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內想做不同的事情,這是家庭問題中很多矛盾的根源。大人和大人之間是這樣,大人和小孩之間更是如此。解決問題的訣竅是:維護自己的立場,同時避免爭端。
作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和孩子發生爭吵,不想對孩子大吼大叫,儘量給孩子講道理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和孩子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今天我們講的一個方法就是,用「可以」表示「不可以」,用肯定來表達你的否定,不要直接拒絕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只要他們聽到一個「不」字,大多數和和你鬧脾氣。兒童和成年人一樣,想要控制自己的生活,而父母的一個「不」就剝奪了他們的這種掌控力,從而引起他們的不愉快。讓孩子聽話的一個竅門就是,不要和孩子說「不」。
舉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
小孩正在興致勃勃地搭積木,你和他說,「我們現在要去上畫畫課了。」
孩子問:「那我可以把這個搭完嗎?」
你說:「不行,我們現在就得出發,要不然過去要遲到了。」
這個時候,即使孩子迫於你的壓力,還是跟你走了,但他的心裡肯定是不開心,不願意的。媽媽的回答在情理之中,但卻容易引發衝突。
換一下方式。
孩子:「那我可以把這個搭完嗎?」
你說:「可以,等我們一回來,你就可以立馬接著做。」順便還可以提醒他一下:「你得輕輕地離開,千萬別弄亂啦,等會回來接著搭。」
這樣處理,你答應了孩子的請求,還主動為孩子預留了他想要的玩耍時間。當你答應孩子的一個要求,同時再給他一個選擇時,孩子會覺得你尊重他的意願,就更樂意和你合作。
還有一種處理方法就是,拒絕時,給孩子解釋一下原因。
在很多情況下,儘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但由於我們自己的原因,我們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即使你也覺得於心不忍,但你卻無能為力。
例如,一個早晨,孩子問爸爸:「爸爸,你今天可以來學校看我的足球比賽嗎?」
爸爸面對這個突然面對這樣的要求,由於他自己的原因而無法參加,所以他自然會拒絕。爸爸這樣回答:「不行,我去不了,我要去上班,你怎麼不提前告訴我呢?我可以提前安排好,你這樣突然和我說,肯定不行啊。」
爸爸的回答是在情理之中的,但卻會讓孩子覺得,她不應該和爸爸提出這樣的要求,爸爸沒有時間去看我的比賽,而且,爸爸還生她的氣了。隨著,失望也好,傷心也好,生氣也好,緊跟著負面情緒也來了。 那麼,爸爸可以試試這樣回答:「我也很希望能去看你的比賽,只是我必須在9點鐘到公司。」
如果孩子還是一直懇求,爸爸就可以一再重申自己是多麼想去,給孩子一個擁抱,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下次提前告訴自己,自己一定參加。這樣孩子或許還是很傷心,但也沒有辦法改變現實了。
大人和小孩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發生衝突在所難免,小孩子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我們大人就要充分運用智慧和方法啦,不吵不鬧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而這種有益會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