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是無數人都在關心的事情,不管是對人體內部的探究,還是對外在事物的追求,包括很多科技的發展,都是在想著如何延長人類的壽命,大家都想長生,但是這件事情存在很大的困難,壽命有長有短,有的人比較長壽,能活到一百多歲,有的人生命早早就會結束,壽命長短到底是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壽命長短和什麼有關?
影響比較大的一個因素,就是體內DNA的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自己的親人,各個都是老壽星,那麼自己壽命長的機率也是比較大,還有一些人會受到遺傳疾病的影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壽命就會發生變化,如果排除掉這些因素的影響之後,飲食對壽命的影響力,就是最為突出,在很久之前,美國就有相關的研究團隊,對上千名長壽老人進行了研究,在這項長達15年的研究中,發現飲食比較健康的人,更容易長壽,飲食健康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吃什麼食物、什麼時候吃、吃多少等等。
關於吃什麼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說,單純的去吃某一種食物,就能讓自己的壽命得到延長,如果真的有,那人人都會長命百歲了,不過大家在平常可以經常吃一些抗氧化的食物,維生素C、番茄紅素都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在很多綠葉蔬菜、橘子、西紅柿裡面,含量都是比較豐富的,雖然這些物質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是效果可能不是特別顯著,不過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注意經常變化一下種類,讓自己的營養均衡,什麼時候吃,就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日三餐按時吃,這是人體形成的規律,破壞規律,容易打破體內的平衡。
「吃得少,活得久」,有沒有科學依據?
對於吃多少,有很多人會過來問醫生,自己在一些養生文章裡,看見的「吃得少,活得久」,這個說法到底靠不靠譜,有沒有科學依據,其實這裡說的吃得少,可能只是想讓大家不要暴飲暴食,也有一些研究人員做過實驗,在酵母、老鼠、猴子身上做實驗,通過限制它們能獲取的熱量,達到了延長壽命的目的,一些受年齡因素影響比較大的慢性病,出現的機率也降低,雖然目前關於這方面的證據越來越多,但是這些還只是實驗,實驗的對象也並不是人類,所以大家也要科學地看待這個問題,建議大家還是選擇一些科學健康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要多運動,把體重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不要過分肥胖,讓自己身體抵抗能力更強,這樣才能減少一些因素對壽命的影響。
不過「少吃」這個概念,也要分對象,對於還在長身體的兒童來講,是不建議過分限制食物的攝取,避免出現發育遲緩的情況,一些青年人也有可能會出現骨量降低、免疫能力下降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厭食症,需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