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從第一師範畢業的時候,一個班裡就剩下22人了,那麼主席的這些同學畢業之後,都走上了怎樣的人生路呢?
主席畢業的時候,21個同班同學是:陳拔萃,胡穆烈,曾樞,羅學瓚、孟憲慈、羅翊吾、羅芳桐、田土清、蕭鎮湘、李文明、李端綸、姜心培、夏明服、楊傑臣、張超、周世釗、賀汝威、曾正邦、童國安、鄒蘊真、蕭珍元。
其中畢業的除了主席外,其他7人是:周世釗、李端綸、張超、田士清、夏明服、羅學瓚、姜心培。
畢業以後,主席的這些同班同學有的跟隨主席參加了新民學會,有的跟隨主席參加了革命;有的回到故鄉一直從事教育;有的解放後和主席有過書信來往;有的後來一直沒有消息,現在從網上也找不到一點信息,很是遺憾。
參加革命的有:羅學瓚。百度上介紹:羅學瓚(1893-1930),湖南湘潭人,1893年生。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後該校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與毛澤東為同班同學。1918年4月新民學會成立後為第一批會員,並成為骨幹。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書記。1930年犧牲於杭州,年僅37歲。
百度上羅學瓚烈士的出生日期好像不準確,第一師範通訊錄上羅學瓚烈士比主席小2歲,應該是1895年出生。在同學們中間,羅學瓚和主席的關係應該是最好的,畢業以後,就一直追隨著主席,也是新民學會早期的創建人之一,後來赴法國勤工儉學的時候,主席是希望他能留在國內的,共同研究國內問題,但是後來羅學瓚還是和蔡和森他們一起出國了,並在法國和蔡和森一起信仰了馬克思主義。
畢業後從事教育的:周世釗、曾正邦、鄒蘊真、蕭珍元、羅翊吾。
周世釗,字敦元,別號敦元、東園,1897年3月12日(農曆二月初十)生,湖南省寧鄉市東湖塘鎮人。九歲入學。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後併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1918年秋畢業。
周世釗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學習成績應該比較好,畢業檔案上八個畢業生中他是排名第一的,雖然不一定是按照學習成績排列,但是排在第一位一定是有道理的。在學校時候,主席的優勢是文章和組織能力、冒險精神、救國救民的宏願等,這個是沒有人能超過主席的。可能也正是周世釗學習比較好,所以一心想到大學深造,謝絕了主席邀請他加入革命團體的要求。雖然新民學會也把他列為創建人之一,但是他沒有到會,應該是也沒有參加以後的會議和活動,一心做他的教育工作。
解放後,和主席斷絕了20多年的關係又恢復了,對於他當年沒有參加革命,主席是給予理解的,解放後的1949年10月15日,毛澤東收到周世釗寄來的信函及詩詞,回信說:「 迭接電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長書,勤勤懇懇,如見故人。兄過去雖未參加革命鬥爭,教書就是有益於人民的。城南學社諸友來電亦已收到,請兄轉告他們,感謝他們的好意。兄為一師校長,深情得人,可見駿骨未凋,尚有生氣,倘有可能,尊著舊詩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主席對他的才氣和教書育人都是認可的,所以回信想看看他的詩詞著作,主席和他來往還是很密切的,他當時是湖南第一師範的校長,是民主人士,除了他之外,其他同學已經失散多年,身份不明,主席沒有辦法和他們多來往,最多是有幾封書信來往。而周世釗屬於民主人士,教育也是利國利民的,在同學中間,在解放後,周世釗是和主席來往最多、最密切的同學,主席有幾首詩詞都是唱和、答周世釗的。
曾正邦畢業後一直在農村教學,畢業的時候主席曾經把自己做的五幅畫作贈與了他,可惜他後來丟失了,解放後,1950年給主席寫了信,主席也給他回了信,他非常高興,將自己名下的山田無償交給當地的農會,可惜的是1951年他就去世了。
鄒蘊真,1893年(癸巳年)出生於常德市漢壽株木山鄉鄒家坪村一個農民家庭。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第一師範,1918年春 與毛澤東一起創辦新民學會。1918年畢業後,回漢壽任小學教員,1919年 捐款資助毛澤東創辦文化書社、《湘江評論》。1920年 任《湖南通俗報》編輯,幫助毛澤東創辦長沙自修大學。1922年入南京國立東南大學學習教育學,1924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1925年8月主席曾經到其老家隱蔽過一段時間,主席離開後,鄒蘊真就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和主席也斷了聯繫。
1950年,主席在中南海會晤並款待了這位昔日同學。老友久別重逢,心中感慨頗多,鄒蘊真由衷地讚賞毛主席領導革命勝利的雄才偉略,毛澤東高興而又謙遜地說:「沒有什麼,還是第一師範學習的那一點點。當年我們想把國家搞好,苦於沒有辦法麼,東找西找,才找到馬克思主義。」
鄒蘊真後分配到出版總署人民出版社任編輯;兩年以後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直到1985年7月在京病逝,享年92歲。
蕭珍元上一篇介紹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
羅翊吾(1892~1964),名世輔,號佐勳,出生於新化縣永靖鄉文田村(今屬水車鎮共和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解放後,羅翊吾在新化多所學校執教。1957年10月,赴朝參戰的兒子羅卓榮從朝鮮回家探親,羅翊吾把自己與毛澤東在一師是親密學友的情況告訴了兒子,並委託他寫信問候毛澤東。羅卓榮歸隊後,從朝鮮向毛主席寫了問候信,信中談到了羅翊吾對毛澤東的思念之情,以及羅翊吾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毛澤東接信後,得知羅翊吾患病,即批示「寄200元給他父親羅翊吾先生」。羅翊吾於1960年4月20日親手給毛澤東寫了問候信,毛澤東接信後又寄了200元生活補助費。1964年1月,羅翊吾病逝,毛澤東聞訊後,寄贈安葬費500元。1965年8月10日,毛澤東又寄500元作為羅翊吾遺孀劉氏的生活補助費。
解放後沒有任何消息的是:陳拔萃,曾樞,孟憲慈,羅芳桐,田土清,李文明,李端綸,姜心培,夏明服,楊傑臣、張超、童國安。
這些同學雖然解放後沒有任何信息,在《毛澤東年譜》上可以看到他們在學校時一起和主席活動的身影,如李端綸、張超和主席一起出去遊玩,在主席任學友會總務創建夜校時,很多同學也都參加了授課活動,可見他們和主席的關係在學校時是很密切的,解放後應該有人也和主席聯繫過,只是在網上查不到更多的信息了。
網上可以查到,但是具體情況不明:蕭鎮湘。蕭湘鎮應該也是有一定名氣的,只是網上無法查到。
能查到的就是這一些消息了,曦園是鄧中夏在北京創辦的進步青年的團體,鄧中夏也是楊懷中先生的學生,主席在北京的時候也多次去過曦園,蕭鎮湘也是主席的同學,可能也是畢業後到北京求學,就居住在曦園,可惜的是,查不到他更多的消息了。
賀汝威,是賀南綱的兒子,湘鄉縣人,毛澤東的房叔毛福軒是賀南綱的親侄女婿。毛澤東又與毛福軒極其投緣,平日交往很多。與毛澤東志趣相投的毛福軒深知毛澤東的志向和抱負,把毛澤東介紹給賀南綱,並讓毛澤東在賀南綱辦的私塾裡讀書。半年後,正是賀南綱把毛澤東介紹到東山小學堂讀書,邁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當年大家一起考入第一師範,正是風華正茂,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起度過了美好的五年學生生活,雖然有人後來落伍了,我們也不應該責備苛求他們,畢竟毛主席那樣的偉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不能要求他的同學們也和主席一樣終身獻身於人民的解放事業,畢竟主席也肯定過他們教書育人也是有益於人民的,他們和偉人曾經共同生活過,已經是足以驕傲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