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箏樂的發展開拓了古箏演奏藝術的多元化形式,但另一方面從古箏的本質特點的角度上講,現代箏樂不但沒有繼承它,反而正在使這種最本質的東西逐漸的流失,從而導致現代箏樂在美學方面發生了改變。
1、 和聲制式的改變 由於傳統箏樂中的音階是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排列,這種音階聽起來最自然、最和諧,最接近於人聲,演奏起來如行雲流水,加上左手的吟、揉、按、顫的作韻技法加以修飾,其韻味無窮。而在現代箏樂中,由於非五聲音階的加入,這不僅使原有的五聲音程結構發生了改變,再加上許多的不協和音程的增加,因此原有的傳統音響效果發生了改變。由於音程結構的改變引起了整體或局部的音響色彩的變化,進而為傳統的作韻技法就帶來了極大的限制,使傳統的以韻輔聲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的施展,由此也逐漸淡化了人聲與自然的和諧。
2 、節奏節拍的複雜 現代箏樂與傳統箏樂間的較大差別主要在於節奏節拍,在傳統箏樂中,節奏節拍方面也較為穩定,幾乎為2/4拍或4/4拍,也有少部分為3/4拍,在拍數上一般都有固定的數量。現代箏樂在節奏節拍的使用中不僅包括傳統的二拍子、四拍子,同時也包括3/8、6/8、9/8等等,混合拍子在現代箏樂也是屢見不鮮。隨著節拍的變化,隨之而來的節拍數也由最初的一百多拍逐漸增至二百、三百、五百、甚至八九百的拍數也無不存在,曲式也隨之變化多端,由最初的一段體,逐漸增值二段體、三段體、甚至多段體。 3 、中國音樂特製的流失 由於受西方音樂思潮的影響,現代箏樂的音樂創作思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以左手由傳統的以行韻為主要功能改變為以彈音為主要功能最為顯著。其目的是增強樂曲的音響色彩使樂曲更富有歌唱性、交響性。殊不知這種左右手共同參與演奏雖然增強了原有的音樂色彩,但卻大大削弱了古箏在中國音樂中的表現特質:一音一切的音色觀變成了雙手和聲;旋律只有流暢性卻無傳統箏樂的流線型的美感;由左手最初行韻所產生的虛音全部變成了實音;及時偶爾出現了傳統的作韻片段,也只不過是作品需要而已,但並無真正意義上的韻。
4 、過度雷同單一的風格 由於古箏通常為地方曲藝、戲曲伴奏時,會不斷的模擬其唱腔、說話的腔調,這其中語言的抑揚頓挫便會與音符的高低長短間有著相互的影響,所以傳統箏樂與地方唱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古箏在不斷器樂化的進程中,結合箏家個人演奏經驗及演奏手法,加入表現地方音腔特色的技巧,進一步豐富了傳統箏樂曲的表現力。而在現代箏樂中,演奏者或作曲家追求的只是更多的音的呈現,這就使在音的時值與彈奏空間的影響受到限制,加上非五聲音階的定弦、左手技法複雜化的逐漸增加、左手跨區域同右手參與取音的次數增多,從而導致了取音功能的增多,而傳統的潤飾功能相卻大大減少。此外,由於技法的豐富使樂曲與傳統箏樂相比較增加了歌唱性、流暢性、交響性,對比性,但多首作品聽起來感覺旋律都很相像,聽不出具體的風格,分不清具體的流派,從而不能使古箏的獨特性得到真正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