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紅紅的燈籠、陣陣臘梅香比日曆更精準地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而隨著春節的臨近,象徵著團結幸福平安的中國結也將掛滿千家萬戶,更添歡樂喜慶、祥和團圓的節日氛圍。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從藝傳承路漫漫
一門心思學編織
自幼喜愛編織的張國慶,真正開始系統地鑽研繩編技藝還要追溯到1992年,當時還在單位宣傳部門上班的她,偶然間看到雜誌上刊登的繩編作品照片,便被驚豔到了:「悠久的歷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使繩編藝術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思的結構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但當時,想要學習「中國結」,沒有培訓班可報,能查閱的資料也寥寥無幾,她只能憑藉自己的一腔熱情一點點學習摸索。
張國慶讓繩編技藝走出國門。
1992年前後,張國慶在報紙上看到北京東單有個「金鬥笠時裝屋」在賣中國結,便不遠千裡趕車去尋找。「正值炎炎夏日,那個地方又不好找,我足足找了大半個下午,汗水浸透了衣衫,我都準備放棄了,才突然瞥見這家商鋪。」走進店鋪,張國慶看到用一根麻繩編織的「巨型中國結」,足有1米8高。當時張國慶的工資才幾百元,而這一個作品要賣接近2000元。在徵得店員同意後,張國慶拍了許多照片回去,通過自己的研究,學會了其中部分錯綜複雜的編織方法。
張國慶展示自己的作品
「六蝶串花」在編織技藝中算很難的手藝了,而書本上又沒有詳細記載,張國慶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這項編織手法後,用相機拍了下來,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拿起放大鏡,對著照片研究,足足看了2年。突然有一天,她豁然開朗,學會了「六蝶串花」,又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編出了更加複雜的「八蝶串花」。正是因為張國慶的全神投入,使得她的繩編技藝突飛猛進,並被評為繩編結藝非遺傳承人,作品《龍圖騰》入選「我和我的祖國共成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2019年「手藝成都」民間藝術展。
在2019年第七屆中國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金牛分會場上,張國慶的繩編作品深受居民喜愛——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繩子,在一雙巧手的編織下,變成草帽、燈罩、項鍊、等物品,讓人愛不釋手。
生活之中見非遺
編織技藝有實用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北宋詞人張先的名作《千千歲》即能表明,「結」在中國古代就具有特殊意義。從頭到尾用一根繩線編結,再把盤長結、如意結、紐扣結等不同結飾互相組合在一起,或用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這就組成了造型獨特、寓意深刻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中國結。「許多人理解的中國結就是用紅色的線條,編織成四四方方的結。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狹義的,廣義的中國結,包含花、鳥、龍、魚、鞋等許多不同形狀,還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十字結、吉祥結等多種結式,繩子也不一定要用大紅色編織,它代表著團結幸福平安,又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張國慶解釋道。
張國慶的繩編作品《雙魚》。
張國慶的繩編作品均是經過純手工編織而成,工具就是幾根挑針、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只見她時而穿插、時而打結,一根長繩在手指間上下翻轉、反覆摺疊,不一會兒功夫,繩子便成了一隻蝴蝶,躍然指尖。
作品《八蝶穿花》
「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結就只是拿來觀賞,討一個吉祥如意的美稱,實則不然。」張國慶介紹,戴在手上的手鍊、掛在脖子上的項鍊、放在車上的吉祥物、用來裝東西的編織袋、戴在頭上的發箍、遮光用的燈罩,甚至縫製在衣服上的盤扣,都能用繩子編成。多年來,繩編經藝人們的巧手編織出上百種日用品和裝飾品,除了觀賞性還極具實用性。
傳承創新兩不誤
推動非遺新發展
在張國慶的繩編生涯中,她不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傳承之中有創新,「所謂編織創新是在基礎結上有所延伸,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形狀圖案,而基礎結是沒法創新的。」
《龍圖騰》便是她的得意原創作品之一,神秘威嚴的龍,搭配頗有古韻的青花瓷,兩者之間的碰撞,在張國慶一雙巧手的組合下顯得十分和諧;《蝴蝶飛飛》,採用在八蝶穿花的樣式上又加大了難度,對稱的樣式極具中國美,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色彩鮮豔的《雙魚》,遠遠看起來祥和柔美又不失大氣,屬於繩編技藝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寓意吉祥的《花好月圓》,幾乎全用紅繩編織,喜慶又獨居匠心……
作品《花好月圓》
為了將繩編技藝發揚光大,早在十多年前,張國慶就致力於參與「非遺文化進社區」「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在成都市大觀小學,張國慶給同學們講解了繩編的起源以及繩編的歷史文化,展示繩編技藝及繩編作品的魅力,並講解了學習繩編的一些基本要求,並進行手把手的教學;在成都市青少年宮,張國慶帶來了「非遺小傳人」公益講堂專題講座。除了日常教學,張國慶經常開展非遺項目展示,吸引了眾多對非遺文化感興趣的小朋友前來聆聽。截至目前,她已經教學了2000餘名學生。
「技藝無止境,追求無窮盡!」如今,張國慶依然在繩編技藝的路上繼續鑽研,一邊致力於作品創新,一邊做好非遺傳承,「非遺文化是優秀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共同保護好、傳承好,讓更多人愛上這門技藝。」
華西社區報記者 胡慧媛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