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夢穎
一石激起千層浪。
今夏,湖南女孩鍾芳蓉意外走紅,從農村出身的她,在今年高考取得了676分的成績,並決定報考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
「沒『錢』途」「慎選天坑專業,除非家裡有礦」等懷疑的聲音卻紛至沓來,有同樣出身的網友表示:「農村大學生試錯成本過於昂貴、代價太大了。」
當事人鍾芳蓉在微博作出回應(圖源:網頁截圖)
普通甚至貧寒家境出身的孩子就沒有追夢的權利?冷門專業真的是天坑嗎?來看看學習海洋、地質、甲骨文專業的他們怎麼說。
我喜歡看海,但再來一次我肯定會選擇熱門專業
宋知(化名)、19歲、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
這是一個偶然的選擇,當初決定填報的這所大學,它的王牌就是海洋方面的專業,其實我不知道我以後要去幹什麼,但是我平時喜歡看海,就把海洋資源與環境專業作為我的第一志願,然後被順利錄取。
在進入大學之後,我發現這個專業有一點枯燥,因為它主要是以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環境科學為主,學到後面就會發現分為生物、化學、物理三個方面,以後實習出海做化驗、使用儀器都會涉及這些知識。
我們現在學習的重要專業課就包括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但我也不知道學來幹什麼。現在天天在算數,也可能因為還沒能做到實驗,就是挺枯燥的。
截圖自公眾號「海洋學家」
這個專業的就業方向是海洋、漁業、環境保護的相關行業和部門,主要還是科研方向的。所以如果想有一個好的就業,就必須去讀研。無論是老師還是學長學姐,都建議我們去讀研。本科畢業是真的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就感覺浪費了分數。
有個海洋專業的公眾號,它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勸退我們,千萬不要選。
截圖自公眾號「海洋學家」
我家在廣西,家境一般,在選擇志願的時候,父母其實沒有幹涉我的決定,只是他們希望我考公務員,但這個專業考公務員有點難。如果想考公務員,就必須讀研,家人都非常希望我讀研,但是我不太想再花父母的錢了。
我覺得我有轉行的想法。因為非常多的學長學姐,他們後來也都轉行了,哪怕讀研,也可能需要到博士才能研究海洋方面的知識,這條道路太遠了。
在報志願的時候,除了知道這是學校的王牌專業,其他一無所知,我還把計算機這個比較熱門的專業排到第二志願。
如果重新選擇的話,我會多考慮考慮,一定會往熱門專業跑的。
學四年地質轉行做碼農
李先生、27歲、資源勘查專業
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她進天坑了。
我先前以為她的經歷和我類似。我來自高考「地獄模式」的江蘇,當年的成績只夠上個末流211,可選的學校、專業並不多,加上害怕掉檔,填寫志願的時候也是勾上了允許調劑。
後來不出意外地被調劑,現在已經畢業多年,報了培訓班,轉行做了碼農。
做碼農有碼農的苦惱,但是相較於地質而言,我還是很滿意的。但多年來,高考志願這回事,我一直耿耿於懷。
在我看來,高考志願主要看這三點:個人興趣 、家庭教育指導 、運氣。很可惜的是,這三點我都不具備。
高考前我從來沒想過以後要做什麼,我對專業這個詞甚至沒有概念。考完試,班主任讓我們回學校一趟,我還疑惑:都考完試了,回學校幹什麼?講試卷?到了才知道,原來是要給我們發填寫志願的指導書。
填寫志願的那段時間,我一點都不緊張,甚至在截止時期前2天才開始翻書選學校。
我來自農村,父親是唯一的經濟來源,但在農村算是條件比較好的,父母希望我在老家找個安安穩穩的工作。那幾天我媽只顧著讓我報律師、醫生、教師,而這些完全不在我的考慮範圍內。雖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不想要的倒是很清楚。
家裡其他人也幫不上什麼忙,畢竟那時候我還是我們家族學歷最高的一個。
在登上填報志願的網站時,我才知道,原來志願不是只選學校的,還要選專業。後來就選了些理科類的機械、計算機等幾個名字讀得順的,不過當時也不清楚這些具體是做什麼。
錄取結果出來了,被調劑到地質學專業,網上把這專業誇得天花亂墜,而我當時除了百度並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獲取信息的渠道,所以自我感覺還行。
我的專業全稱叫資源勘察,因為這個名字比較生僻,所以我一般都說是地質專業。直白地說,就是找礦的,需要學巖石學、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床、地質構造等。專業的學習十分枯燥乏味,死氣沉沉,基本沒有太多邏輯,大多靠記就行。
我們專業的就業方向大多是地質隊。大三實習的時候,我在地質隊待過一個月,住在當地人家裡,每天工作內容就是上山採集標本,晚上回來整理資料,山裡面也基本沒有網絡信號,真007工作制,也沒有周末休假,薪資也不好。
大學畢業的時候,面臨就業問題,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坑專業有多麼痛苦,一是不喜歡,二是根本沒有就業機會,畢業那年,這個行業大跳水,裁員了很多人。大四雙選會的時候,只有三家企業來我們學校招聘,而且有兩家明確說:我們不招人,只是給你們學校一個面子才來的。
目前,我們班已經沒有一個人從事地質相關專業了,包括曾經表示熱愛地質行業和選擇考研深造的。
畢業後並不順利,被社會磨礪了2年,現在基本穩定下來了,心態也平穩了。即使再給我100次填志願的機會,我的境遇也不會有什麼改變,那不是運氣差而已,只是在當時我所處的環境、我的視野決定了我不可能做出好的選擇。
所以,剛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我有那麼幾秒鐘甚至想找那個女生的聯繫方式,勸說她,把我的經歷講給她聽,但很快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是她的必經之路。後來我了解到,她是出於熱愛才選擇這個專業。
我一直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即使高考成績、專業不理想,但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即使自己想要的不同於世俗。這種人我從心底裡為他們高興,還有點酸楚的羨慕。
從市場營銷到甲骨文,我想要慢一點的生活
甲古(化名)、24歲、文字學甲骨文方向
我家在河南新鄉的農村,雖然比不上市區,但還好並不會為生計發愁。當時作為一個高中男生,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想要賺錢的欲望,報志願時也是想著畢業後好好工作好好賺錢,但我的知識面和閱歷也僅限於自己所接觸的和網上看到的。
所以我選擇了商學院,再根據學校提供的課程名單,定下了市場營銷這個方向。
父母其實也不是特別了解,他們只是知道朋友或者親戚的孩子就讀的一些「還可以」的專業,他們更希望我選擇金融學、經濟學之類的。
讀了市場營銷之後,我發現市場方面的工作並不太適合我,應酬之類都會比較勞心勞力。加上我比較喜歡中文相關,所以到大三,我就決定順從當時的本心,考中文的研究生。這也是我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態的選擇。我想做不太奔波的那種工作,過上儘量慢一點的生活。
現在我覺得蠻幸福的。目前主要在學習一些典型的甲骨片,老師帶著讀,自己認識一些字之後對照釋文看《甲骨文合集》。再看一些學界內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疑問的或者感興趣的可以做筆記,收集起來老師集中處理。我們有古文字學、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和一些通識課程。我應該會繼續讀博,然後從事研究類的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藏甲骨集》內頁(受訪者供圖)
我們導師也說,這個專業如果不讀博士,相當於三年白學。因為甲骨文專業去市場上就業,幾乎沒有一個公司會需要這種專業的人。
但是,我從一個旁觀者,到如今加入進來,我覺得這個專業並沒有外面大眾看起來的那麼冷。雖然就像我們導師所言,這個專業的應用性很差,但這是我們中華文化文字發展的根源,總要有些人坐下來去研究。而且它的影響也是非常重大的,就像現在國家也把古文字學列入了強基計劃,放在跟數理化等學科一樣的高度。
我見過很多這種專業的學生,他們有一種志向,對國家文化的延續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之前清北等高校校長提出的家國情懷。
我覺得這些冷門專業的專家學者,都是很值得敬佩的,他們認準了這個領域,就是可以一直努力耕耘下去,都很有風骨。他們不僅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對這個領域和國家民族也作出巨大的貢獻。
一個貸款讀完研究生的學長告訴我們,如果有讀博的想法就去讀,哪怕再貧困,你也已經貧困了這麼多年,再堅持四年,並不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且四年後你的人生會更加不一樣。
興趣為先,重視生涯教育
不知道選什麼、不知道怎麼選。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在埋頭苦學三年之後,突然面對人生的拐點,大多充滿迷茫。模糊的興趣方向、狹窄的信息渠道是導致他們「選錯」專業的重要原因。曾有數據顯示,超四成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滿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選擇專業志願,首要考慮的因素,應該是自己的興趣。他觀察到,不少考生填報志願,沒有自身的明確興趣,而是盲目跟風,填報他人眼中的所謂「熱門」專業、有「錢景」的專業,結果進入大學後,才發現專業根本不適合自己,從有「錢景」的專業畢業卻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興趣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先天遺傳,另一部分是後天習得。「如果一個人能在後天習得中喜愛上某樣東西,那麼也是一種選擇。」
在儲朝暉看來,認識自己的優勢潛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不管獲取的信息量大還是小、多還是少,廣義上所有人都要經歷難以迴避的試錯。
熊丙奇認為,如果盲目選擇自己不感興趣,而是他人建議的「好專業」,很可能適得其反,不但影響自己進大學的學業發展,還影響未來的求職。
圖源:《騰訊看點:2020年高考搜索大數據報告》
熊丙奇建議,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培育學生的專業興趣、職業興趣,而不只是關注學習成績。
熊丙奇指出,我國正在推進的新高考改革,就要求學生在高一時,有初步的學校、專業目標,根據學校招生專業提出的選科要求,選擇學科。開展生涯教育,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從被規划走向自主規劃,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在實現個體價值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