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最後的火種 滬郊非遺傳承人一瞥-十錦,挑花,金偉國,傳承,羅涇...

2020-12-20 東方網

原標題:守護最後的火種 滬郊非遺傳承人一瞥

圖說:嘉定小青龍舞龍會

圖說:崇明灶花走進校園 向華鎮 供圖

圖說:金山最後的造船師

圖說:「一脈單傳」的十錦細鑼鼓

圖說:羅涇十字挑花傳承人陳育娥(左)

  今天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日,本報記者深入鄉間土路盡頭、小巷通幽之處,悉心尋找那些植根於滬郊大地歷史文化沃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非遺項目品類豐富而獨具韻味,無一不展現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傳承百年的文化認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非遺項目正從我們的視線中淡出,甚至瀕臨失傳。探訪「最後的堅守者」,讓這一顆顆散落民間、蒙塵已久的文明之珠再一次綻放光彩。

  奉賢

  山歌劇傳承人吳美華

  幾經沉浮往日輝煌不再

  說到上海本土戲曲,人們大多會想到滬劇、滑稽戲。而在奉賢區,還有一種獨具特色的上海本土劇種:奉賢山歌劇,被稱為上海的第三劇種。近日,記者採訪了奉賢區南橋鎮山歌劇傳承人吳美華老人。

  80歲高齡的吳美華老人看上去精神奕奕,她演唱的山歌劇委婉動聽。乍一聽,山歌劇和滬劇有些相似,但老人告訴記者,其實區別還是很大的,特別是其中一些歌詞的讀音就是奉賢本地方言,比如書讀成「旭」、儂讀成「挪」。

  山歌劇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它的前身,則是奉賢地區歷史悠久的「田山歌」。清末民初在奉賢各地甚為流行,分為東鄉山歌和西鄉山歌。古時奉賢地區農民在田間勞作,為了緩解疲勞,經常會邊幹活邊唱一些山歌小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藝術風格,而最為著名的《白楊村山歌》更是被稱為唯一的漢族吳語長篇敘事詩。

  1960年5月,奉賢縣成立了市郊唯一的縣級山歌劇團,吳美華老人就是首批成員之一。當時以周群、潘勇剛等為代表的一批民間藝術家致力於山歌劇的創作,逐步形成了以板腔、小調為主要表現元素,融合了舞蹈、地方方言的一種表演形式,成為了奉賢本地一種載歌載舞的獨特戲曲流派。經典曲目《摸花轎》曾在上海大世界連演100餘場,並灌制了3張唱片,全國發行。但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山歌劇幾經沉浮,再也難現往日輝煌。

  吳美華說,如今山歌劇作為非遺項目加以保護,但歌手數量逐漸萎縮,更為原生態的田山歌則後繼無人,隨著老一輩山歌手紛紛故去,這種民間藝術面臨失傳。為了將山歌劇傳承下去,老人在南橋江山小區開班授課,山歌劇也是作為特色教育堅持多年,讓這種傳統藝術的傳承有了一線曙光。最重要的是,山歌劇和田山歌一直在民間藝人的創作中反映世間百態、人情冷暖,這是這種藝術的生命力所在,而創作力量的缺失是目前奉賢山歌藝術面臨的最大挑戰。(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孫燕)

  寶山

  羅涇十字挑花傳承人陳育娥

  從「壓箱底」嫁妝到走出國門

  前不久舉行的端午寶山民俗文化節羅涇系列展演活動中,羅涇十字挑花實物展成了姑娘們最挪不開眼睛的項目。色彩豔麗的小飾品,帶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氣息,令人愛不釋手。

  「十字挑花」是將花紋挑於小件衣飾之上,這些衣飾皆為土布所製成,主要有「兜頭手巾」「系身鉤」「肚兜」「布裙」……作為全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羅涇十字挑花距今有300多年歷史,卻一度瀕臨失傳之虞,年輕一代中會挑花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可能源於婦女地位顯著提高,不再囿於家庭一席小天地,因此會不會挑花,也不再是判斷一個「巧媳婦」的硬指標。

  自元代開始,因黃道婆的傳授,羅涇廣種棉花,民皆紡織,並以土布製成衣飾。為防曬、防風,婦女在勞動中用「頭巾兜頭」來保護自己,稱為「兜頭手巾」,開始實際上是勞動防護用品,有愛美女子就在「兜頭手巾」上配以花紋,先以顏色塗鴉,又以色線「遊花樣」,後隨布之「勢流」挑十字形成圖案,逐步創造出羅涇特有的「十字挑花」。

  今年70歲的陳育娥是羅涇「十字挑花」的非遺傳承人。她自小跟隨外婆學習十字挑花,已有50多年時間習藝。「過去會不會挑花是判斷一個『巧媳婦』的硬指標,嫁妝裡沒有挑過花的頭巾和圍兜是要被笑話的。」陳育娥向記者展示了幾幅作品並介紹說,羅涇「十字挑花」看似簡單,實際卻要求頗高,因為既要正面全部用十字形成花樣,又要求反面形成「均勻點狀」,不可混亂。十字挑花正面與背面要求一致。基本針法有「行針」「絞針」和「蛇脫殼」等,經過長期實踐和發展,其圖案已形成了獨特的表現方式,有「蝴蝶花」「鳥花」「荷花」「腰菱花」「柏枝花」「八角花」「一根草」「攀藤花」「瓶花」等數十種獨立紋樣,這些紋樣都來源於日常生活,構成整體圖案的元素。

  在非遺民俗文化長卷裡,如何點亮非遺文化傳承的火種?據悉,羅涇鎮每年投入數萬元保護十字挑花,2008年還成立了工作室,為老藝人提供活動場所,開展交流活動。此外,羅涇社區學校也開辦了「十字挑花」工作室,吸收了一批年輕婦女在此學習和實踐。今年9月,羅涇「十字挑花」還將走出國界,跟隨「上海之帆」一帶一路文化經貿交流巡展團出訪立陶宛等國家。經過精心挑選,最終香囊系列、童趣系列等作品將作為首批走向國際的展品。(新民晚報記者 郭劍烽)

  金山

  木船製作傳承人姜品雲「造船史也是一部漁村變遷史」

  初夏,「上海最後的漁村」金山嘴漁村迎旅遊旺季,觀海景、聽海濤、品海鮮,遊客絡繹不絕。如果來了老街,別忘到漁具館轉一轉,追溯澎湃千年的海漁文化。

  眼前這艘2米長、0.45米寬的舢舨船模,就是漁具館的「鎮館之寶」。高聳的桅杆篷帆、平整的甲板船艙,還有細長的頭龍篙,雖然大小只有捕魚舢舨的十分之一,但結構、配件卻別無二致。製作這艘舢舨船的姜品雲,是「漁村最後的造船大師」。

  從撐開小竹排、小划子趕海,到乘上木帆船、舢板船捕魚,漁村的造船史也是漁業的變遷史。60年前,14歲的姜品雲初學修船,接觸的多是十餘米長的小舢舨,幹些打打油灰,抹抹桐油的零活。

  上世紀70年代起,漁業資源豐富,逐漸涉足遠洋生產。1976年,姜品雲和他的師傅們,造出了上海郊區第一艘機帆船,船長31米、寬度6米、吃水2.5米,載重量達60噸,配上150匹馬力的發動機,是東海漁場中有名的帶頭船。造船,關乎整個漁村安危,姜品雲手腳勤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稱為「雲師傅」,擔任造船廠廠長。

  然而,時代變遷,漁村從全民出海、魚蝦滿倉的風光,到漁業萎縮、無魚可捕的尷尬,越來越多漁民「上岸」,造船廠也在2000年關閉。如今整個漁村,會打木船的就只剩下姜品雲一人。

  眼見漁船逐漸消失,古稀之年的「雲師傅」倍感心酸,他想為漁村留下記憶。於是,幾年前他買回木材,拾起斧頭、鋸子、鑿子,翻開多年前造舢舨船的圖紙,用模型方式還原一艘舢舨船:從龍骨開始,刨鋸拼接兩側船體,再造船頭船尾,立起主桅,撐起風帆,還在船艄安裝舵杆……

  目前,雲師傅共打了7艘船模,其中一艘還是受上海博物館之邀製作。2014年,木船模型製作技藝入選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仍面臨失傳的危險,「雲師傅」希望找到年輕人,將漁民「趕海夢」傳承下去。(新民晚報記者 範潔)

  崇明

  灶花傳承人黃漢生「灶頭沒了,希望灶花能留住鄉愁」

  在崇明區向化鎮,今年63歲的黃漢生是遠近聞名的崇明灶花非遺傳人。畫了40多年的灶花,灶頭是他的畫板、鍋底灰是他的顏料,妙筆生花中,花鳥魚蟲就活靈活現地來到了鄉間的灶臺上。如今,隨著農村快速城鎮化,燒柴火的灶頭被液化氣灶代替,灶花也淡出了崇明人的日常生活,走進了博物館,灶花技藝卻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留。

  「灶頭沒了,希望灶花能留住鄉愁」,這句話黃漢生經常掛在嘴邊。大灶臺的飯菜香,是崇明人的集體記憶。每當炊煙從農家的柴火灶頭裡飄逸而出,深褐色的棉花秸杆在紅紅的灶膛裡劈啪作響,飯香便溢滿了整間屋子。灶花就生長在這樣接地氣的飲食文化中,黃漢生回憶道,小時候家裡做飯的灶臺怕燒火時秸稈菸灰從灶口飛落到灶臺的鑊子或灶臺上的盆碗內,所以都在灶臺與灶口間砌一垛高牆加以遮擋,牆面空著不好看,所以每戶人家都會在砌灶的時候在上面畫各種各樣的圖案作為裝飾,這畫就叫灶花。

  舊時,農村對灶臺十分重視,「誰家灶頭沒有灶花會鄙夷為『光頭灶』,傳說這種『豆腐灶』會惹灶君老爺生氣」,而好的灶花會一直保留,就是灶頭老化了主人家也不讓拆,幾經修繕翻建也要保留灶壁上的灶花圖畫。黃漢生從小就喜歡畫畫,鄉村裡的小夥伴一起隨便「塗兩筆」,就他畫的飛鳥和花草最像。很快,年紀輕輕的黃漢生就成了向化鎮遠近聞名的灶花畫師。最忙的時候,附近人家排著隊請他去家裡畫灶花。

  如今,黃漢生的頭銜有很多: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上海市市級灶花代表性傳承人、崇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上海崇明灶文化研究會理事。但黃漢生最重視的,是向化鎮向化小學的課外輔導員身份。他經常來到小朋友中間,向該校灶花社團的孩子們傳授灶花技藝。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學習畫灶花,讓崇明灶花藝術得以推廣和傳承。(新民晚報記者 程績)

  鳥哨傳承人金偉國「擔心沒人學『鳥哨』,更怕學了去幹『壞事』」

  6月,崇明東灘溼地一派綠意盎然,清晨,57歲的金偉國蹬著套鞋、戴著袖套,專注地盯著不遠處的一群大濱鷸,嘴上叼著竹哨。正是鴴鷸類鳥過境的高峰,這些從大洋洲遠道而來的「客人」,將在東灘溼地停留到初夏,再繼續北飛。

  金偉國的哨聲突然響起,時而悠長時而急促,大濱鷸以為聽到了同伴的呼喚,霎那間,老金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後再放飛。

  每天,金偉國都會用這樣的方式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他的鳥哨絕技,在2007年被列入上海市非遺項目,他是理所當然的傳承人。

  1960年,金偉國出生在崇明島東端的陳家鎮八滧村,距離金家西南方向不足千米就是長江入海口。一直以來,崇明東灘都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重要驛站。每年秋冬季會有雁鴨類候鳥成群結隊從北方遠道而來;7月到9月則是完成繁殖的候鳥朝南飛的季節;3月到5月,鴴鷸類候鳥從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北遷。

  陳家鎮的人從小看著候鳥長大,「鳥哨」發源於此再自然不過。「鳥哨」從最初用來捕鳥到現在用來護鳥,金偉國也從一個捕鳥人轉變成一名堅定的「護鳥人」。

  「這麼多年下來,我一共也就用了兩三隻哨子,卻可以模仿30多種鳥類的叫聲,黑臉琵鷺、鴴鷸、小天鵝等鳥兒,光聽叫聲,我就能分辨出來。」仔細觀察金偉國的鳥哨,半截竹管鑲上黃豆大小的銅片,結構並不複雜。12歲那年,金偉國開始跟父親學習吹鳥哨,用網捕鳥。為了學習鳥語,父親帶他一起去「跑灘」,熟悉各種鳥的不同叫聲。「賣鳥的價錢隨行就市,一般是20-30元一斤。」過去,這是陳家鎮習以為常的謀生方式。1998年東灘鳥類保護區成立,私下捕鳥就成了違法,金偉國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獵戶」身份。

  金偉國已經57歲,他說會一直將鳥哨吹到退休那天,然而這個特殊的「非遺」正面臨失傳,「我最擔心的不是鳥哨沒人學,而是怕有的人學了不用在正道上」。(新民晚報記者 程績)

  松江

  十錦細鑼鼓傳承人張洪生

  「一脈單傳」兩度陷失傳險境

  6月8日,松江泗涇鎮馬家廳堂戲臺上,張洪生先將雙手舉過頭頂,示意樂手們準備,伴隨鈸打出一聲「嚓」,十錦細鑼鼓演奏正式開始,鑼、鼓、鈸、阮、二胡、三弦、琵琶等樂器同時響起。

  每曲奏畢,臺下掌聲不斷。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表演者或滿頭銀髮,或兩鬢染霜。非遺傳承人張洪生坦言,目前演奏十錦細鑼鼓僅16人,最年長的已經86歲:「70歲以上的幾位演奏者,有些已經眼花耳聾,僅憑一腔熱情支撐。」

  十錦細鑼鼓,源自崑曲過場音樂,後來逐漸脫離去掉唱詞,成為純粹的器樂音樂。至今尚存的「陽春堂」,始於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是松江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吹打班,藝人吹、拉、彈、打、唱樣樣精通,擅長京、昆等戲曲,大多數戲曲功底深厚,演奏水平高超。

  然而,十錦細鑼鼓曾兩次遭遇失傳險境。據載,民國時期泗涇鎮演奏過,此後一度絕響。直至1986年,全國開展民間文藝普查,在老藝人姚伯華家中,發現一疊疊紙張發黃、斑駁脫落、邊角磨損的《曲海如山》手抄曲譜,注為清光緒十三年(1888年),寫有「十錦」字樣。專家鑑定、翻成簡譜,一支十錦細鑼鼓聯合演奏隊組建,在前輩指導下,張洪生等人改良樂器,於1989年上海民間音樂展示會公開演奏,重現光輝。

  然而,由於多重原因,此後張洪生等人又將十錦細鑼鼓擱置了,這一放就是20年,又到失傳邊緣。2007年,十錦細鑼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又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再次重視,重新排練。

  現在,張洪生等人培養出三名第七代傳承人,但他們對這項非遺的未來仍然擔憂。「現在,十錦細鑼鼓可謂一脈單傳,要想讓它繼續傳承下去,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參與。」(新民晚報記者 範潔 通訊員 喬進禮)

  嘉定

  小青龍傳承人奚松林

  期待年輕人舞起「小青龍」

  鄉野田頭,客堂宅前,一條青龍起伏舞動,雙目炯然有神,口含一顆紅珠,龍鬚隨風輕擺,嘉定菊園新區「小青龍舞龍會」送來吉祥寓意。

  作為傳統民俗活動,舞龍、舞獅風靡各地。不過,與常見金黃、赤紅等濃墨重彩的配色不同,「菊園小青龍」身披青色土布製成的龍衣,看上去素雅而質樸,與身著豔麗外衫的舞龍師們鮮明對比,相映成趣。

  「小青龍」歷史悠久,源起清朝末年,最初是嘉定東門的一支龍舟隊。當時,有位蒲姓老夫人酷愛觀賽,每逢開賽定去廟裡祈福,後來她身染重病,無法出門觀看河裡的龍舟賽,其子便請人扎出一條地上的「小青龍」,通過表演以博母笑,盡份孝心,舞龍隨之在嘉定流行。

  「最多的時候,一個村就有10條龍!」老人回憶,當時舞龍儀式頗為講究,以旌旗、鑼鼓為先導,請出龍身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鄉民們則會準備好喜俸,在家門口迎接。嘉定「小青龍」還獨創了龍擺尾、蛟龍漫遊、頭尾齊鑽、龍頭鑽檔子等動作,活靈活現、深受喜愛。

  然而,伴隨娛樂活動豐富,舞龍已經不再稀奇,觀眾市場逐漸萎縮。目前,整個菊園新區只有兩條龍,舞龍人的平均年齡也在65歲以上。同時,小青龍的製作純手工、技藝繁、耗時長,更加處於後繼無人的瀕危狀態,亟待保護。

  「經濟效益低,以竹編為生的手工藝人鳳毛麟角。」非遺傳承人奚松林邊比劃邊介紹,要先將蔑竹洗淨、曬乾、劈開,編成7個橢圓形筒,在各邊糊上透明油紙,拼接即成龍身,龍頭、龍尾則凸顯個性和創意,最後用青布將頭、身、尾連結。「完成一條龍,通常需要七八個人,耗時半個多月。」

  「進校園、進社區多是展示表演,很難深入體驗實踐。」不過,令奚松林驚喜的是,近期菊園新區計劃與上海工藝美院合作,組建「小青龍舞龍會」大學生社團,邀請「老法師」授課,傳承扎龍、舞龍等記憶中的民俗。(新民晚報記者範潔)

  浦東

  哭喪哭嫁歌傳承人唐秀華

  時代變遷,還能傳唱多少年

  桿秤製作、爆米花、灶花、醉蟛蜞、蘆葦編織、土布編織……在浦東新區書院鎮「非遺保護日」展示活動中,人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在都市中已經久違了的物件和手藝。這些由書院挖掘和申報的28項市、區、鎮級非遺展示了南匯沿海地區許多獨具特色的文化和歷史傳承,其中不乏因為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日漸式微乃至面臨失傳的絕活。

  66歲的哭喪哭嫁歌傳承人唐秀華就告訴記者,據查,南匯哭歌是漢族地區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哭歌,然而母親那輩人耳熟能詳的南匯哭歌如今已少有人會唱,連她這位傳承人出嫁和嫁女兒的時候也沒有機會唱哭嫁歌,看來,哭嫁歌很快就要瀕臨失傳了。

  唐秀華是一位退休英語教師,在1994年之前,她也並沒有唱過哭嫁歌。一直到那時公公去世,作為長媳的她需要按照書院當地習俗,舉辦俗稱為「開大門」的祭奠儀式,她才臨時抱佛腳,一邊聽母親唱,一邊拿筆紙記錄歌詞,這才學會了哭喪歌。

  唐秀華說,學哭喪哭嫁歌其實不難,一來兩者曲調是相同的,比較簡單,二來歌詞都來源於實際生活和真情實感,平時雖然自己沒有特意學習,但母親畢竟是這項非遺的第一代傳承人,耳濡目染,也算是有所積累。不過,她後來跟隨母親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要想唱得好,其實還是要花些心思、有點功底的。

  唐秀華的母親張鳳仙也是陰錯陽差學會的這門技藝。年輕時,張鳳仙和許多南匯沿海地區的婦女一樣,到上海市區的襪廠打工,一邊工作,一邊從其他「搖襪姑娘」的隨口哼唱中聽會了哭喪哭嫁歌,大家經常一邊搖襪一邊哼唱,給枯燥的工作帶來一些調劑。張鳳仙對於唱詞特別講究,所以,後來逐漸成了代表性的人物,經常有人遇到家裡需要辦婚喪喜事時前來討教。2007年,浦東哭嫁歌參加中國原生民歌大賽獲優秀傳承獎,併入選上海市首批非遺名錄,張鳳仙也成為市級傳承人。

  唐秀華常利用看望母親的機會討教。母親信口拈來,女兒隨後拿起筆紙仔細記錄。張鳳仙兩年前已經去世,唐秀華如今翻閱資料,看到那些記錄在練習簿、信紙、廣告紙反面等各種紙張上的歌詞,總會想起那些與母親有關的記憶,倍感溫馨。

  不過,她也有個遺憾,因為哭嫁歌需要母女對唱,而自己在出嫁時還不會唱,自己的女兒也不會唱,所以,在她自己以及女兒出嫁時,都沒唱過哭嫁歌。她和老一輩人都知道,南匯窮苦人家借哭歌來感嘆苦難命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特別是西式婚禮的盛行,以後,哭嫁歌將越來越沒有實用性。或許,哭喪歌還會流傳於一些專門提供喪葬服務的班子中,但像她那樣單純為親朋好友哭喪的歌者也將日益稀少。

相關焦點

  • 創意非遺哺育大眾美育
    在非遺工匠、設計師、文創人的共同努力下,需要多年練就的非遺絕技變成了全年齡段的大眾體驗課程。儘管持續三天的博覽會已落下帷幕,但博覽會上一家老小圍著小桌,一番敲打撥弄,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玩得不亦樂乎的熱鬧場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非遺作為美育「神器」走進市民日常生活的側證。
  • 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原標題:花西子X李佳琦X人民日報新媒體《非一般非遺》,探索苗銀的守護與傳承)
  • 讓「非遺」傳承植根幼兒心中
    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與舞臺表演、動手學習體驗非遺文化項目,以及親子共同領略廣府文化藝術、與非遺大師零距離交流等形式,令孩子們愛上廣府味道,陶醉於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在寓教於樂中傳承。,嶺南銅印大師馮健輝,廣繡藝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潔明老師和廣繡藝人馬佩瓊老師等,大師們與小朋友手把手肩並肩,學習非遺技藝,面對面的傳授交流。
  • 培養太極拳師資 傳承非遺「火種」
    視覺四川 周松林 攝為推進傳統武術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12月11日,四川省華鎣市啟動「太極拳師訓工程」,對各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太極拳基本技術要領專題培訓,有效提高太極拳師資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準,為推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太極拳進校園、傳承非遺
  • 安慶皖江中等專業學校創新表達方式 講好非遺故事
    >「原生態」得以保存「新生代」傳承人正在崛起國家非遺望江挑花保護與傳承基地非遺走進課堂走進新時代皖江人守正創新拓寬傳承渠道講好非遺故事展現非遺傳承人的匠心與艱辛讓其傳播千裡名揚海內外>當然,承載著濃重古雷池文化底蘊的望江挑花對它的保護和傳承絕不能泛泛而談而是真正落在實處保護好身邊的非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皖江人
  • 深圳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活動
    給非遺傳承人頒髮結業證書。南方日報記者 何俊 攝南方日報訊(記者/何俊)「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未來五百年。」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藍海紅講授《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思路與規程》,並最後寄語,專家的系統教授讓培訓班學員有了深刻認識,學員們踴躍發言,提出自己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疑問與看法,並紛紛表示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件任重道遠、具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並將認真對待老祖宗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對待非遺保護工作。理論聯繫實際,才能更好的保護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市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2015—2016年市財政分別安排專項經費25萬元,市群眾藝術館兩年共發放非遺傳習補貼6萬元。2018年,市群眾藝術館為14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傳習補貼4.6萬元。2015年以來,我市還從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爭取到非遺方面的經費50萬元,用於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
  • 廣州將建非遺傳承人基地
    廣州將在海珠湖附近設立非遺傳承人基地。昨日,針對有全國人大代表到廣州調研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時提出,廣州的非遺傳承人工作條件不理想,市文廣新局說,廣州正在謀劃相關的保護措施。廣州的廣繡、玉雕、牙雕等工藝非常聞名,目前廣州也有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傳承非遺文化: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5-6期
    鄉音是那一首首田埂間吟唱的民歌那一道道鞋墊上穿梭的絲線那一張張窗戶上粘貼的剪紙那一縷縷煙囪上升起的炊煙是那黃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溝是遊子夢中的牽掛,亙古的記憶是先賢們對鄉土文化的敬畏和守護2020年6月6日剪紙——第五課 星期六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
  • 高境鎮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你布藝堆畫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高境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推出由高境布藝堆畫非遺傳承人周敏爾帶來的《韻之蘭》非遺教學視頻,讓我們「以布代色」一剪一裁一貼,構出「布」一樣的美麗。 高境布藝堆畫簡介 布藝堆畫是高境鎮的「一地一品」,是一門獨具特色的傳統藝術文化。
  • 要成「非遺」傳承人譜系不能少於三代!
    按照《辦法》,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應當「在本地傳承一百年以上」,市級、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譜系也「不得少於三代」。據介紹,《辦法》制定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從廣州的實際出發,解決非遺保護的難題,重點突出市、區級項目的歷史傳承、生命力和保護價值。
  • 津門網段超:景德鎮古窯非遺傳承人
    一杯一碗都是千度高溫中涅槃而生的新生命,一筆一畫是都是老藝人匠心別出,賦予了傳承景德鎮文化的生命體,令人嘆為觀止。正因為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體,景德鎮陶瓷才能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景德鎮傳統圓器拉坯,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將泥料放在輪車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坯體,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 吳川泥塑傳承人:講述了他的非遺情結和傳承...
    日前 廣東衛視新聞頻道 《飛越廣東·全面小康》欄目 播出專題片 《非遺傳承人簡向東:一份專注,一輩子堅守》 介紹了湛江籍藝術家——今年71歲的
  • 《夢幻西遊》電腦版與你一起守護非遺一一榮昌摺扇
    守護匠心之作,弘揚非遺文化!《夢幻西遊》電腦版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宣傳,不管是在遊戲內,還是在線下活動中,都將傳統文化與自身相結合,讓古老的非遺文化重新煥發生機。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夢幻西遊》開啟了「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
  •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
    【非遺之美】領略民俗之美 傳承文化之根——茶食製作技藝傳承人楊愛萍 2020-07-05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我市「我們的節日·活態非遺」系列活動...
    也正因如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幾千年,至今依舊代代守護、弘揚與傳承,比如蘭州鼓子、洮硯藝術、蘭州刻葫蘆、唐卡藝術等。在金城蘭州更是形成了以黃河文化、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為代表的蘭州非遺項目,它們承載著蘭州人民共同精神信仰和追求。 如何保護和弘揚好非遺文化?蘭州市不斷創新方式和載體,堅持活態傳承,讓「非遺」活力再現。
  • 「非遺」傳承,與致富「比翼飛」
    全村290多戶居民中,近一半人主要職業是製作樂器,其中還有多位樂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走進加依村,民房和院落經過統一裝修設計,顯得非常古樸,人們似乎看到了加依村百年前的樣子。(新華網)  傳承非遺文化,是我們的歷史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的時代責任。在非遺發展路上,傳承、致富比翼飛,抒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彩畫卷,很美!  傳播「非遺」,打造物質、精神雙豐收。
  •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鄉音傳承人剪紙培訓第2-4期
    鄉音是那一首首田埂間吟唱的民歌那一道道鞋墊上穿梭的絲線那一張張窗戶上粘貼的剪紙那一縷縷煙囪上升起的炊煙是那黃土地上的一座山,一道溝是遊子夢中的牽掛,亙古的記憶是先賢們對鄉土文化的敬畏和守護2020年5月24日剪紙——第二課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環縣鄉音計劃項目非遺傳承剪紙班正式開班培訓,賈生鑫老師給學生們細心講解普及了非遺知識,讓孩子們在了解非遺、感受非遺魅力的過程中不斷增強非遺保護意識。
  • 傳承振興「非遺」 弘揚創新「非遺」文化
    在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之後,楊明星也帶了些學生。「一首多聲部民歌要教一個多月,學生們唱得還不像。尤其是一些滑音、顫音的發聲技巧,他們很難唱出韻味。」「磽磧民歌文化紮根于田地間,保留、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楊明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