晃。」

  「Old Woman with a Rosary 塞尚」

戴著荷葉邊帽子的婦人

  「《戴著荷葉邊帽子的婦人》,她垂著頭坐在那裡數她的念珠,帽子底下露出狐狸樣的臉,人性已經死去了大部分,剩下的只有貪婪,又沒有氣力去偷,搶,囤,因此心裡時刻不安;她念經不像是為了求安靜,也不像是為了天國的理想,僅僅是數點手裡咭唎咕碌的小硬核,數著眼面前的東西,她和它們在一起的日子也不久長了,她也不能拿它們怎樣,只能東舐舐,西舐舐,使得什麼上頭都沾上一層腥液。」

相關焦點

  • 《看畫》:近距離觀察,抽象性理解,欣賞世界名畫,品讀名畫魅力
    前不久,有一些因疫情在家上網課的小學生收到了一份「特別」的作業:模仿世界名畫。具體操作方法是:自行挑選一幅名畫,真人模仿名畫裡的人物造型、動作、神情,然後將對比照片展示出來。活動一經發布,學校群、家長群立刻掀起一番熱潮,學生和家長都興奮不已。據統計,有3000多名小學生參與到模仿世界名畫的活動中,並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
  • 張愛玲講解25幅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使人略感不安
    張愛玲的《談畫》一文,正是這樣。在《談畫》中,張愛玲談及畫作35幅,除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其餘皆為塞尚作品。現在,我們搜集整理了其中25幅畫作,配上張愛玲的文字,供君欣賞。1.《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我從前的學校教室裡掛著一張《蒙納·麗薩》,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名畫。先生說:「注意那女人臉上的奇異的微笑。」的確是使人略感不安的美麗恍惚的笑,像是一刻也留它不住的,即使在我努力注意之際也滑了開去,使人無緣無故覺得失望。
  • 佛山學生宅家模仿世界名畫,一大波爆笑創意作品來襲
    學生們腦洞大開,通過毛巾、桌布、床單、睡衣等各種道具,用模仿的形式與世界名畫pk,宅家舉辦了一場場「名畫模仿秀」。疫情期間,佛山市第十中學的在線美術課上,老師們在上完美術鑑賞課之後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項特別的作業:挑選一幅喜歡的世界名畫,在家通過模仿名畫中的人物造型、場景布置等,加深對藝術作品的鑑賞能力。
  • 馬雲的學校美術是必修課——如何和孩子一起欣賞世界名畫?
    那麼沒有機會上雲谷學校的孩子,家長也沒有藝術底子,孩子也不打算以後成為畫家,怎麼懂得欣賞世界名畫呢?名畫電影——《至愛梵谷》名畫相關電影大多是講述價值連城的名畫如何被江洋大盜偷走的故事。當然也有一批名畫傳記電影,比如《至愛梵谷》、《花落花開》和《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
  • 網友「神總結」世界名畫 魯本斯愛畫大屁股
    近日,一條名為「一句話教你認出世界各種著名畫家作品」的微博持續走紅,這是網友用一句幽默的點評總結的世界名畫家作品特點,按照網友的說法,這簡直就是「傳授了辨認畫家作品之道的法寶」,更有網友直呼此為「國外逛博物館必備技能」。  網友「英國那些事兒」、「Geek笑點低」等最先傳出的這則微博的特點是,在對近20位畫家作品特點點評之後,還附上圖片印證,幾天時間已有數十萬的轉發量。
  • 以科學眼觀世界名畫
    實至名歸,林鳳生先生著《名畫在左科學在右》繼入選中國出版協會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30本好書」之後,近日又被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央電視臺評為「2018中國好書」,並榮獲國家圖書館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此書內容有深度,表述又流暢,科學與藝術並茂,同類著述至今仍為鮮見。  此書旨在從科學視角再識世界名畫。
  • 兒童藝術:拿起放大鏡看世界名畫
    讓我們走進他的藝術世界。蛋糕最終的結局如何,在此就不劇透了~這頁裡,小豬騎在白鶴身上是前幾頁驚險一幕的美好交代,第一頁裡採黃花的變色龍也在這頁裡交代了黃花的用途……總之,每頁都有焦點,每頁都在外擴。《不得了的野餐》《生日蛋糕》作者鄭宗瓊的「蛋糕哪兒去了」系列第4本,這次的故事和之前有點不一樣,在夢境的世界裡,動物朋友們竟然出現在一些世界名畫中,你們都找出來這些偉大的名畫了嗎?
  • 張愛玲:在滿目瘡痍的世界好好活下去
  • 張愛玲如何「看蘇青」?《小團圓》裡的一句話特別意味深長
    導讀:作為20世紀40年代上海灘最著名的兩位女作家,張愛玲和蘇青的關係曾經既是編者與作者,亦是好友,後來由於胡蘭成,三人之間的關係卻變得非常複雜。雖然張愛玲說過:「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然而在她的《我看蘇青》一文中,對她們關係的評述似乎並不像她所說的甘心情願,她們根本就像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
  • 張愛玲解讀蒙娜麗莎的微笑
    在散文《談畫》中,張愛玲談及畫作35幅,除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其餘皆為塞尚作品。   在張愛玲讀書的時候,就在學校裡看到過這張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對畫面中神秘微笑的緣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先生告訴我們,畫師畫這張圖(《蒙娜麗 莎的微笑》)的時候曾經費盡心機搜羅了全世界各種罕異可愛的東西放在這女人面前,引她現出這樣的笑容。我不喜歡這解釋。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再讀一遍張愛玲
    這種「情」在張愛玲的筆下發揮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的情節,悽涼慘澹的晚景,幽微複雜的人性,處處透露著張愛玲式痕跡。就連「張愛玲」這個傳奇的名字,一經現世,就足以攪得整個文壇「滿城風雨」。恰逢張愛玲誕辰百年,讓我們再讀一遍張愛玲。
  • 這樣親近世界名畫,孩子更喜歡
    想讓孩子與世界頂級藝術品親近,但看不懂、不會給孩子講解,拽著孩子聽館內講解,孩子沒興趣……該換換思路了!下次帶孩子去欣賞世界名畫,不妨把孩子放在前面,讓孩子帶你看。讓孩子看,跟他一起感受作品本身就很好。還可以根據展覽的藝術家、主題帶一些小道具一起去看展。
  • 獨一無二的煙火——張愛玲
    一是可以打開思維世界的大門,二是可以拓展固化的視野。「1000個人心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每本書帶給人看事情、問題的角度和捕捉到的信息都是不同的!生命短暫,寬度無限,一個人只有一種人生,但每讀一本好書卻可以讓你體驗到另外一種人生!讀的多了自然會讓人處理事情和看待問題更加通透!也能從中讀透自己或頓悟自身!今天就來聊聊對文學界有突出貢獻的張愛玲!
  • 換種視角看藝術 尋找電影中的世界名畫
    原標題:換種視角看藝術 尋找電影中的世界名畫   一、《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這個懸疑案同樣以一張名畫作為線索。電影中警官在這位女性家中調查時發現了一幅臨摹小畫:一位躺在水中的少女,雙眼透著絕望。此外還有另外幾幅類似的圖畫臨摹了這張圖。
  • 張愛玲經典語錄:看不透生活太無知,看透了又太難過
    讀張愛玲,你會發現張愛玲就像是一把長戟,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生活最偽善的面具,在張愛玲的筆下,生活中鮮活的人性被毫不隱瞞地坦露。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在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像張愛玲這樣站在女性的角度,表達對女性深切的同情和關注,她通過辛辣的筆觸揭示男權社會制度、傳統文化以及習俗對女性的摧殘。也許是張愛玲從小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讓她早早看清了生活的本質,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 切爾西老闆買下世界名畫 球迷不滿紛紛《吶喊》
    近日,英超球隊切爾西老闆、俄羅斯頂級富豪羅曼·阿布拉希莫維奇豪砸1.2億美元拍下了世界名畫《吶喊》。據悉,《吶喊》一共有4個版本,兩幅蛋彩畫分別收藏在奧斯陸國家藝術館和蒙克博物館,另外還有兩個版本的粉彩畫以及一組印刷版畫,其中只有1個版本是私人收藏,也便是阿布昨日買下的這個版本。
  • 陳丹青:當代年輕人欣賞世界名畫,真正讀懂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
    陳丹青:世界上的名畫太多了,但真正懂得欣賞的卻沒有幾個人,太多人都教條了,寧願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其他的東西,也不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東西。聊到年輕人對於繪畫的理解與欣賞的角度,陳丹青總是提出關於自己的猶豫。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張愛玲的英文  張愛玲基本上是屬於中文世界的作者。但是反諷的是,如果不讀她的英文文章,你就不明白她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植根於這一中國人的社會的  本刊特約撰稿/沈雙  在中國,以習慣了單一語言環境的眼光看張愛玲,怎麼看都是一個異數。  現在讀張愛玲就像讀很多民初人物一樣,如果只是把他們當作老照片來看,也許沒有什麼新鮮的意義。
  • 看不懂世界名畫,這套繪本帶你輕鬆對孩子藝術啟蒙
    文/子勤「我認為名畫是人類共同的珍寶。然而,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卻變得將名畫作為難以理解、等級高的東西去看待。我希望人們能更多的去親近名畫,讓他們感覺名畫就在身邊。」這是日本作家、美術教育者結城昌子的原話,也是她創作繪本的初衷。
  • 張愛玲文學作品的正確藝術審美姿勢,如何理解她獨特的喻象世界
    張愛玲的作品在之前是屬於「不入流」的作品,其原因多是因為我們審美觀的不同,過去我們國人的審美觀主要是以階級對立為主,而真正的文學作品卻是不能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閱讀審美,文學藝術是超功利的,就如王小波說,我們不能以爬窗戶看女澡堂子的方式讀西方的裸體女人的藝術繪畫,張愛玲的作品不容易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