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9年開始養蜂,到現在已經有10多年了。這麼多年來,我賣的是良心蜂蜜,不成熟的蜂蜜不搖,必須賣成熟的蜂蜜。寧可產量少,也不願意去賺那個昧著良心的錢。」8月19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桑園鎮相家莊村,已經在這裡放蜂一個多月的杜敬愛介紹說,雖然自己身體殘疾,但是從不去博取別人同情,靠自己的努力和勞動掙來的錢,花著心裡比較坦然。圖為杜敬愛在查看蜂箱。(本組圖片拍攝於5月至8月)56歲男子穿假肢賣真蜂蜜,10幾年來專賣良心蜜,從不昧著良心賺錢
今年56歲的杜敬愛是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招賢鎮西全寨村人。26歲那年,他在五蓮縣一個村辦瓦廠打工時,左腿被攪拌機「吃」了進去,從膝蓋上邊截肢,左腿只剩下了半截大腿,從此,他不得不靠穿戴一條假肢生活,他的命運和人生從此改變。圖為杜敬愛在查看蜂箱。
「我傷了腿的那年,兒子剛剛4歲,女兒也才剛3歲。」杜敬愛介紹說,自己這一生坎坎坷坷,他從12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結婚後沒幾年,26歲時自己的一條腿沒了。為了生活,他先後收過破爛、販賣過青菜、種過菜園,後來又賣豬肉,反正別人能幹的事,他都嘗試著幹過了。圖為杜敬愛在查看蜂王。
「後來我到了五蓮縣的於裡鎮賣豬肉,在賣豬肉期間,自己尋思著身體不行,殺不了豬,就想著養蜂能行。」杜敬愛說,他本來想著養蜂這件事應該很容易,但是沒想到自己買了兩箱蜜蜂,最後只剩下了一箱。到了第二年的時候,他就上午去賣豬肉,下午跑到當地養蜂場學習。圖為杜敬愛在帳篷裡擦拭假肢裡的汗水。
後來,經過兩三年的學習,杜敬愛慢慢地掌握了養蜂技術。「從兩三箱,慢慢地發展到了現在100多箱,現在養蜂技術雖然不是很精,但是也可以,也能說得過去。」杜敬愛謙虛的說,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跑不了遠路,養多了也幹不了。他穿戴著假肢,行走不方便,養這麼多就已經足夠他忙活了。圖為杜敬愛在帳篷裡擦拭假肢裡的汗水。
「我就在本地放蜂,遠了也去不了,就是在固定的幾個鄉鎮山區放蜂。我搖的蜂蜜都是成熟10天左右的,有的人三四天不等蜂蜜成熟就搖出來了,那樣雖然有產量了,但是蜂蜜的質量不行。」杜敬愛介紹,花期高峰,蜜蜂一般三四天的時間就可採滿蜂巢,但是還不能封蓋。只有等到全部封蓋的時候,才是成熟蜂蜜。圖為杜敬愛為客戶裝蜂蜜。
杜敬愛說:「現在市場上讓假蜂蜜鬧得很亂,消費者分不清蜂蜜的真假。蜂蜜本身在溫度低的時候會結晶的,但是有的消費者看到蜂蜜結晶就說是白糖。」這麼多年都熬過來了,杜敬愛說,自己靠的就是誠信和自強自立,賣蜂蜜和做人一樣,不能幹一錘子買賣,掙錢也得憑良心,靠良心賺來的錢自己花著心裡也坦然。
在本地放蜂採蜜,主要是採的是百花蜜、槐花蜜、丹參蜜和荊花蜜。這些品種的蜂蜜,最不好賣的就是荊花蜜。杜敬愛介紹說,本地人不認荊花蜜,只認百花蜜、槐花蜜和丹參蜜。曾有人建議他把荊花蜜當槐花蜜賣就行,但是他堅決的說那不行,不能騙人,那樣良心上過不去。
「現在兩個孩子都成家了,非常孝順,他們都掙了錢給我們老兩口花,還有政府的幫助,現在日子越來越好過了。」杜敬愛說,妻子身體也不太好,因為自己的腿截肢,孩子小的時候,妻子打工掙錢補貼家用,把身子累壞了。現在就在家裡做做飯,收拾下家務。圖為杜敬愛回到家後,坐在沙發上休息,妻子在做晚飯。
因為不能走得太遠,杜敬愛賣蜂蜜就只能在蜂場賣。一般都是熟人來買,因為他按照花期,常常固定在幾個鄉鎮的山村放蜂,所以當地人都認識他,也信任他,有的人多年來一直買他的蜂蜜吃。在莒縣桑園鎮相家莊村,68歲相翠昌大爺說,杜敬愛很能吃苦,蜂蜜也很好,沒有假。他已經吃了三年了。圖為相大爺在樹下乘涼。
杜敬愛拖著殘腿,每天跑幾十裡鄉村小道,開著三輪摩託車奔波於蜂場和家之間,樂觀、堅強,從沒向命運低過頭。他說,雖然生活很難,但是咱得賣良心蜂蜜,掙良心錢。(圖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請關注《新圖視野》,並提供採訪拍攝線索。打開平凡,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