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迪銳評|全球金融市場危機邊緣 中國經濟如何行穩致遠?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美股暴跌回顧#

自上周美股兩次熔斷之後,美聯儲於3月16日宣布再次降息以及實施新的量化寬鬆(QE)措施。然而資本市場並不領情,美股再次大幅下跌。16日標普500指數跌超7%,道指跌逾11%,觸發本月第三次熔斷。熔斷後再次開盤交易仍未止住跌勢,三大股指繼續急速下探。

早在一個月前,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就預判出美股暴跌趨勢,並將引發一系列金融和經濟動蕩。隨著國際油價驟降和疫情的全球擴散,國際金融市場風雲突變,「史詩級暴跌」印證了藍迪專家的預判。世界經濟局勢處在危機邊緣,中國經濟如何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藍迪國際智庫專家組成員黃奇帆、曹遠徵、黃仁偉、李超民等超前研判世界經濟局勢,審時度勢,為挽狂瀾於既倒開出良方!

01

藍迪專家準確預測「史詩級暴跌」

2020年2月24日,國際現貨黃金價格急增至1689.31美元/盎司。藍迪國際智庫專家、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李超民教授指出,金價波動趨勢是判斷市場風險程度的重要先行指標。美國靠債務經濟不斷加大信用槓桿,政治經濟風險急速累積,美元資本避險導致金價加速上揚,成為了美國經濟衰退的發令號。與此同時,紐約股市大跌近千點,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曾預判大跌後25日將回升,但轉折並未出現,美股自此開始了連續暴跌。

2020年3月5日,藍迪國際智庫聯合主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審時度勢,對今後一段時期美國股市走勢進行了趨勢性研判,預見性的指出:

「美國股市在今明兩年內跌幅在30%以上將是大概率事件。2019年底,美國股市最高點達29,000多點,今後一兩年完全有可能跌破20,000點。如果這個預測結果成立,那麼這場金融危機將摧毀美國股票市場近十萬億美元的市值,進而引發不亞於2008年次貸危機規模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一周之後,3月12日美國股市再次暴跌,道瓊工業指數收盤下跌2,352.60點,至21,200.62點,直逼20,000點,跌幅達9.99%,出現了自1987年市場崩盤以來的最大跌幅,美股在一周之內兩度熔斷,歐洲、亞太股市隨即暴跌,泰國、菲律賓、韓國等7國股市同日熔斷。

北京時間3月16日凌晨5點,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0至0.25%,同時宣布購買總計約7000億美元的國債和抵押擔保證券,以及一系列刺激借貸的措施,再度開啟量化寬鬆政策。美聯儲還表示,將和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等五大央行聯手,通過降息穩定金融市場,以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打擊美國經濟。

然而,事與願違,就在美聯儲宣布降息之後,美國股指期貨應聲下跌。納指100小型跌幅為4.54%,觸發交易限制;標普500小型跌幅為4.79%,觸發交易限制。

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走到危機邊緣。

02

藍迪專家詳解危機深層次原因

黃奇帆表示,美國股市自2008年的6,000多點,十年以來已經達到29,000點,已經到達峰頂,現在屬於高臺跳水。這十年期間,美國政府債臺高築,整個美國政府總債務已經達到了28萬多億美元,佔GDP的140%。

如果以這十年的債務增長速度繼續往前沿伸,美國政府每年還本、付息金額將會逐漸超過每年的財政收入,帶來嚴重危機,甚至導致美元崩盤。

同時,資金回購註銷等泡沫型資本運作技巧的過度使用使美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包括FAAMG(臉書、亞馬遜、蘋果、微軟、谷歌)等一系列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和天花板,美國衍生金融、衍生市場上有一款新的產品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這幾年也已經發展到了泡沫頂級的狀態。

總之,美國資本市場上這幾年各種問題嚴重疊加在一起,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造成了美股暴跌,而這場暴跌完全可能給美國帶來一次新的金融危機。

藍迪國際智庫專家、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遠徵指出,自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以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僅防止了更大的衰退,並未有效的提升經濟增長。全球經濟始終處在低迷之中,世界經濟範式正在變化,全球經濟減速和世界債務攀升共同造成了全球經濟的脆弱性。一旦脆弱性經濟爆發衰退,就會出現金融危機。

03

中國如何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如果美國再次發生金融危機,將必然對中國乃至全球帶來衝擊,並產生諸多負面影響。全球經濟變局之下,中國如何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對此,黃奇帆建議,美國金融危機一旦發生,中國要利用好此機遇期切實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同時,要逆勢而上,在現在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美國發生新一輪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將是中國自身經濟產業更好發展的一個歷史性過程。

一是要補上科技的短板,補上核高基投入不足的短板。二是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戰略新興製造業工業製造中產業鏈集群的發展。三是要下決心降低中國的物流成本。四是要進一步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關鍵在於健全和完善資本市場。五是要補足公共服務,教育衛生文化方面的短板。

而當面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採取的相應防控政策會為貿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帶來重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反過來會加快經濟下行乃至引發金融危機風險。因此,從全球情況來看,各國攜起手來共同應對疫情,以儘快切斷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成為了全球最為緊迫的宏觀政策及國際議題。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抗疫戰鬥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面對疫情的全球爆發,「中國要建立各種形式的防疫合作機制,同各國一起在防疫領域裡形成全球治理的共治模式。這會對其他領域的全球治理帶來積極的示範效應。」藍迪國際智庫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擔任國務院臺辦海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黃仁偉表示。

曹遠徵則建議,首先要緊緊抓住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疫情中性化,化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負面情緒,避免使疫情政治化;其次,要加強與各國衛生部門及政府的合作,並提議在聯合國安理會和二十國峰會增加全球抗疫的緊急議題,進而形成機制,以鞏固全球化,防止進一步脫鉤的風險。

藍迪國際智庫認為:經濟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危急時刻將更加凸顯。越是在危難面前,越是要守望相助,越是在緊要關頭,越是要密切合作。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應該通過更大力度的開放、改革、創新來化危為機、對衝危機、解決問題,促進中國的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國際銳評丨「中國確定性」讓世界更踏實
    近日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2021年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將以穩為主。保持宏觀政策的「可持續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轉彎」……這些表述體現出未來一年中國的宏觀政策走向,將不僅僅關注短期經濟波動和逆周期調節,而是將目光放得更長遠,努力實現穩定增長和防範風險的長期均衡。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復甦的每一步都腳踏實地、行穩致遠。
  • 任澤平:我們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
    全球金融海嘯,2月下旬以來油價最大下跌超過30%,美股兩次觸發熔斷,歐美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 我們正站在新一輪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邊緣,疫情全球大流行只是導火索,根源是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的脆弱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至今,12年過去了,美國歐洲主要靠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債務槓桿上升、居民財富差距拉大、社會撕裂、政治觀點激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不懼風雨逆風破浪 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在即將收官的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嚴峻考驗,走出一條先抑後揚的「微笑曲線」,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
  • 「好學生」碧桂園:行穩才能致遠
    面對劇烈的市場變化,碧桂園近年來執行的行穩致遠戰略在抵禦風浪的過程中得到檢驗:銷售業績快速恢復,節節攀升,財務繼續保持穩健,土儲充裕布局合理,獲得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的認可和肯定。
  • 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
    會議要求,有效應對經貿摩擦,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分析人士指出,中央高度重視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穩定運行的影響,繼續強調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務實舉措積極應對,確保經濟穩中有進,守牢發展底線。
  • 「黨建銳評」推行霸凌主義是開歷史的倒車
    毫無疑問,應對類似不可避免的摩擦,是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必修課」,需要運籌帷幄的高超智慧和戰略定力,需要不懈推動全球各國平等互利合作,更需要堅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情。為此,我們刊發系列評論文章,繼續關注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摩擦這一新問題。
  • 人民日報:提質增效 行穩致遠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中國政府有信心有能力引領中國經濟爬坡過坎,行穩致遠,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信心源自對自身實力地位的客觀認識。觀察中國經濟,既要觀形更要重勢。當前,從經濟基本面上看,中國經濟儘管增速有所放緩,但未出現大起大落,更沒有出現外界擔憂的失業飆升、惡性通脹和債務崩盤等問題,增速「換擋」平穩。在去年增長7.4%基礎上,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平穩開局,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經濟社會整體呈現穩中有進、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從增長潛力上看,中國經濟仍處在大有可為的上升階段。
  • 《新聞聯播》《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美國是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
    7月2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聯播》、《中國新聞》播發國際銳評,題目是《美國是全球合作發展的絆腳石》。
  • 工業企業累計利潤增速轉正 居安思危方能行穩致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全球各國經濟不斷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難得的,這也是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  對於這樣的成績,國家統計局分析稱:「市場供需關係日益改善,產業循環逐步暢通,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好轉,盈利恢復態勢進一步鞏固。」
  • 趙白鴿等藍迪智庫專家解讀G20峰會_中國經濟網
    第二個治理更廣泛,可能包括治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像經濟裡面金融的治理是很關鍵的環節,當然這個治理當中還會涉及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法律政策的銜接,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還有標準規定、認可等等都屬於治理,或者是叫規範這樣一個範疇。所以我覺得這次杭州峰會,不僅是經濟發展這個角度,很可能從全球治理的角度,將會為全球提供一些智慧和決策。
  • 美聯儲all in: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1、面對疫情大面積擴散和金融市場崩潰,這一次美聯儲再次祭出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組合「零利率+QE」,這完全是飲鴆止渴。  全球金融市場雪崩,疫情只是導火索,根源是長期貨幣超發下的經濟、金融、社會脆弱性。
  • 山東中行多措並舉,助力外貿企業行穩致遠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內經濟帶來嚴重衝擊,也給外貿企業帶來重創。山東中行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著力開展穩外貿穩外資、穩住產業鏈供應鏈等工作。 截至目前,山東中行已累計發放各類進出口貿易融資1300億元,以實際行動助力外貿企業行穩致遠。
  • 水皮:行穩致遠 新希望地產如何煉成的?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水皮:行穩致遠 新希望地產如何煉成的? 摘要:如果不是新冠疫情,我們很難在幾個月的時間裡看到這麼多「現象級」的經濟事件,比如美股的幾次熔斷,比如原油期貨的「史詩性」下跌。相對而言A股還是穩定的,外圍市場大跌的時候它小跌,外圍市場大漲的時候它小漲,這很符合中國的「中庸之道」: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在新冠疫情摧枯拉朽的時候,這是不易的。因為在這個時候,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經營者來說,沒有什麼是比穩健更重要的。
  • 行穩致遠 進而有為
    原標題:行穩致遠 進而有為——「領會當前經濟工作關鍵詞」系列評論之一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是我們黨基於今年一季度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和重要部署,對今後一個時期更好地以穩中求進應對穩中有變、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十分關鍵。穩中求進蘊含著深邃的辯證思維,需要我們深刻領會並運用到經濟工作之中。 「穩」與「進」是緊密聯繫的,堅持穩中求進,必須把「穩」與「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 關乎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如果不能擺脫美國對我們的封鎖,我們的高科技不可能行穩致遠,這對我們是一個挑戰。現在我們決心搞自主技術,但具體怎麼做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們常講中國有體制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的確在很多方面是一個優勢,比如防疫方面中國做得很好,就得益於我們的體制優勢。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在經濟層面上,並不是單靠政府集中力量就能把所有事情辦好。
  •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中國市場依舊有巨大潛能可以挖掘
    擁抱「雙循環」構建新格局相比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今天的世界經濟面臨逆全球化衝擊,中國經濟的戰略縱深和韌性,將對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如何理解與適應新形勢對企業、個人的投資與發展影響深遠。
  • 王斌:正視廢紙造紙 中國造紙業才能行穩致遠
    近期,中國經濟網發表了黃展的題為《丟掉拐棍 建樹理想 中國造紙業才能行穩致遠》的一篇口號式文章,片面地解讀了造紙業的基礎原材料外廢。下面我們以製漿造紙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一一加以闡述。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品木漿全部依靠進口,正中國外反華學者的言論「中國造紙業全靠國外木材資源,那麼地球不久就會毀滅」。  如用廢紙造紙,這些樹將被保留下來。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每噸漿所消耗的樹木,在生長期間能淨化超過800萬立方的水,並吸收超過4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不僅對於中國,對全球來說,都是巨大的貢獻。
  • 李克強以滑雪比喻中國經濟 回應多重危機猜測
    為支持「雙中高」,他提出了培育打造創業創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級傳統引擎「雙引擎」,讓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他以滑雪三要素速度、平衡、勇氣作比,表示對中國經濟而言,就是要主動適應新常態,保持中高速度的增長,平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改革。
  • 綠色生產力領跑「一帶一路」 藍迪國際助力綠色創新發展
    十二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指出,綠色發展將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提高綠色生產力水平,構建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 《發現價格:期貨和金融衍生品》:讀懂中國期貨市場
    先於現貨市場做出判斷的特點,使期貨成為管理實體經濟風險的重要工具,被稱為經濟的「體溫計」。現代期貨誕生至今只有100多年,中國期貨市場建立還不到30年。作為新興的金融產品,期貨高風險、高槓桿、T+0交易的特點,使很多人將其誤讀為「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