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就是「掘墓」、一輩子尋不到礦,讀冷門專業要吃多少苦?

2020-12-1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註: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 | 晏子,編輯 | 萬芳,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近期,湖南女孩鍾芳蓉考上北大考古系,引起社會各屆熱議,也把「考古」這一被「雪藏」的專業推上熱搜。

有人稱讚這個姑娘少年有志,胸懷大器,也有人說家裡沒「礦」就不應該學「冷門」。

要「錢」途,還是要「前」途?這大概是每個人在規劃未來的時候,都曾經歷過的掙扎。

對於人生剛剛開始的年輕人來說,關鍵時刻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又是一年擇校季,又有一批年輕學子即將走進大學校門,是遵從理想的召喚,還是向現實妥協?值得深思。

本期顯微故事採訪了三位分別從事考古、地質與航海工作的業內精英,一方面想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那些我們知之甚少的行業,一方面也想給喜歡「小眾」專業的年輕學子們提供一點現實的借鑑。

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考古不是「掘墓」哪怕一顆石頭都不能順走

巴伊爾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專業博士我是蒙古族人,本科學的蒙古語言文學。

從小在多民族、多文化環境中長大的我,對阿爾泰語系語言有極大興趣,本想考比較語言學的研究生。

但仔細想想,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阿爾泰語系的各民族語言從語法機構到詞彙上具有很大的共性。這一現象絕不是幾個民族、在同一個地域、一段歷史時間內接觸的產物。

他們是從遠古開始相互影響、融合的歷史文化結晶。想要了解文化的起源,就要追尋他們的文化淵源,考古學相比偏理論的歷史學,更具有實操性、能夠直接接觸古代人群的遺物。

綜合考慮之後,我報考了人民大學的考古專業。

準備考研時,我就已經參與到考古工作中了。我是跨專業學習,導師建議我提前參加考古發掘,為的是讓我早點適應。

那是河北邢臺南水北調工程的一個機建項目,是一個搶救性的發掘,挖出了漢代的房屋遺址。

墓葬地表封堆的清理

第一次看到文物出土的時候,看見塵封的歷史真切地在眼前展開,心裡很激動。慢慢地,就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有些人看來,考古就是「掘墓」,這是對考古的誤解。

考古分為書面考古和實物考古,書面考古就是鑽研歷史文獻,但對於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更多的是依賴考古實物,比如前人建造的房屋、道路、村落、墓葬等等。

考古是一項既精細又瑣碎的工作。有時,我們就跟「包工頭」差不多,除了收集出土文物、寫標籤,還要指揮民工幹這幹那,跟各方面的人協調。

草原上的考古營地-中蒙聯合考古項目航拍圖

通常,我們一邊挖掘一邊記錄,比如第一層有什麼,第二層有什麼,每一層土質什麼顏色,包含什麼遺蹟。

現場挖掘結束後,我們要出一整套挖掘報告:把挖的坑口形狀畫出來,直徑是多少,有哪些包含物,出了多少陶器,有什麼紋飾,都要記清楚。

蒙古國巴彥烏列蓋省突厥時期石人墓

此外,還要把陶器洗乾淨,能拼就拼,修復完整了,還要給它繪圖。

只有你描述得清楚,畫得對,才能給其他做研究的人提供詳實、準確的原始資料。

凡是出土的東西,哪怕是一顆小小的石頭,都不能隨意帶走。挖掘文物的時候,現場不能少於三個人。

考古中常用的發掘工具是洛陽鏟。

洛陽鏟

洛陽鏟最初是由洛陽的盜墓者發明的,20世紀初的時候,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把這一盜墓工具應用於考古鑽探,使其真正物盡其用,為考古事業發揮作用。

現在,使用洛陽鏟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必備基本功。

很多人不了解考古,不明白我們挖來挖去有什麼用。其實,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佔人類歷史的百分之一還不到。

通過考古,我們可以從先人在浩瀚時空中留下的蛛絲馬跡,追溯那些文字上看不到的東西。

圖片來源於壹伴

考古既讓未知的歷史有跡可循,也為已知的歷史提供實物佐證,使得文明得以傳承和延續。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從讀研究生開始到現在,我已經參加過三十多次考古發掘工作了。

在上海的一個遺址公園,挖掘新時代文化層時,我們就住在當地農民的家裡,一周只能洗一次澡,這種情況還算好的。

有一年在天山,我們住在海拔兩千七百米的考古工地,那個地方夏天還在下雪,沒有電,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信號。

當時是為了配合機建修鐵路,我們在天山駐紮了一個月,水特別冰,一個月只洗了一次澡。

在沙漠工作的同事更辛苦,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褲子穿到最後,脫下可以立起來,汗水和沙塵凝固到一起,使得衣服像鐵片一樣硬。

有人可能問,為什麼不住賓館?

一是大部分考古工地都遠離市區,在人煙荒蕪的地方;二是我們每天挖掘之後還要做整理工作,賓館也不安全,你不可能把挖出來的文物都帶去賓館啊!

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當地租一套房子,或者自己搭一個板房。

選擇考古專業我從未後悔過。

我喜歡自己的職業,喜歡考古工作,在野外的時候,每一天每一次碰到的東西都不一樣,總是充滿了新鮮感。

巴伊爾給年輕學子的寄語:

每個行業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是能掙錢的才是好的,做自己感興趣的,生活才有意義。這不是冷門、熱門的問題,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的。

一輩子找不到一個礦,四十多歲被「老大爺」叫「大爺」

向北 東北某有色金屬機構地質隊員說到地質專業,大家可能一下子會想到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

在我出生的那個年代,李四光是很多人的偶像。

地質工作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勘探範圍從最初的幾千平方千米,逐步縮小到幾百、幾十平方千米,要經過化探、鑽探、坑探等許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協同作戰。

地質隊員的工作地點大多是在荒山野嶺,遠離都市遠離繁華,甚至遠離現代文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們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在野外的勘探現場度過的。

在野外工作的地質隊員們

一般情況下,我們出隊時間在一個月左右,然後休兩三天

最長的一次出野外是在新疆,整整待了八個月。當時項目組駐紮在東天山的戈壁灘,距離羅布泊一百多公裡。

我們自己搭的帳篷,晚上睡在帳篷裡,自己做飯。買菜要去幾百公裡以外的鎮上,頭一天去第二天回,一周買一次,水是僱當地百姓給我們送的。

圖片來源於壹伴

沙漠風沙大,每天早晨醒來被子、衣服都是沙子。有一次,風颳得特別大,帳篷被掀翻了,我們的東西被吹得到處都是,連做飯的鍋都被吹跑了。

到了冬天,儲水的水箱凍得結結實實,每次喝水都得用大錘鑿開。

不過,沙漠的情況是特例。通常,我們在山區活動,吃住在當地的老百姓家。去之前,先和村長聯繫,看誰家的房子願意往外出租。

東北農村睡的是火炕,我們幾個男人晚上都在一個炕上睡,有點像以前的大車店。

現在農村的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有些人家裝了熱水器可以洗澡,我們會儘量挑有熱水器的房子住。

但也不是所有村子都能找到這樣的房子出租,在沒有熱水器的情況下,我們洗澡用「洗澡機」

洗澡機,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魔幻?不過,這個「洗澡機」可不是什麼高科技產物,只是安裝了噴頭的「浴缸」

洗澡機

它的形狀和洗衣機有點像。

洗澡前加滿涼水,再把導電體放入水中,接通電源加熱,等水熱了就可以洗了,原理和以前的「熱得塊」是一樣的。

大家都知道東北很冷,但那是冬天,東北的夏天其實很熱的,最高氣溫有時將近四十度。

即使是炎炎夏日,我們也要穿著厚厚的工作服,攀爬於崇山峻岭之間,在滾燙的巖石上,揮汗如雨。

常年在野外工作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徵,臉被曬得黝黑,看起來很滄桑。

在野外工作的地質隊員們

有一次出隊去河北的青松嶺,遇到一個七十來歲的老人家,管我叫「大爺」,我那個心啊,五味雜陳,哭笑不得,那時我才四十多歲啊!

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大家都希望有成就感,但做地質工作成就感不是那麼容易能體會得到的。

在我們這個行業,工作一輩子找不到一個礦也很正常。我工作三十年了,只發現過三個礦。

在野外工作的地質隊員,常常後背都被汗浸溼

地質行業相當考驗毅力、耐心和韌性,而且也沒啥「錢」途。

我有幾個三十多歲的同事,工作十幾年了,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只有四五千塊,生活壓力挺大的。

即便如此,我們隊裡沒有一個「逃兵」。

向北給年輕學子的寄語:

如果你對地質專業真的感興趣,又肯堅持能吃苦,那你就學,如果立場不夠堅定就要三思。

從一個疫區漂另一個疫區最想念的是祖國

劉斌 上海某輪船公司船長說出來別人可能都不相信,我是個船長,在海上漂了快二十年,到現在還不會遊泳。

剛上船工作的時候,我暈船暈得厲害。記得第一次實習,因為暈船,我在床上趴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

2012年冬天,從英吉利海峽出來,在比斯開灣遇到颱風,我們的船在大風大浪中搖晃了三天三夜,這以後,我居然再也不暈船了。

人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今年我更是感受到了這一點。

去年10月底開始休假的時候,我怎麼也沒想到,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是從一個疫區到另一個疫區。

圖片來源於壹伴

我們是遠東貨船,航線基本都是歐洲或美洲方向。

通常是在國內上船,在中國、韓國或者日本裝貨,航行至歐美,在歐美卸貨再裝貨開回國內。

今年4月1日,我結束休假從老家回到上海,隔離半個月後上船,23日從揚州離港奔太平洋,經巴拿馬運河開往美國,之後到墨西哥、巴西、加勒比海。

我所在的貨輪

船上一共24個人,有船長、政委、大副、二副、三副、水頭、木匠、一水、二水、輪機長、大管輪、二管輪、三管輪、電機員、機工長、一機、二機、大廚、管事(服務員)。

這是貨輪的標配,有時船上還會有實習生,每個人各司其職。

船長主要負責管理、安全、宣傳和對外聯繫等工作,甲板部從大副往下到二水,負責貨物檢查、維修保養、敲鏽等,業務部、輪機部負責機械設備保養;廚師和管事負責船上的夥食。

從國內出來時,我們會把米麵糧油、乾貨準備充足,航行途中靠岸的時候加油加水,買蔬菜和水果。

船上平時也可以造水,但有機會靠岸時,我們會補充一些飲用水。這次出來,我們在美國和巴西各採購了一次。

以前沒有疫情的時候,趕上靠岸,船員們可以下船走走看看,買買東西,現在不行。

疫情期間,任何一個港口都不能上岸,任何人都不許下船。以前和當地人辦手續是在船長辦公室,現在改到了下邊的理貨房。

能不上來的官員就不讓他們上來,海關、檢驗檢疫人員可以到生活區以外的地方,無關人員都禁止上船。需要補給也是提前聯繫好供應商,讓他們把東西送到船上。

我們這次航線途經的基本都是疫區,比如美國、巴西,疫情第一、第二的國家我們都走過了。

每天在貨輪上看日出日落

在與外界接觸時,我們都是全員防護,戴口罩、護目鏡、手套,穿防護服,但是外國人就不太注意這些。

美國人只有個別人戴口罩,墨西哥比美國好點,戴口罩的人多一點。巴西相對較好,一般都戴口罩。

每離開一個港口我們會把船清洗一下,凡是外人到過的地方都要消毒。

海上的生活雖然有些枯燥,但我們會想辦法調節。

船上有娛樂間和健身室,有棋牌、桌球、跑步機、自行車、槓鈴,船員們工作之餘可以打牌、下棋、健身。我們這條船是新船,還有卡拉OK,年輕人可以唱唱歌。

正常情況下,船上是可以上網的,可以看新聞,和家人聊天,但五月中旬過太洋的時候,我們的海外通壞了,網絡連不上了,只能在靠岸的時候和家人通電話或者視頻。

一般來說,我們一個航次四五個月,兩趟的話有八九個月。

在貨輪上升旗

國際公約規定,一次在船上工作不能超過12個月,但今年情況特殊。

年初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也不好找人換班,有的同事在海上待了一年多,船員換班,也怕輸入病例。特殊時期,大家都能理解。

只有在海外漂泊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祖國」這個詞的份量。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劉斌給年輕學子的寄語:

選擇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想做什麼就去做,勇敢地啟航,乘風破浪吧!

相關焦點

  • 考古「掘墓」、一輩子礦、海上漂了一年,讀冷門專業要吃多少苦?
    有人稱讚這個姑娘少年有志,胸懷大器,也有人說家裡沒「礦」就不應該學「冷門」。要「錢」途,還是要「前」途?這大概是每個人在規劃未來的時候,都曾經歷過的掙扎。對於人生剛剛開始的年輕人來說,關鍵時刻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又是一年擇校季,又有一批年輕學子即將走進大學校門,是遵從理想的召喚,還是向現實妥協?值得深思。
  • 留守女孩選擇北大考古學,你以為考古就是「挖墳掘墓」,其實不是
    今年,高考志願填報的最大熱點,就是留守女孩鍾芳榮以湖南省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很多網友評論中擔心道:鍾芳榮的家庭條件一般,這麼好的成績,報考法學類專業不香嗎?將來畢業,大學好,專業好,賺錢多,為啥報考這麼冷門的專業,將來的工作很難找。網友們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考古專業聽上去就是一個非常冷門偏僻的專業,未來不可能容易就業,或者更不可能賺大錢。其實這種想法是相當片面,可能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考古專業。
  • 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那些讀了冷門專業的同學,後來怎麼樣了
    北大的考古專業,是非常冷門的。前些天,湖南一位留守女孩,高考成績不錯,卻以高分填報了北大的考古專業,引發了眾網友的熱議。對此,女孩自己只用了一句話回復同學們:我自己喜歡呀,喜歡不就夠了!言外之意,考古專業雖然冷門,不符合潮流,但是,個人的喜歡,已經足夠了!
  • 湖南女孩鍾芳蓉676分報讀北大考古專業,冷門還是熱門?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備受關注。這不僅因為鍾芳蓉的高考成績很亮眼,也因為她是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學習全靠自覺的留守女孩,且她報考了在很多人看來頗為冷門的北大考古專業。
  •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系引熱議「冷門專業」不是真的「冷」
    「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留守家庭應該選畢業後能賺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還沒等來錄取通知書,報考北大並選擇考古專業的湖南女孩鍾芳蓉就遭到了網友的質疑。爭議焦點「考古學」等冷門專業是否有前途?「考古=窮」,是站在門外的人們對考古這個行業的偏見。
  • 留守女孩報北大考古系引熱議 「冷門專業」不是真的「冷」
    鍾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這些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相對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留守家庭應該選畢業後能賺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
  • 熱門的考古新聞,冷門的考古專業
    最近考古一詞又上了熱搜,不過熱議的並不是哪兒又挖出了什麼寶貝、誰的歷史謎團被解開了、哪個文物正在被修復,而是一名高考成績優秀的湖南留守女孩報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一時間,各個評論區內群情鼎沸,歸結起來大都在擔心姑娘將來的工作和生活。
  • 考古專業冷門?沒前途?背後有你不知道的意義
    考古專業難?冷門?沒前途?不賺錢?最近一條社會新聞引起了小編的注意,說的是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獲湖南文科第四,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為何引起了熱議?原來女孩考入北大後,所選擇的是考古專業。
  • 「家長問答」湖南女孩676分報考北大考古系,冷門專業值得學嗎?
    那些勸退她的人,一般出於這樣的好意:考古專業冷門,就業面窄,可能找不到好工作,這麼高的分可惜了;考古行業工資不高,女孩家境一般,應該學能掙錢的專業回報家庭。當得知女兒想學考古專業時,父親去問了村裡的大學生,別人說這個專業很冷門,就業狹窄還賺錢少。但他還是支持女兒的選擇:「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對金錢看得比較淡,一直很有主見。我也認為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會更開心。」
  • 「家長問答」湖南女孩676分報考北大考古系,冷門專業值得學嗎?
    那些勸退她的人,一般出於這樣的好意:考古專業冷門,就業面窄,可能找不到好工作,這麼高的分可惜了;考古行業工資不高,女孩家境一般,應該學能掙錢的專業回報家庭。03冷門專業VS熱門專業鍾同學的事情,讓大家再次關注到高考志願填報的問題,討論最多的就是「冷門專業」這件事。人們不看好這個女孩學考古,其實輕視的是整個考古行業。以至於在女孩的選擇遭到質疑時,整個文物和考古界都出來撐腰。
  • 留守女生高考676,報北大冷門考古專業: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竟敢選擇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要知道這可是個沒「錢途」的專業。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她家裡肯定富裕,才敢報考如此冷門的專業,將來不在乎賺錢。但沒想到,鍾芳蓉是留守女生!誠然,在很多人眼中,這個從湖南耒陽考出來的女孩,選擇這麼一個不能賺大錢,不能當大官,一輩子清清冷冷的專業,實在不明智。但我請大家關注一下,她選擇考古的原因:受樊錦詩先生影響!
  • 留守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專業,網友:冷門專業沒「錢」途
    ,還可能找不到工作......「冷門專業",之所以稱為冷門,要麼是報考人數極少,要麼是招生極少,還有些是近些年開設的新專業,鮮為人知,很多冷門專業就業相對較難。其實不止考古被大家看做冷門專業,但有些大家口中的冷門,就業情況也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差,比如和考古相關的博物館專業。「你是學什麼的?」「博物館學。」「這個專業之後能幹嘛?
  • 北大考古系是冷門?留守女孩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成績676分,報考了北大的冷門專業考古系。作為一個大山走出的女孩,能考入中國最好的學府之一的北京大學,無疑是讓人佩服和稱讚的。但是很多人質疑女孩應該從自身的家庭情況著眼,報一些回報更好的熱門專業。您怎麼看呢?
  • 除了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系,這些學霸也報考了「冷門」專業
    然而,對許多學霸而言,高考志願不僅沒有報考熱門專業,反而報考了冷門專業。例如,前不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鍾芳蓉在清華、北大的搶人大戰中,最終選擇了北大考古系。李明煜 來源:網絡例如:鍾芳蓉從小就喜歡歷史,北京大學考古系是其嚮往的專業,因此,最終經過權衡選擇了該專業。
  • 學霸變身考古界「團寵」看這些冷門專業是怎樣逆襲的
    【澳洲網趙珏8月3日報導】眼下,正是中國高考學生們填報志願的時間,該選擇什麼樣的專業?中國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今年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績,並在報考志願中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近日,消息衝上新浪熱搜後,網上卻出現一種聲音:考古專業冷門,還可能找不到工作……這也引發了關於冷門專業究竟好不好找工作的討論。
  • 那些學冷門專業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內容來源:豆瓣讀書前段時間,#留守女生考上北大選了考古專業 上了熱搜。很多人覺得這位同學選考古專業很不明智,因為太冷門,就業面太窄,不好找工作,云云。上學的時候因為專業冷門屢遭嘲諷,以至於別人問起來,我都騙別人說是學法律的。但是!現在這個專業很好找工作!有木有,體制內的好崗位一抓一大把。想起長者那句high level的話「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二宮愣哉Steve: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 愛因斯坦畢業找不到工作?盤點名校冷門專業畢業生的悽涼故事
    上大學一定要選好大學,上了好大學儘量選擇好專業,靠手藝吃飯的好專業,千萬不要為了圖名校的虛名,而選擇一個爛專業,拿到通知書那一刻,達到人生巔峰,以後就直接一落千丈,讓你下滑的是無盡的淚水和一輩子後悔。就是那些大名鼎鼎的高校,你說出去,連偏遠山區的老太太都知道:清華北大,復旦南開。首先我的態度是,不要刻意為了上名校而選擇冷門專業。如果咱本身分數不高上不了熱門專業的另當別論。
  • 考古冷門專業?北大這個專業更厲害,一年僅一個畢業生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消息刷爆網絡,有網友覺得考古這麼冷門的專業,不適合家庭貧困的學生學習,將來就業也是很大的問題,還不如報北大的經管專業。不過,在北大還有一個比考古「更厲害」的專業,大家可能都沒聽說過,這個專業連續六年,每年只有一個畢業生,可謂一脈單傳。而且這個專業可能只有貧困的農村學校才會出現的現象,老師比學生還要多。但是在北大這專業還有一棟專門教學樓,想想一棟樓只有一人的情形,聽著都不可思議。這個專業就是北大元培學院開設的古生物專業。
  • 報北大考古的鐘芳蓉踏上求學路,冷門專業真的沒前途?
    一邊是網友質疑寒窗苦讀卻選擇「盜墓」,稱考古是「屠龍之術」沒「錢」途;一邊是考古界大佬團寵,紛紛送出專業大禮包。鍾芳蓉母親在談到女兒報考考古學的決定時說道:「我們不懂考古系究竟會幹什麼,也不懂什麼專業賺錢。我們只能尊重她的選擇,她有權利去選擇她自己喜歡的。她是一個有夢想的人,她要去實現她的夢想。」
  • 留守女生選擇考古專業 動了誰的奶酪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一邊是考古圈的喜悅,另一方則是來自網友的「擔憂」:不富裕家庭的孩子為什麼選擇一個「極其冷門又不賺錢」的考古專業?有網友認為,考古專業註定不是大富大貴的行業,窮苦人家的孩子還是要多考慮現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