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刺卡喉時大口吞米飯?這些危險做法不要再做了!
05:26來自瀟湘晨報
魚刺卡喉時大口吞米飯?這些危險做法不要再做了!來自闢謠特工隊00:0005:26
作為餐桌上常見的菜餚,魚因肉質鮮美、口感豐厚而頗受人們喜愛。然而,和美味相伴的還有魚刺帶來的風險。
曾有報導稱患者被魚刺卡住後,吞了一大口饅頭試圖將魚刺帶入胃裡,但是吞咽使魚刺穿破食管扎入心臟,造成心包積血,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脅。關於魚刺卡喉時處理方法的誤區不少,你都知道嗎?
誤區一:魚刺卡喉時吞米飯或饅頭「咽下魚刺」
魚刺卡喉發生時,人們總喜歡大口吞咽飯糰、饅頭或是其他相對大塊的食物,以為這些「大塊頭」能包裹著魚刺,一併順滑地進入胃內且不會傷害到消化道。
事實卻不是這樣。首先,吞咽大塊的食物本身就是危險的,可能造成吞咽困難甚至是噎住堵塞氣道而導致呼吸困難。
其次,食道是較為柔軟的細長管道,吞咽飯糰或是饅頭會擠壓尖銳的魚刺,使得魚刺越擠越深,刺入食道的黏膜中。這不僅會讓魚刺難以拔除,還可能導致黏膜感染而形成膿腫。更有甚者,魚刺穿破食道引起胸腔、縱隔感染,甚至扎破食道毗鄰大血管,導致大出血。
此外,有些人可能會說「如果我剛好讓吞下去的食物把魚刺壓入了胃裡,那不就沒事了嗎?」然而即使魚刺進入了胃裡,也並不是就萬事大吉了——一般來說,大部分魚刺如果進入胃內會被胃酸消化溶解。但也有新聞報導過,當個別魚刺沒有被完全消化,就有可能在人體內到處「遊玩作怪」,它可以竄入肝臟、甚至卡在肛門處而造成感染和膿腫。
由此可見,當魚刺卡喉時,千萬不要想著咽下魚刺便與之相安無事,這種做法造成的二次傷害非常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誤區二:大口喝醋可以軟化魚刺而使之脫落
這個誤解在很多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他們認為大口喝醋就能夠軟化卡住的魚刺,魚刺變軟了就能掉下去進入胃裡而沒有危險了。
魚刺是魚的肌間骨,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而我們食用的醋有效成分為醋酸,也就是乙酸。人們之所以產生這個誤解,是因為乙酸和碳酸鈣能夠發生反應使碳酸鈣溶解。
但事實上,一瓶食用醋的乙酸含量大概在4%~6%,是非常低的,想用這樣含乙酸並不多的食醋軟化魚刺需要很長時間的浸泡。然而,喉嚨並不能使喝下去的醋停留在原地,只能夠讓它短暫地和魚刺「擦肩而過」,所以大口喝醋對軟化魚刺幾乎沒有效果。
此外,大量的醋還可能刺激咽喉的黏膜,被刺激的黏膜進一步水腫,使得魚刺卡喉的不適感和傷情加重;它還可能灼傷食道黏膜,造成食道的二次傷害。因此魚刺卡喉時,千萬不要大口喝醋而延誤了治療。
誤區三:直接用手可以摳出魚刺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既然我不能把它吞下去,那我直接拿出來總可以吧!」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這是非常不衛生的做法。人的手上帶有的細菌數目龐大,盲目地用手摳魚刺有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
其次,手摳喉嚨會刺激咽反射,也就是用手觸及咽喉後壁的時候,人體會不自主地「乾嘔」。這可能導致魚刺位置改變如加深其卡住的位置,造成未知的二次傷害。
另外,用手摳喉還可能直接損傷咽喉。
綜上所述,魚刺卡喉時千萬不要大口吞咽食物、大量喝醋或是企圖用手摳出魚刺,這些錯誤的方法不僅不能幫助魚刺離開,還可能造成二次傷害甚至危及生命。那麼魚刺卡喉時的正確做法是什麼呢?
魚刺卡喉時的正確處理方法
首先,魚刺卡喉時應立即停止進食,也不要喝水,使吞咽動作立即停止。同時放鬆咽喉,舒緩情緒,避免因為情緒緊張而使咽部肌肉收縮,讓魚刺卡得更緊。如果是兒童魚刺卡喉,因安撫其情緒防止因哭鬧而讓魚刺損傷咽喉。
第二步,低頭彎腰、反覆輕咳,觀察魚刺是否隨著氣流咳出或是鬆動吐出。這種方法適用於位置淺和細小的魚刺卡喉,但若魚刺較硬或是較大是沒有辦法咳出的,此時就需要藉助一些工具。
第三步,用筷子或勺子輕輕壓住舌頭並藉助手電筒查看舌根、扁桃體和咽後壁,也就是張開嘴後口腔最後的地方。在該處四周觀察魚刺的位置和大小,如果能夠尋找到魚刺,且魚刺較細小,用鑷子輕輕夾出即可。若魚刺較粗大且扎入較深,就不要自行拔魚刺防止造成新的創傷,此時應立即就醫。
倘若沒有辦法看到魚刺的位置,就說明其位置較深,拔出有困難,應儘快就醫,請專業醫生診治,在規範衛生的條件下藉助專業的工具取出魚刺。
當然,清楚了處理魚刺卡喉的誤區之後,不要忘了從根源上避免被魚刺卡喉,防範於未然!平常吃魚可以選擇一些魚刺較少的種類進行烹飪,如鯧魚等;烹飪的過程中也應儘量將粗大的魚刺處理乾淨;吃魚時細嚼慢咽,小心謹慎。
若是兒童吃魚,家長應當注意不要讓孩子單獨吃魚,同時將魚刺挑乾淨後再給孩子食用。畢竟,再專業的救治措施也比不上不受傷害地快樂吃魚呀!
互動環節
你被魚刺卡過喉嚨嗎?在評論區分享一下你的經歷吧~
參考文獻
[1] 周颺. 被魚刺卡住後的注意事項和緊急處理措施.特別健康,2020(26),樂知:59.
[2] 華凌.魚刺卡喉處理誤區.家庭科技,2020(10),視角:7.
作者 | 柯彩櫻
編輯 | 王穎
插圖 | 黎梓穎
音頻 | 楊智禹
初審 | 劉茜子
審核 | 何凌南
終審 | 黃毅
【來源:闢謠特工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