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經》「丹田呼吸法」原文和釋義,清通詳實!

2020-12-18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胎從伏氣中結。」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亦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門。蓋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陰陽氣相感,結於水母,三月胎結,十月形體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結,乃自生身,即為內丹,不死之道也。

「氣從有胎中息。」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逐,如形與影。胎母既結,即神子自息,即元氣不散。

「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西升經》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靜,神即居之;主人躁動,神即去之。神去氣散,安可得生?是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運,必假神以御之。學道養生之人,常拘其神以為神主,主既不去,宅豈崩壞也。

「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道經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長生之道畢矣。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所謂意是氣馬,行止相隨。欲使元氣不離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離身,氣亦不散,自然內實,不飢不渴也。

「若欲長生,神氣相注。」相注者,即是神氣不相離。《玄綱》云:錙銖陰氣不滅不為鬼,纖毫陰氣不盡不為仙。元氣即陽氣也,食氣即陰氣也,常減食節慾,使元氣內運,元氣若壯,即陰氣自消;陽壯陰衰則百病不作,神安體悅,可覬長生矣。

「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神之與氣,在母腹中本是一體之物,及生下為外境愛欲所牽,未嘗一息暫歸於本。人知此道,常泯絕情念,勿使神之出入去來,能不忘,久而習之,神自住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修真之道,備盡於斯。然聖人之言,不可妄乎!幾胎息用功後,關節開通,毛髮疏暢,即但鼻中微微引氣,相從四支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後氣續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於徐徐,雖雲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於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內氣亦下流散矣。

〔辟穀術之丹田呼吸法按語〕《胎息經》是氣功學專著,作者不詳,《抱樸子》中即有著錄,說明成書最晚是在魏晉之際。其書闡述了胎息的含義,習練胎息氣功的方法,強調神氣合而為一,乃是健康長壽之道。《胎息經注》署名幻真先生,其書是《胎息經》最早的注本之一,也是最為通行的注本。

文中每段加引號的起始句部分,系《胎息經》原文,經文字數甚為短少,但極其簡練地介紹了胎息的要領,精要地勾勒了胎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幻真先生的注文,字字解難,句句釋疑,對胎息法闡述得極為透徹。

這裡所說的胎息,是指丹田呼吸。《脈望》曾說:「丹田,性命之本。道士思神,比丘坐禪,皆聚真氣於臍下,良由此也。丹田內有神色,呼吸真氣,非口鼻之呼吸也。口鼻只是呼吸之門戶,丹田為氣之本原,聖人下手之處,收藏真一所居,故曰胎息。」胎息理論認為,口奏只是呼吸之氣出入的通道,而丹田才是呼吸之氣出入的樞機。文中說的「臍下三寸為氣海,亦為下丹田……口鼻即玄牡出入之門」闡述的就是這個觀點。因此,本文權且以「丹田呼吸法」名之。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是胎息法的立法所在,注文闡明了練功過程中,調心、調息必須以下丹田為根本的道理。所說「伏氣」,就是衝氣,也就是《難經》中所說的「腎間動氣」、命門之原氣,胎息即從這裡練起。

「氣入身來謂之生,神氣離形謂之死」,是揭示神氣與生命的關係。神氣之與生命的關係如此彼關,因此自然應當採用「固守虛無」的氣功胎息大法,以養神氣了。固守虛無,指習練氣功胎息法時,應當保持精神意識活動相對的靜止,注文中所說的虛心絕慮,不為外境愛欲所牽,即是針對固守虛無觀點而提出的具體措施。

「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是說氣出入可隨人的意念而控制調節,意念內守,元氣不離開丹田,神氣自然存養,充實於內,即可做到不進食而果腹,不飲水而不渴,辟穀長生。注文中的「常減食節慾,使元氣內運……可凱長生矣」,即離此意。

「心不動念」是胎息法的基本原則,也是胎息的鍛鍊方法。「無來無去,不出不入」,指練此法已達到一定的功夫,能維持身體陰陽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

「勤而行之」,是練功的基本要求。只有勤練,才能真正步入胎息之殿堂,得其真諦,真正體驗到胎息的神妙所在,這就是經文所說的「是真道路」。

此外,《胎息經注》卷末還附有《胎息銘》一則,是一篇發揮《胎息經》的作品,簡單明了,很切實用。現抄錄之,以供參考。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亦坦然。戒於喧雜,忌於腥羶。假名胎息,實日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相關焦點

  • 丹田呼吸法
    而丹田呼吸則有截然兩種不同的效果,腹式呼吸法中,常聽到的是順呼吸和逆呼吸,丹田順呼吸在吸氣時,腹部放鬆納氣;呼氣時,則腹部收縮吐氣(註:不推薦養生者採用此招式)。此種呼吸法與聞玫瑰花香時的動作完全吻合,所以丹田逆呼吸法又稱玫瑰呼吸法。
  • 辟穀術《守玄元法》原文和釋義,好懂!
    所謂含道不言,得氣之真;肌膚潤澤,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之充溢;不飢不渴,龜龍胎息;綿綿長存,用之不竭;飲於玄泉,登於太清;還年返嬰,道之自然;至道不遠,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永存。今之修道者,或服五牙八方四時日月星辰等氣,並悞但思自頂鼻而入,雖古經所載,為之少見成遂,亦非食榖者所能行致耳。是以修氣者多不得其訣,虛精勤矣。既得其門,復悟其訣,要在精勤無退懈耳。
  • 生命兩大寶藏——胎息與佛性(3)
    生命來自胚胎,本自胎息而發,重新返回先天的胎息,是生命的自我再生。進入胎息,就是步入生命的本源之地,可以使生命發生返老還童的蛻變。胎息,引申意是以肚臍為中心的高層次的內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呼吸一樣。胎息自成系統,不受肺呼吸的影響,剛進入胎息時,口鼻呼吸似有似無,功夫加深後,可以達到口鼻呼吸停止。道家的一種修煉方法。《後漢書·方術傳下·王真》:「年且百歲,視之面有光澤,似未五十者。自云:『周流登五嶽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
  • 諸家氣法總論部(王出教你吐納胎息三)
    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須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嬰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乃知返本還元,卻老歸嬰,良有由矣。綿綿不閒,胎仙之道成焉。故先序經紀體用兼明備矣。凡欲胎息,先須於靜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腳搭右腳上,解緩衣帶,徐徐按捺肢節,兩手握固於兩腿上,即吐納三五過,令無結滯,滌慮清閒,虛心實腹;左右徐徐搖身,令髒葉舒展,訖,還徐徐放著實;即鳴天鼓三十六過,漱滿華池;然後存頭戴朱雀,腳履玄武,左肩有青龍,右肩有白虎;然後想眉間一寸為明堂,卻入二寸為洞房,卻入三寸為丹田宮亦名泥丸宮,宮中有神人,長二寸,戴青冠,披朱褐,執絳簡;次存中丹田中丹田
  • 胎息修煉法
    胎息的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是以下丹田,為中心的高深層次,的閃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呼吸一樣。胎息們自成體系,不受肺呼吸的影響。進入胎息狀態,外呼吸自然進行。但卻若有若無。最高層次者,可止。口鼻呼吸停止。
  • 陰竅 胎息補虧法 秘訣
    其實陰喬種陽只是補虧正法的前半部,雖有添油接命的功效,但若不繼續練習後半部的採還之訣,則易前功盡棄,甚至患上洩漏之病;特別是出現第二性徵的青少年和曾有手淫遺精的老弱病患,在練這套功法前,務必考慮清楚:自己是否有需要,有決心及毅力練完全部功法。否則還是練些流行氣功算了。現將補虧正法實修過程介紹如下,僅供有志者參考。補虧正法,是清修派自身陰陽雙修的一種練法。
  • 如何由呼吸功快速啟動胎息
    進入胎息,就如同在體內建造了一個生命能量加工廠,生命之氣將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不足的補充(損耗的內氣能量),多餘的去掉(體內的各種病氣和疾病隱患)。緩緩將意念集中,意念自己全身的毛孔都張開了,開始進行呼吸功,採用的是逆腹式呼吸法,吸氣時小腹內收(儘量內收,好象要肚臍要貼著命門一樣),同時意念全身毛孔都在往裡面吸氣,吸到命門部位,這個時候鼻子的呼吸一定不能粗,不能重,而是要牢牢記住勻,細,緩,深的四字訣。
  • 丹田練氣法【總結】
    三、胎息法 盤坐後放鬆入靜,凝神丹田,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中心周圍緩緩擴充,同時腹壁稍往外張,略有膨脹感,吸氣時意想氣從丹田吸到命門,同時腹壁略內收
  • 《劍經》原文釋義:棍法總論篇(原文總訣歌六)
    原文(164)凡此意味體認得真,亦有七日不食、彈琴詠歌之趣也。釋義:凡是以上的妙訣能夠體會、認識,真正得其要領,自然有樂不思食之興,如彈琴詠歌之快意也。正如所謂「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原文(173)學至於此, 則自手足應心, 全不杄格矣①,學至於此,全不看見他是槍是刀,只認定對他手前②殺他身③而已 。
  • 道家丹田內氣修煉得十種方法
    三、胎息法 盤坐後放鬆入靜,凝神丹田,呼氣時意想氣從丹田中心周圍緩緩擴充,同時腹壁稍往外張,略有膨脹感,吸氣時意想氣從丹田吸到命門,同時腹壁略內收
  • 長生不老術胎息趣聞閒談
    《抱撲子》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胎胞之中,則道成矣。」得了胎息的人能以吸水煙用的紙媒點火,放在此人的鼻孔前,紙媒的火焰並不閃動,證明他的外呼吸已經停止,以有相當的胎息功夫。這就是《抱撲子》所說的:「以鵝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者為候也」。胎息又叫先天真息,或稱龜息。烏龜是終生和人類胎兒在母腹時的呼吸狀態一樣,以丹田腹部氣息來呼吸的唯一動物。由於這種特殊天賦,烏龜可以在長期沒有空氣和水分、食物的環境中,仍能保持生命幾十年或更長久而不死。
  • 胎息入門啟動秘法7種,胎息功的練習方法
    《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氣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往即氣注。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 什麼是胎息?堅持經常胎息讓人精滿,氣足,神盛,臉色白裡透紅
    一、什麼是胎息?胎息的本義是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引申義是以下丹田為中心的高深層次的內呼吸,它是先天呼吸。如同胎兒在母腹中的呼吸一樣,胎息自成系統,不受外息(肺呼吸)影響,進入胎息狀態的,外呼吸依舊自然進行,但卻若存若亡,最高層次者,可達口鼻呼吸停止。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知子先生」釋義如下: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知子先生之釋義:端正身體不妄動,守神以靜入極致虛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嗎?原文: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知子先生之釋義:如站在至高之處俯覽萬物,去除一切遮蔽,萬物就像洗掉一切汙垢、通透明亮般再現眼前,你能不留任何小小的瑕疵嗎?
  • 《聖虛》中的呼吸法是存在的 而且作用都不同學會了受益無窮
    吐氣時心想:一切濁氣和煩惱統統排盡一身輕鬆,平緩 吸氣,心想宇宙中的能量從頭頂進入,經胸、腹、雙下肢(腳心,腳指尖)又到後腰、後背、腦後至頭頂;復從眉心下行,經胸至小腹,存留於臍下二寸處。心想:宇宙給我無限生機,我心明眼亮,屏息4秒鐘,微閉眼睛想眼前的明點約1分鐘。連續作7次。
  • 人體「丹田」釋義
    總體上人體大致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以印堂、泥丸宮為基準;中丹田以羶中(兩乳之間)為基準;下丹田以肚臍(神闕)或者以下氣海、關元為基準;丹田不是一個具體的點,既然稱為「田」,當然是指一片較大的區域。在內修法中,講丹田有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