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高考既要面對疫情,又要抵禦洪水,但不論有多難,作文題還是在不斷創新中。
今年4套高考全國卷中,有三套都要求寫作應用文體,包括主持詞、演講稿和發言稿,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認為,重視口語將成為語文學科的新趨勢,這或將成為素質教育改革新的風向標。
全國新高考Ⅱ卷提供了一段有關地名喚起風土人情或難忘回憶的閱讀材料,讓考生以《中華地名》節目客串主持人的身份,寫一篇不少於800字、題為「帶你走近_____」的主持詞。
全國Ⅱ卷的閱讀材料裡羅列了墨子、英國詩人的名言和今年國際援助物資上的標語,考生作為「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受邀的中國青年代表,要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演講稿。
就連難度最高的全國Ⅰ卷也標新立異,要求寫作口語交際應用文,班級讀書會將圍繞齊桓公受鮑叔和管仲輔佐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展開討論,要求考生結合感觸最深的一個人物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發言稿。
3套全國考卷的作文體裁偏重應用文體,創新力度之大可以說是在全國高考歷史上都非常罕見的。往年的高考作文題,大多是提供一段閱讀材料,自擬標題或半命題寫一篇議論文或記敘文,主持詞、演講稿和發言稿不但是非傳統文體,而且需要引入更加口語化的表達。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姚喜雙教授認為,高考作文採用應用文體可以間接促進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聯繫實際能力,有利於克服過去語文教育和考試重文輕語的頑疾,同時也是跟上時代發展要求和對人才語言方面能力的需求。
現在已經進入了「媒體+」時代,不僅人人都可以創建自媒體帳號,而且許多政府機構和官方媒體也在上線融媒體平臺,不論是微信微博還是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口語傳播都變得更加廣泛和重要,電視和網絡綜藝也湧現了許多諸如《我是演說家》、《奇葩說》等演講類節目。
在這個萬物皆媒的時代裡,對口語的重視正成為一股新的潮流。同時,對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來說,「說話的藝術」與應用寫作也是一項必備技能,高校通識教育和海外交流中演講和小組項目佔比不斷提升,職場生活中企劃宣講和社交活動都考驗口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我們以前的教育體系裡,中小學教育與高等教育、社會工作之間一直有較大的口語教育斷層,這一次高考作文考應用文體的創新,應當是教育改革重視口語的一次重要嘗試。
對廣大考生說,應該抓住這一新趨勢,有針對性地強化口語表達能力和應用文寫作能力。上海高考作文中,這類應用問題比較少見,但在上海中考作文中,應用文體也是考過的,諸如書信、通知等,而主持詞、演講稿和發言稿沒有硬性的格式要求,內容形式也可以很豐富,可以敘述、可以議論,有時要引入名人名言,有時又要抒發個人的情感,可能還需要加入一些幽默靈活的表達,這不是單靠書面練習就能夠提升的。
央視新晉主持人姚軼濱就說,目前語文學習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現象,但現在能把發言講好、甚至能把自己意思清楚明白表達清楚的學生,並不太普遍,這次的改變是從「寫好」作文向「說好」作文的教育觀念轉變的一個信號。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洪巖指出,不僅題目形式重視口語,題目內容也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世界的關係,考生和家長也應當從思想意識上把握交流的重要性,因為人不是孤島,交流是社會的本質特徵。
採用具有口語風格的應用文體,對於高考作文來說確實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不僅順應時代潮流,也是對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實際上,在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上海市中學生作文競賽等全國性或地區性作文比賽中,一直都有演講比賽的環節,一般出現在決賽環節中中,這也可以看作是把過去的「精英式」口語教育普遍化的一種嘗試。
又或者如同上海英語高考中,把口試的10分納入到150分總分中,那麼,在自主命題省份不斷減少的背景下,未來高考語文中,應用文體是否會成為常態,或者也像英語一樣有「口試分數」,尚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聽說讀寫」一個都不落,是未來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特約撰稿:王與樂)
#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