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廚餘垃圾的時候是「破袋」還是「帶袋」最受市民關注。在昨天下午市城市管理委召開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4個月新聞發布會上,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當大部分人能準確進行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後,投放廚餘垃圾可以從「破袋」到「開袋檢查」再過渡到「帶袋投放」。
各小區積極探索「破袋投」
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剛介紹,8月份,全市家庭廚餘垃圾日均分出量達3268噸,家庭廚餘垃圾分出率達到15.41%,其他垃圾日均清運量下降至1.79萬噸。其中,廚餘垃圾分出率再創新高。
初始階段,為了提高居民破袋投放廚餘垃圾的積極性,很多小區想出了不少好主意。比如,有的小區設置了破袋「神器」,有的小區提供了洗手處、放置免洗洗手液等,都是為了減少破袋的障礙。
然而,也有市民表示對破袋投放廚餘垃圾還不太適應。尤其是天熱的時候,破袋之後異味大,也招蟲子。
準確分類後
廚餘垃圾將可「帶袋投」
居民在投放廚餘垃圾的時候,必須破袋嗎?「條例並沒有對破袋做硬性規定。但是從實踐來看,現階段,廚餘垃圾要求投放時沒有混雜玻璃陶瓷、橡膠塑料等雜物,塑膠袋本身就是一種雜質。因此,目前,鼓勵居民用破袋的方式來提高廚餘垃圾的純淨度。」李如剛表示。
其實,「破袋」與否是由生活垃圾的末端處置能力來決定的。目前,有氧堆肥和厭氧制沼發電,是本市比較流行的兩種廚餘垃圾資源化處理方式。但是裝入塑膠袋內的廚餘垃圾,在堆肥時會出現「缺氧症狀」,影響堆肥效果。而不「破袋」的廚餘垃圾,在進入厭氧發酵罐擠壓或切碎處理時,塑膠袋會纏繞在刀面或轉軸上。
通州區有機質資源生態處理站總經理於廣濤告訴記者,玻璃瓶、又厚又大的塑膠袋等雜物一旦混入廚餘垃圾中,容易損傷處理設備,必須人為進入機器清走異物再進行下一步處理。塑膠袋還可能形成不透氣的膜,導致沼氣發電系統崩潰,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從現階段來看,投放廚餘垃圾不「破袋」顯然還不行。
不過,李如剛表示,下一步,隨著習慣養成,當大部分人可以準確進行垃圾分類,塑膠袋作為唯一雜質出現時,也可以通過改造末端設施或是採用可降解垃圾袋等方式,來解決破袋難題。最終,逐漸從「破袋」到「開袋檢查」再過渡到「帶袋投放」。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張楠 製圖 耿爭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