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超:「敦品勵學」傳家風

2020-12-20 網易財經
  吳超  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的曾孫,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副會長,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副館長,收藏有其曾祖父印章、書畫作品。
  蘭生空谷圖 吳昌碩
  雄甲辰印 吳昌碩自用印
  吳氏雍穆堂印篆而未刻
  明月前身印 吳昌碩夢見原配章夫人所做
  粗枝大葉圖 吳昌碩
  半日邨印 吳昌碩自用印

陳若茜

作為一代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的曾孫,吳超在14歲那年,整個家庭經歷了一次文化上的浩劫,幾代人積攢下來的藏品包括曾祖父吳昌碩創作的書畫作品瞬間毀於一旦。據吳超回憶,「文革」期間,他們一家和祖母住在上海市區南昌路一幢兩層的樓房內,臂戴紅袖章的紅衛兵衝入屋內,在他家裡查抄了整整兩天兩夜,把所有查到的字畫都給撕毀了。撕完之後原本還打算用火燒,因弄堂狹窄,遭到鄰居反對,撕毀的廢紙就被保留下來。

「當時吳越還小,我跟我妹妹就把廢紙一天拉過去幾包,賣了四五天。當時廢紙是一分錢一斤,算下來賣了大概六塊九毛錢,合計就是六百九十斤廢紙。」

幸運的是,有幾十件書畫作品和大部分吳昌碩的印章躲過一劫,保留下來。「造反派認為我們家有名氣,家中應該藏有金銀財寶,但是我們家不藏財寶,有錢都去買字畫了,造反派在另外一位老闆家裡查抄到金子,就轉移到那家去了,留下一批字畫讓我們自己處理掉。」

據吳超估計,留下部分可能連整批收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以至於現在家中還能見到一些書畫對聯殘件,有上聯沒下聯,或者有下聯沒上聯,另一聯在「文革」中被毀掉了。

吳昌碩是融詩、書、畫、印為一爐的晚清海派大家,亦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長,其治印藝術受人推崇,一生留下很多篆刻精品。其印文為「昌碩」、「聾缶」、「老缶」、「苦鐵歡喜」、「吳昌碩大聾」、「雄甲辰」的自用印也因其書畫盛名更顯得如雷貫耳,受歷代「吳粉」所珍視追捧。

吳超目前收藏有其曾祖父家傳印章三十餘方,年代跨度從吳昌碩三十多歲壯年期一直到暮年期作品,比如「雄甲辰」、「半日村」為其自用印;「明月前身」印則為吳昌碩懷念其原配亡妻所作。

據吳超介紹,吳昌碩是甲辰年生的,所以他稱呼自己為「雄甲辰」,氣勢中有一股雄氣。這是吳昌碩六十一歲那年所刻的一方印章(泥黃石,長三十毫米,寬三十一毫米,高六十七毫米),體量很大,亦為其生前最喜歡的自用印之一,在他創作的眾多書畫作品上都鈐有「雄甲辰」印。「當初父親認為子孫裡就我一人同曾祖父同屬龍,就把這方印留給我了。」吳超說。

「半日邨」印是一方頗富詩意的印章,為吳昌碩暮年印作。「昌碩先生鄉下的居所位於兩座山之間,看到的太陽只有一半,所以叫半日邨。」吳超說。

「明月前身」印則顯示了作為詩人吳昌碩的浪漫情懷。該印是吳昌碩六十六歲時夢見原配章夫人後所做。「明月前身」寓指章夫人是明月來投胎。印側為陽刻章氏夫人徐徐而行的側影,另一側邊款為楷體陽刻「元配章夫人夢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觀老缶記」,記述治印的來龍去脈。吳超解釋說,章氏為吳昌碩未過門妻,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遭難,雖然未曾圓房,但曾祖父對她感情很深,一直到六十多歲還做夢夢見她。

除了家中祖傳的印章、書畫作品,吳超亦藏有少量拓片、晉磚,吳昌碩銘的鼻煙碟、硯臺等。赴日留學期間,他自己亦購藏了不少與其曾祖父過從甚密的友人的畫作,比如楊峴、蒲華、李瑞清、倪墨耕、王一亭等。

吳昌碩畫過一張畫《粗枝大葉》,是畫中精品,吳超兄妹幾個分家時,父親亦把這張畫傳給了吳超,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昌碩先生把一個原是木本的芙蓉花畫成了藤本,以藤本的形式來體現木本芙蓉花,有一種肆意生長的氣勢。」

吳超說,收藏即是與古人對話,曾祖父身體力行一輩子踐行著「敦品勵學」之精神時時激勵著自己,吳氏家風代代相傳,吳家子孫三代均與人為善。「祖父自己生活簡樸,對家鄉的鄉鄰卻非常慷慨,遇到別人求畫,他都是自己出錢寄雙掛號信給人家,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將家藏的部分吳昌碩遺作捐獻給西泠印社和上海博物館。」因為祖父的善舉,捐獻給公家的這部分吳昌碩遺作得以在「文革」期間倖免於難。「父親始終認為吳昌碩的藝術不僅僅屬於吳家,應該屬於整個民族, 文革 後又向西泠印社、安吉吳昌碩紀念館等捐贈

的吳昌碩作品。」

沿襲祖上傳統,在西泠印社成立100周年之際,吳超亦向西泠印社捐獻過一方吳昌碩寫了之後沒有篆刻的半成品印《吳氏雍穆堂印》 。吳昌碩成品印很多,半成品印就只這麼一方。通過這方半成品印,可以知道吳昌碩治印的過程。「很多研究者說昌碩先生當時是把字寫在紙上再反轉過去,實際上他是直接在印上寫的反字,顯示了昌碩先生刻印的功底。」吳超擔心這方半成品印日後若是傳到子孫手中,子孫不懂印把印上字跡洗掉,這印就毀了,於是將其包裝妥帖,捐獻給西泠印社以示後人。

吳超所藏的寥寥三十餘方印章,可以勾勒出缶翁的治印人生,倘若六百九十斤廢紙不是廢紙,均是保存完好的書畫作品,這世上又該多了多少書畫珍品?

Q&A

收藏十問

Q:你怎麼走上收藏之路的?

A:受家庭藝術薰陶。

Q: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麼?

A:抄家時掉落在地上,被我撿到的一幅拓片。

Q: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麼?

A:我祖父的自用印,一枚田黃的「雄甲辰」印。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A:收藏之道我認為是傳承文化。

Q:藏品主要通過什麼渠道收藏?

A:祖上傳下來的,自己購買的。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我收藏有曾祖父印章約三十餘方,書畫少量以及曾祖父朋友的一些書畫作品。

Q: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我喜歡收藏,但絕不能稱之為家。

Q: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A:為了研究和傳承。

Q:收藏中遇到過贗品或挫折嗎?

A:有的,比如收到過別的藝術家的作品,後被他的後人證實是贗品。

Q:有一天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捐掉一部分,留一部分給後代。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躬耕俯首 敦品勵學——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
    躬耕俯首  敦品勵學   ——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 李潔冰 我的導師張同印先生是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科創建人之一,一九八五年協助歐陽中石先生創辦書法專業,直接參與了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科高等教育體系從專科、本科至碩士、博士研究生
  • 家風|傳德昂優秀文化 育文明家風(附視頻)
    家風|傳德昂優秀文化 育文明家風(附視頻) 2020-09-07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家庭小報傳家風
    □本報記者石可欣    「一個普通的家庭,能夠走進人民大會堂領獎,讓我更有動力將我們家的家風傳承下去,向社會弘揚好家風文化。」11月28日,在位於商丘市梁園區一幢普通居民樓裡的蔡紅傑家風傳承藝術館,蔡紅傑回憶起2017年去北京參加「全國最美家庭」評選獲獎時的情景,依然激動不已。    全家齊心辦小報家風傳承有載體    蔡紅傑的父親蔡中海是虞城縣商務局一位離休老幹部。老人一直有兩個愛好,一個是向報社投稿,一個是剪報。
  • 好家風傳美德——瞧這一家子
    6月—8月,市委文明辦、市婦聯在全市範圍開展「好家風傳美德——瞧這一家子」短視頻徵集活動,引導廣大家庭傳承好家訓、訂立好家規、培育好家風,積極參與家庭文明建設,釋放家風文化正能量。一起來看由我區桃花嶺幼兒園選送的《好樣子帶出好苗子》。
  • 揚州舉辦「傳家風促勤廉」展 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揚州舉辦「傳家風促勤廉」作品展,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2月22日電 (記者 崔佳明)22日,記者在揚州舉辦的「傳家風促勤廉」作品展上看到,書畫、攝影、手工等130餘件作品「演繹」家風家訓。
  •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黨風政風熱線》「崇廉尚德•好家風潤西安」:忠孝清廉傳家風 家訓鄉約啟後人 2020-06-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耕田不將書田誤 家風家訓傳千古
    該村在崇文重教中建立起狀元室、公德室、圖書室、關心下一代人文展覽教育館、關愛教育激勵基金聯合會、家長繼續教育學校……(7月28日《潁州晚報》)    繼承傳統文化,敦厚之「家風家訓」,是其中重要部分。而重知崇文,更是國人家風家訓中的深厚內容。在中國人的家庭與家族中,家風家訓,讓國人傳統美德得以上行下效,代代相傳,融入血脈中。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家人、族群共立於世的堅實根基。
  • 浦東新區舉辦「家風盈門」《浦東家傳》詩文誦讀會
    新民晚報訊(記者 宋寧華)一本《浦東家書》的歷史人文尋蹤,讓人們重溫好家風,也讓好家風亮出來、傳下去。今天,由浦東新區文明辦和書院鎮聯合舉辦的「家風盈門」·《浦東家傳》詩文誦讀會在書院人家舉行,來自浦東新區各街鎮、村民市民代表200餘人參加誦讀會。
  • 鄱陽:洪氏家規家訓家風天下傳
    今年鄱陽文理科狀元洪巖、洪睿及36名洪門學子參加學習家規家訓家風活動,來自縣內外洪氏家親二百餘人參加共襄盛世。學家規,傳祖訓四洪文化研究分會會長、企業家洪民權等洪氏四位企業家慷慨解囊,為36名莘莘學子發放助學金,表彰優秀、激勵後進,場面熱烈感人,特別是理科狀元洪巖母親致辭說:「衷心希望孩子們,不忘家鄉人民厚愛重託,牢記使命,刻苦學習,報效祖國,感恩時代,把洪氏寶貴的家規家訓家風精神資源化作前進的動力」。洪巖、洪睿文理科狀元分別交流了學習體驗以及洪氏文化給他們成長的激勵與滋養。
  • 「匠心」一家人 傳手藝更傳好家風
    憑著一雙巧手和一把剪刀, 寧城縣 38 歲的女教師倪淑麗, 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天地, 更剪出了一家幾代「自強不息」的好家風。 一家幾代熱愛剪紙
  • 西平縣第四幼兒園開展樹家風傳家訓主題活動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實習生 馮佔華 通訊員 周美娟)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它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
  • 濬縣法院舉辦 「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道德講堂活動
    濬縣法院舉辦 「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道德講堂活動 2020-12-04 19: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行動|廉風傳正氣 家風潤萬家
    為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以中華傳統美德為基礎的家風家訓建設。近期,重慶市渝北區龍山街道龍山路社區黨委、紀委、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僑胞之家聯合開展「廉風傳正氣 家風潤萬家」主題活動。
  • 故事傳家訓,多彩繪家風,念好「和諧清正」育兒經
    為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好家風家訓,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促進家庭和睦,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11月9日至13日,太原市迎澤區三晉幼兒園開展了「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
  • 「六一」活動邀您來 | 創意手工傳家訓 親子合作揚家風
    「六一」活動邀您來 | 創意手工傳家訓 親子合作揚家風 2020-05-29 03: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中故事 | 敦品為山,勵學為路
    更是為了勉勵新一代的一中人,敦品勵學,在激流中勇進,在大浪中前行,創造一個屬於一中的輝煌時代。一中百年歷史中所蘊涵的精神與文化將伴隨歷史的長河流淌,融入我們的血肉中延續。
  • 「家風家教主題宣傳」之最美家庭傳家風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家庭教育宣傳月期間,左權縣婦聯開展「小家傳大愛 共築家國夢」主題宣傳系列活動。01王曉宇家庭家風故事在左權縣遼陽鎮東溝村有這麼一戶家庭,妻子堅守後方,照顧一家老小,丈夫為國戍邊,守護一方平安。這就是東溝村的最美家庭,劉健和王曉宇的家庭。
  • 公益講堂|吳超:數字不經濟
    第三期講堂數字不經濟01 主講人介紹主講人:浙江大學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吳超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本期講堂,吳超博士將帶領大家入門數字經濟:什麼是數字經濟?它的核心技術是什麼?如何使數據創造出價值?如何將數據轉化為資產並投入商業目的生產?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下,技術上如何避免數據孤島,同時又兼顧對隱私的保護?
  • 重家教 樹家風 傳家訓 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組織各級婦聯主席帶頭誦讀經典家風家訓,邀請最美家庭代表參與,並錄製視頻,在西安發布、西安紀檢監察、西安女性等公眾號播出宣傳。✦徵集優秀家風故事、家風家訓500多個。發動機關、街道、社區的力量,開展面對面宣傳;採取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聯繫移動運營商向手機用戶隔日推送家風家教溫馨簡訊,利用計程車顯示屏滾動播放良好家風家教提示;組織拍攝好家風好家訓短視頻、錄製良好家風家教口播公益廣告等,在電臺等媒體播放宣傳。
  • 清明祭祖傳承家風 青島城陽區青峰社區用另一種方式傳家訓正家風
    家風家訓是每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所在,正值清明,離家遊子紛紛回鄉祭祖,家風家訓也在祭祖中代代傳承。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青峰社區,他們的家風家訓通過另一種形式得以傳承。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青峰社區成了倡導好家訓、實踐好家風的縮影。據了解,青峰社區共有71戶,266人,是惜福鎮街道的最小村莊。自2013年3月開始,青峰社區啟動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的戶型約220平米的「小洋樓」作為每戶村民的安置房,居民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