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2020-12-17 封面新聞

街頭紅紅的燈籠、陣陣臘梅香比日曆更精準地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而隨著春節的臨近,象徵著團結幸福平安的中國結也將掛滿千家萬戶,更添歡樂喜慶、祥和團圓的節日氛圍。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從藝傳承路漫漫

一門心思學編織

自幼喜愛編織的張國慶,真正開始系統地鑽研繩編技藝還要追溯到1992年,當時還在單位宣傳部門上班的她,偶然間看到雜誌上刊登的繩編作品照片,便被驚豔到了:「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使繩編藝術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思的結構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但當時,想要學習「中國結」,沒有培訓班可報,能查閱的資料也寥寥無幾,她只能憑藉自己的一腔熱情一點點學習摸索。

張國慶讓繩編技藝走出國門。

1992年前後,張國慶在報紙上看到北京東單有個「金鬥笠時裝屋」在賣中國結,便不遠千裡趕車去尋找。「正值炎炎夏日,那個地方又不好找,我足足找了大半個下午,汗水浸透了衣衫,我都準備放棄了,才突然瞥見這家商鋪。」走進店鋪,張國慶看到用一根麻繩編織的「巨型中國結」,足有1米8高。當時張國慶的工資才幾百元,而這一個作品要賣接近2000元。在徵得店員同意後,張國慶拍了許多照片回去,通過自己的研究,學會了其中部分錯綜複雜的編織方法。

張國慶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蝶串花」在編織技藝中算很難的手藝了,而書本上又沒有詳細記載,張國慶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這項編織手法後,用相機拍了下來,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拿起放大鏡,對著照片研究,足足看了2年。突然有一天,她豁然開朗,學會了「六蝶串花」,又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編出了更加複雜的「八蝶串花」。正是因為張國慶的全神投入,使得她的繩編技藝突飛猛進,並被評為繩編結藝非遺傳承人,作品《龍圖騰》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手藝成都」民間藝術展。

在2019年第七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金牛分會場上,張國慶的繩編作品深受居民喜愛——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繩子,在一雙巧手的編織下,變成草帽、燈罩、項鍊、等物品,讓人愛不釋手。

生活之中見非遺

編織技藝有實用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北宋詞人張先的名作《千千歲》即能表明,「結」在中國古代就具有特殊意義。從頭到尾用一根繩線編結,再把盤長結、如意結、紐扣結等不同結飾互相組合在一起,或用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這就組成了造型獨特、寓意深刻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中國結。「許多人理解的中國結就是用紅色的線條,編織成四四方方的結。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狹義的,廣義的中國結,包含花、鳥、龍、魚、鞋等許多不同形狀,還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十字結、吉祥結等多種結式,繩子也不一定要用大紅色編織,它代表著團結幸福平安,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張國慶解釋道。

張國慶的繩編作品《雙魚》。

張國慶的繩編作品均是經過純手工編織而成,工具就是幾根挑針、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只見她時而穿插、時而打結,一根長繩在手指間上下翻轉、反覆摺疊,不一會兒功夫,繩子便成了一隻蝴蝶,躍然指尖。

作品《八蝶穿花》

「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結就只是拿來觀賞,討一個吉祥如意的美稱,實則不然。」張國慶介紹,戴在手上的手鍊、掛在脖子上的項鍊、放在車上的吉祥物、用來裝東西的編織袋、戴在頭上的發箍、遮光用的燈罩,甚至縫製在衣服上的盤扣,都能用繩子編成。多年來,繩編經藝人們的巧手編織出上百種日用品和裝飾品,除了觀賞性還極具實用性。

傳承創新兩不誤

推動非遺新發展

在張國慶的繩編生涯中,她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傳承之中有創新,「所謂編織創新是在基礎結上有所延伸,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形狀圖案,而基礎結是沒法創新的。」

《龍圖騰》便是她的得意原創作品之一,神秘威嚴的龍,搭配頗有古韻的青花瓷,兩者之間的碰撞,在張國慶一雙巧手的組合下顯得十分和諧;《蝴蝶飛飛》,採用在八蝶穿花的樣式上又加大了難度,對稱的樣式極具中國美,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色彩鮮豔的《雙魚》,遠遠看起來祥和柔美又不失大氣,屬於繩編技藝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寓意吉祥的《花好月圓》,幾乎全用紅繩編織,喜慶又獨居匠心……

作品《花好月圓》

為了將繩編技藝發揚光大,早在十多年前,張國慶就致力於參與「非遺文化進社區」「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在成都市大觀小學,張國慶給同學們講解了繩編的起源以及繩編的歷史文化,展示繩編技藝及繩編作品的魅力,並講解了學習繩編的一些基本要求,並進行手把手的教學;在成都市青少年宮,張國慶帶來了「非遺小傳人」公益講堂專題講座。除了日常教學,張國慶經常開展非遺項目展示,吸引了眾多對非遺文化感興趣的小朋友前來聆聽。截至目前,她已經教學了2000餘名學生。

「技藝無止境,追求無窮盡!」如今,張國慶依然在繩編技藝的路上繼續鑽研,一邊致力於作品創新,一邊做好非遺傳承,「非遺文化是優秀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共同保護好、傳承好,讓更多人愛上這門技藝。」

華西社區報記者 胡慧媛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結裡的中國節
    49歲的呂敏是天津市河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巧妹紅妝繩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她說,「這根根彩繩就像我的筆墨,在『揮毫潑墨』間傳達我的思想和心境。」呂敏正在編織小老鼠樣式的中國結。新華社記者宋瑞攝呂敏幼時在上海長大。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 非遺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同學們在學習編織中國結。本次活動通過抗疫主題非遺展和非遺小課堂兩種不同形式,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非遺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全校近兩千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協辦。
  • 重慶璧山:感受非遺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6月13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一天,重慶市璧山區秀湖水街非遺小鎮格外熱鬧,以「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為主題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主會場活動——重慶非遺購物節和第五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在這裡開幕。
  • 【非遺工坊】花樣迎新春 歡樂過大年——楊浦區少年宮「快樂小傳人...
    新年即將來臨,「年味」的氣息也在逐步靠近,2020年1月15-18日,楊浦區少年宮民族工藝館內迎來一群群學生和家長,他們巧手素心、相互協作,用「非遺」作品喜迎新春佳節。2020 Happy New Year團團圓圓過新年巧手編織中國結中國結是吉祥和幸福的代表詞,由根根五彩絲線製作而成,喜慶的中國紅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非遺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也是一個文化現象整體。它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傳承傳統手藝,看中國帶動民眾脫貧
    【歐洲時報網】中國是一個有著千年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我們不斷的摒棄糟粕,保留精髓,一部分傳統技藝在時間發展的長河中,不斷的進化演變,小小的手藝凝聚了致富的大能量,帶動民眾脫貧增收,過上幸福的生活。
  • 剪紙、編中國結……老師們寒假也要到少年宮上「興趣班」!
    南京市江北新區少年宮的「剪紙社團」成立於2018年9月,成員是來自江北新區各所小學的美術老師,平時每月培訓一次,寒暑假期則舉辦多次集訓。本次集訓是今年寒假的第一次,老師們將在少年宮用一整天的時間向剪紙藝人學習,為下學期剪紙課做準備。
  • 小巷人物丨匠心獨具 四代人傳承繩編百年手藝
    心思靈敏、手工巧妙,這樣形容高敏再合適不過了,今年57歲的高敏將幾代人的「老手藝」學以致用,並開班授課,傳承與發展經典繩編手工藝。  高敏一直熱衷於公益培訓事業,2013年,被評為吉林省民間文化藝術突出人才和吉林省民間文化藝術大師,2014年,高敏跟隨吉林省婦女聯合會去新疆阿勒泰地區進行援疆工作,傳授繩編技藝,獲得學員們歡迎和好評。同年,作品「中國夢系列」,被農博園東北民俗館永久收藏。
  • 教師節非遺特輯 | 傳承人與師父書
    他們就是 非遺傳承人師徒 。每一組技藝精湛、構思巧妙的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傳承故事。師與徒,父與子,母與女,洋溢著親情與友愛,傳遞著匠心與智慧。今天,我們走進非遺傳承人的師徒故事……是師徒,也是母子黃宏宇
  • 誰是「中國書法」傳承人?
    所以今天重新拾起這個話題,是希望看到2009年9月30日「中國書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正式被確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後本該有的一個交代。時間過得很快,從2006年6月以來,國務院連續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也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共3068人名單。
  • 中國傳統繩結編織方法之--蜻蜓結打法
    中國傳統繩結編織方法之--蜻蜓結打法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中國結繩結的一種--蜻蜓結。蜻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非常吉祥的一種動物,造型優美身姿優雅。能夠讓人聯想到和女性相關的優美姿態。中國結作為各種編織手繩手串項鍊的一種核心的元素,起到一種畫龍點睛之用。可以讓作品更有味道。
  • 守護最後的火種 滬郊非遺傳承人一瞥-十錦,挑花,金偉國,傳承,羅涇...
    在非遺民俗文化長卷裡,如何點亮非遺文化傳承的火種?據悉,羅涇鎮每年投入數萬元保護十字挑花,2008年還成立了工作室,為老藝人提供活動場所,開展交流活動。此外,羅涇社區學校也開辦了「十字挑花」工作室,吸收了一批年輕婦女在此學習和實踐。今年9月,羅涇「十字挑花」還將走出國界,跟隨「上海之帆」一帶一路文化經貿交流巡展團出訪立陶宛等國家。
  • 蜂療正脊有奇效—傳承人王勇剛成功入庫《中國傳承 人才智庫》
    2020年07月14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四川省成都市王勇剛同志申報的「中醫蜂療正脊技術」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棕葉編織傳承人張建林:一雙巧手編出萬千世界
    這是張建林的另一個身份: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棕葉編織技藝的傳承人,也是浙東地區的唯一傳承人。棕編是一門傳統手工技藝,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織。古時,許多農家的蒲扇、草鞋等生活用具皆由棕櫚葉編織而成,但先人的創造力不局限於此,他們鑽研編織各種自然形態,供孩童玩樂。「江南棕編與其他棕編不同,江南棕編以出神為上佳,而其他棕編則以出形為主。
  • 藍色斜卷結手繩編織過程
    藍色斜卷結手繩編織過程。今天用純藍色線編了一條手繩。它是冷色調中最冷的色彩。藍色非常純淨,通常讓人聯想到海洋、天空、湖水、宇宙。純淨的藍色表現出一種美麗、冷靜、理智、安詳與廣闊。1.6條線對齊留出15釐米用夾子夾住,編一排斜卷結。2. 軸線不變,左邊一排右邊一排一直重複這麼編。編了一段的效果圖片。3.編到需要的長度,手腕的一圈加上一釐米。4.手鍊的長度編好之後,開始編三股辮。
  • 紙織畫女傳承人方碧雙:守藝三十載 巧手編經緯
    陳龍山 攝一張宣紙、一把尺子、一臺特製織機、數根細紙條……經過方碧雙巧手編織,一幅極具觀賞性的紙織畫《千峰競秀》便呈現眼前,令人嘖嘖稱奇。說起紙織畫的製作,方碧雙卻輕描淡寫,「永春紙織畫包含畫、裁剪、編織、裝裱四個製作過程,將繪好的圖畫裁成細紙條,經緯交織便成紙織畫。」永春紙織畫始於盛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非遺文化「新種子」
    觀察現英語教學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缺失現象嚴重,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與企業社會擔當,促使機構在進行英語教學時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穩固傳統文化地位。竹編、拼布、湘繡、年畫、女書油紙傘……活動現場來自雨花非遺館的楊佳美老師帶來了多項非遺作品,並向大家介紹了每項非遺作品的傳承故事。
  • 非遺需要原汁原味地傳承,但更需要創新設計、走入生活
    11月16日至17日, 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主辦,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承辦的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經驗交流會在上海大學召開。研培計劃在全國已經進行了三年,自2015年起,文化部、教育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開始實施,旨在為非遺傳承提供高校的學術資源和教學資源支持,今年共計78所高校參加。截止2017年10月,已舉辦各類研修、研習、培訓320餘期,參與學員1.5萬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訓,覆蓋傳承人群4萬餘人。僅在上海8所高校,就已經培訓1200名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