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照片未做美顏和瘦臉處理=====
個人認為,大學四年對於一門小語種的學習,除了可以讓一個人初步掌握這門語言本身之外,更多的是,可以讓人獲得一種迎難而上和自主創新的學養。
比如,我的專業,阿拉伯語,它很難學。話說馬克思當年瘋狂學習各門外語,當他見到阿拉伯語時,他望而卻步了。但我之前不以為然,在起初接觸到阿拉伯語時,我想當然地認為可以像學英語一樣相對輕鬆地將其掌握。然而入學之後,由於該語言各個要素和中英文相差甚遠,以及該專業對學生的種種要求,我個人在大一時非常的不適應,甚至同父母聯繫商議轉專業和退學之事。後來退縮無果,決定乾脆背水一戰。一個個挑燈夜戰,一聲聲晨讀連連,我堅信學外語唯一的有效方法是堅持,故此,一年年裡程碑式的進步也隨之實現。回憶起來,過去的「痛苦」,還真是甘甜。
最近回母校和學妹們聊天甚歡,常被問起「師哥你當年怎麼學的阿拉伯語」。今天,我就公開鬥膽談談那時候在阿拉伯語學習中的粗淺體會吧。
一、從簡單口語起步入手
在當時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中,我發現自己和同學們很容易進入一種「精讀怪圈」。也就是說,會把教材中的課文或對話當中每個不會的單詞意思整整齊齊地寫在旁邊,會把每一課老師講到的額外的生詞表達總結在一個本子上,會把「精讀」課變成一個「解釋+整理」課。殊不知,整理語言點的做法,屬紙上談兵;並且一個個紛繁複雜的語言點,單獨記憶已經是枯燥無味,更別說缺乏語言環境的尷尬,導致整個的學習過程漫無目標。
我清楚記得,當時自己用了一種比較大膽的方法。大膽捨棄了很多高難度表達或長句難句的理解與背誦,而是只去總結課本中,以及課外讀物中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句子。而這些句子中,客觀上是含有很多所謂靠「精讀」才能總結出來的語言點的,所以我在總結完這樣的表達之後,會找幾個「學友」,在日常生活中特意把它們用出去。這樣既加強了表達,同時也部分掌握了所謂專業精讀課的要求,最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過程我認為很生動,很有效,很有趣,它沒有幫我的精讀課考到90分以上,但是這樣靠口語表達建立和維繫起來的語感,會讓我的成績穩健保持在80分左右。那句話說得好,看你想要什麼。我要我最終能開心地學會阿拉伯語,但同時成績不能太差。就我個人當時的狀態來說,簡單的口語表達,是個人打開阿拉伯語大門的最佳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班主任和外教為我取的阿拉伯語名字叫「فاتح」,意為「徵服者、開拓者」,想必他們的慧眼早就看出了我不拘一格和個性創新的優秀品質.
二、從朗讀模仿勝人一籌
在學習阿拉伯語時,有各種事件提醒我,朗讀絕對是阿語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過程。比如:
أول كلمة ينزل من السماء هو إقرأ
這句阿拉伯語的意思為「從天而降的第一個字,即為讀」;而作為阿拉伯語範本的《古蘭經》(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本身阿拉伯語的意思,就是「誦讀」;同時,老師在一開始就不斷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即便如此,還是有相當多的同學並沒有意識到讀是「那麼」的重要。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發現與直覺,這麼多現象告訴我,朗讀,出聲朗讀一定是阿拉伯語學習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會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每個朗讀上千遍。
朗讀就不得不提到模仿。
我當時的寢室裡有一個同學,他有一個能放磁帶的大錄音機,經常在寢室裡功放從系裡「偷」來的各種阿拉伯語廣播節目和阿拉伯語名人名段演講錄音。我倆的周末上午,經常是躺在各自的床上,該幹什麼幹著什麼(比如給女孩子發簡訊),聽到精彩處會心一笑,也會停下手中的活模仿其中的語言,有時候模仿的非常誇張,我們會笑到飆淚。
我還曾經和他在學校的各種地方讀東西,一人一句,讀錯了重新來。
我還曾經和他在各個教室的黑板上寫背下來的段落,費了不少學校的粉筆.
我還曾經和他在模擬阿拉伯聯盟會議上面對面比朗讀,看誰模仿的更像外教.
我還曾經和他一起去校外吃飯,一起吃飽了在學校溜達,還一起去洗澡.在最放鬆的時候編各種各樣的阿語押韻歌.
溫馨提示:我倆都喜歡女性.
但是我們在一起朗讀模仿的日子,是我大學最回味的時光之一。
現在我讀到了央視,他讀到了國際廣播電臺。我們還在比著讀.
三、從演講比賽找回自信
我個人在語言方面是從演講比賽起的家,所以站在講臺上的我,相對比較自信。
所以,在阿拉伯語專業學習遇到沒有動力的時候,我選擇在大二報名參加了當時的全國阿拉伯語演講比賽。用外語演講是我的看家本領,在和老師一同備戰的過程中也是收穫頗豐。最後雖說在客場拿了個第二名,心裡略有遺憾,但這結果還是給了我很大的成就與滿足感。最重要的是,讓我對阿拉伯語更有感情了。
語言是一種聲音和文字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學了半天,若不尋找場合表達,是很難學好的。而演講是需要提前對所講內容字斟句酌,用文學藝術的手段將語言演繹的一個過程,這對於語言功底和表達能力要求頗高,所以用過練習演講和備戰演講比賽來學習外語,絕不失為一種上乘的學習方法。
另外,不論你是外向型性格還是內向型性格,如果不善於和不樂於表達自己,也是不太容易學好外語的。演講比賽可以讓外向型的人士如魚得水,讓外語學習事半功倍;也可以給內向型人士提供展示和鍛鍊的平臺,客服壓力和緊張後,不僅語言水平可以提高,而且勢必會提高說這種語言時的自信心。
四、從文化之旅經歷探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語言了解文化,也可以從了解該民族文化的角度來探究語言。
提到阿拉伯文化,和語言沾邊的當數《古蘭經》。拋開宗教層面,誦讀和了解一些古蘭經的篇章,對規範我們阿拉伯語的用詞和文法,甚至夯實語感,都大有裨益。當然如果你本身就是穆斯林,或是對伊斯蘭教感興趣,《古蘭經》都是你的必讀經典。
國際政壇風雲變換,阿拉伯世界更是如此。阿拉伯國際問題研究領域,需要不斷地有懂阿拉伯語的人士加入。同時,阿拉伯社會問題也有大量的方向可供研究,如果有的同學對此感興趣,不妨廣讀論文,深究下去,把阿語作為一個研究工具,明天來臺做客的專家,就是你。
另外,阿拉伯文明古蹟數不勝數,燦爛絢麗如瑰寶般琳琅滿目。我覺得,如果你真的做不到讀萬卷書,至少要去試著行萬裡路。當你利用假期的時間去一次阿拉伯世界,挑一個你想去的地方,以一個行者而非遊客的身份與態度經歷後,當你再回到現實,也許你會為你所學的專業而倍感自豪。
而我呢,則在大四的時候放棄了考外交部的機會,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去卡達多哈亞運會的志願者之路。我覺得,經歷和冒險,遠比一個工作重要得多。而一次旅行的意義和帶給自己的回憶,是比工資重要一百倍的一輩子都回味不完的財富。
最後談一點如何平衡英語和小語種專業學習的事情。
我這麼跟各位說吧,從功利的角度講,就我知道的阿拉伯語專業畢業的,還沒有用不著英語的,除非你畢業後改行完全不用外語,這種情況單說。
從不功利的角度講,藝不壓身。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技能多碗飯。我在大一時就聽到「你永遠都不可能拿英語和英語系的學生去競爭」和「你註定吃阿語這碗飯,除非你改行」的論調,但也正是因為聽到此話,我更加不相信「專業」之說。首先,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英語不能和英語系的競爭;其次,我更不覺得我學英語是為了和英語系的競爭。
同時,我從入學那天起就沒有把阿拉伯語當做專業來學,一直覺得它就是我的另一個才藝和愛好。所以我從不在乎我的考試成績,因為我打心眼兒裡明白我在大學裡要的是什麼。當然,因為我注重口語和朗讀,培養了相對正確的語感,所以考試再差也會達到自己滿意的標準,人各有志,我覺得夠了。
以上便是我與阿拉伯語的點滴回憶。對了,那天有個學妹問我喜不喜歡阿拉伯語,我回答她說不喜歡。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愛死她了。
點擊「閱讀原文」,有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