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聚焦·「斜槓青年」】  

    白天,西裝革履,言談儒雅;下班後,背心短褲,熱情奔放;閒暇時,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這是公司職員/健身教練/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

    「斜槓」(「/」),是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斜槓」概念進入中國便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風靡社交網絡。

    「斜槓青年」,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人身份的疊加,實則是經濟社會變革和個體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產生的化學作用。這是一道擺在當代青年人面前的不定項選擇題,大多數職場人都得填寫答案。

大環境賦予的多元選擇

    身兼數職,在十年前或許為鳳毛麟角的能者所專有,而現在的年輕人對此已司空見慣。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清研智庫等機構發布的《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中顯示,全國年輕群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這類「兩棲」「斜槓」青年已超8000萬人,以80後至95前人群為主,高學歷人群佔據「兩棲」青年的主流。

    「斜槓青年」怎麼一下子多了起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斜槓青年』是社會開放、進步、變革的必然產物。現在我們良好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青年人思想越來越開放,興趣越來越廣泛,選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一種說法是,「斜槓青年」是新興業態急速發展的產物。隨著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美妝達人、付費諮詢師、數位化管理師等新興職業強勢崛起,為多重職業者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大大改變了生產組織形態,也解放了對工作場景的束縛。當一個人就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時,「斜槓青年」便有了「生長的土壤」。

    西安小夥兒車虎是一名自由攝影師,他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拍攝,每個月平均下來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疫情期間,車虎的攝影訂單受到影響,他選擇加入斜槓一族,註冊成為外賣騎手增加自己的收入。

    《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騎手擁有「多重身份」:26%的騎手同時是小微創業者,4%為兼職自媒體博主,騎手們還有可能是司機、白領等。

    當前,移動網際網路平臺的高速發展顯著提高了臨時性工作的分配效率,擴大了「打零工」的受眾和規模,形成零工經濟。從兼職送餐送貨,到兼職做設計、寫作、翻譯、分享知識技能,眾多像車虎一樣的「斜槓青年」都在零工經濟湧現。

    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現在新業態蓬勃發展,大概有1億人就業。我們的零工經濟也有2億人就業。

    「斜槓青年」,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的多元選擇,同時反哺經濟社會發展,為大環境注入年輕人的活力與氣質。

年青一代的自我實現

    「斜槓」,是大環境的映射,也是個體的選擇。來自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還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年想成為「斜槓青年」,並認為這樣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可以說,「斜槓」是當代青年中的一種群體價值取向。

    小伍是一位具有十餘年工作經驗的地方電臺主播,收入穩定,但現實的工作狀況傳遞給他一個令自己很無奈的信息——自己上升空間有限。面對不明朗的職業前景,他不願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他整合電臺工作經驗,發展了播音主持藝考教師一職。他說:「在臺裡的工作難有突破,得給自己多找路子。藝考老師,是把專業和事業融合的最好應對方式,緩解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壓力。」

    常徠是湖南農業大學的一名青年輔導員,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他也是一名戲劇導演、編劇。他在湖南農業大學發起成立了虹劇社,2011年曾帶著學生參加在摩洛哥舉行的丹吉爾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斬獲三項大獎。常徠還自學了吉他,在音樂平臺註冊成為一名獨家籤約音樂人。

    「詩和遠方可以與眼前的生活並存。」常徠認為多重職業的生活不是出於對自己本職工作的逃避,而是做加法,甚至做乘法。

    「斜槓青年」中有很多人的態度與小伍和常徠一樣。來自「時代數據」的調查顯示,渴望成為「斜槓青年」的三大原因是尋求額外收入、出於興趣、自我投資與提升。可見,「斜槓」是年輕人關於自我發展的價值取向,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個性和潛能的探索,並鼓勵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更好地融合。

    《中國青年研究》雜誌發表的一篇關於「斜槓青年」的研究分析了這一價值取向產生的背景:隨著現代社會一部分結構化組織和穩定性規範被打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結構性失業出現,消解了青年就業人群的工作安全感。青年人也面臨自我實現的困境,包括職業中產生的無力感、迷失的價值感和缺失的自我認同,這迫使他們重新尋找工作的意義。

    「斜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人所追求的自我實現。研究指出,斜槓青年通過嵌入、表達、認同三種途徑完成了自我實現:嵌入新的工作情境,從而消解風險社會和主職帶來的無力感,獲取正向能量;將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相融合,從而獲得真實的自我價值表達;在斜槓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重新尋找到對自我和社會的意義,從而獲得自我認同。

「斜槓」是一種價值觀,而非成功的方法論

    「斜槓」人生,看起來是魚與熊掌可兼得,但不斷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給年輕人敲警鐘。「很多自稱為『斜槓青年』的人,這個學一下,那個看一下,表面上是在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其實是在盲目膚淺地通過急速變現獲得成功。」女性撰稿人龐金玲在知乎專欄中寫道。

    龐金玲認為,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斜槓青年」身上令人羨慕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卻忽視了他們背後在個人品牌和技能上的鑽研。有的人「斜槓」,是在了解自我之後,多維度精進成長的結果,而有的人的「斜槓」,是顧不好本職工作之外的身兼數職。

    不少人持相似的觀點,認為「斜槓青年」容易淪為「兼職接活兒」,分散本該專注精進本職的時間,在工作8小時外也忙得半死、卻事倍功半。

    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斜槓青年」和「兼職青年」的邊界問題。事實上,「斜槓」作為對多重身份和職業者的代稱,其本義是中性的。零工、兼職,都是「斜槓」的不同表現形式。「斜槓」與兼職無區別,而專注與兼顧有矛盾。

    社交媒體上的「斜槓」潮流,常常呈現為自由充實的多面手、追求理想的先行者,於是「斜槓青年」往往被賦予精英化、理想化的形象。但不該忽略的是,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選擇經營多元身份,註定承擔多種壓力,並伴隨「樣樣都會、樣樣不精」的風險。

    「斜槓」是一類青年的價值觀,但不是青年成功、成才的方法論。「『斜槓青年』的內核是積極探索多元的人生,讓人生有更多選擇。不論是不是『斜槓』,都要慎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居安思危,這是不衝突的。」成宇說。

    「事實上,不論你想成為一名『斜槓青年』,還是一名超級專業人士,你都應該首先成為一名『內核青年』——以內在驅動、自我比較以及內在評價為核心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忠於內心的抉擇,過上更加富足與幸福的人生。」媒體人艾菲這樣說。

    (本報記者 李丹陽)

相關焦點

  •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白天,西裝革履,言談儒雅;下班後,背心短褲,熱情奔放;閒暇時,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這是公司職員/健身教練/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四個「斜槓」青年的混搭人生
    「最讓我有獲得感的,是熟悉我的人不會再把我當花瓶看。」曾琪說,她認為的斜槓青年應該有真東西,有內涵,做好主業後再去延伸,「能夠幫助到別人,才能夠被別人認可」。3月27日上午,曾琪在學校圖書館中看書。為了從事喜歡的廣告工作,大學期間曾琪幾乎看完了圖書館裡所有廣告營銷類的書。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遵循內心的善意和良知,平淡生活和處事,在專業上能有所精進,也就可以了;至於外在的評價,我現在真的覺得並不重要了。 可是,最近有件小事打破了我這「靜若安瀾」的心境。起因是上個月16日,隸屬《光明日報》系列報系的《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先生通過微信發給我一張照片,並附言說:「光明日報有個內部的評獎,您19年賜我們這篇文章獲評『好文章』一等獎。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身體比較好,又是O型血。每次獻點血對我沒什麼影響,卻可以幫到很多人。」他告訴記者,4年間,他無償獻血十餘次。     2013年,李龍俊獻血時,主動向工作人員詢問加入中華骨髓庫的相關事宜。不久後,他正式成為中華骨髓庫的志願者。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康熙駐蹕,乾隆南巡,潤之七次登龍岡⒁……此不可解之秘也,亦無由道之緣矣。適彼樂土,遊彼樂鄉,鴻鵠一舉,排雲直上。        畏戰者恆曰:徐方乃四戰之地,故民無百年之安,城無越代之完。此論亦似是而非者焉。夫戰,非河山之誘也,非城郭之招也。無喋血之將,何以有屠城之悲?無好戰之徒,何以有頻戰之亂?故止戰,在理政而解紛,又控驕以任賢;此乃弭亂之大道、求治之重典。
  • 大學生的「斜槓」人生:不止文體兩開花
    她在這本書中提出了斜槓青年(Slasher)的概念,意為擁有多重身份,需要用斜槓將各種身份分開的人。當大學生的生活加上了「斜槓」,如何看待斜槓中不同內容的價值,如何平衡斜槓內容和自己的專業學習,如何在未來人生中取捨「斜槓」就成為他們的重大問題。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1-18 20:04   來源:網絡流行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斜杠人生,指的是一種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的生活方式。
  • 「996」的人生真的不配擁有斜槓嗎?
    今天,斜槓青年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當然也來到了中國。作為一名跨界者,我將在這本譯作中與大家更多地探討和分享這個身份的體驗。無疑,我們活在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中。尤其是今年,很多人都獲得了匪夷所思的人生經驗。很多聞所未聞的事情都陸續出現,有人開啟了直播賣貨,有人在閒魚賺得不亦樂乎。
  • 毛大慶:成就斜杠人生——未來全新的工作模式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越來越多的人會成為斜槓青年。本書的譯者毛大慶兄就是斜槓青年的代表,我本人也算一枚斜槓青年,感同身受。從斜槓青年到斜杠人生再到斜槓父母,你需要理念更新、興趣延展以及專業規劃,那麼好好看看這本書吧。
  • 如何開展自己的斜杠人生?關鍵是克服這3個障礙!
    當今這個社會,年輕人除了為低薪、低發展所困,也越來越不願意把自己的時間都奉獻給公司,他們更嚮往的是一種能夠自主控制時間,自己做決定,同時也能夠養活自己甚至帶來更高收入的斜杠人生。但問題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算知道了也會質疑自己的執行能力,擔心萬一產品賣不出去該怎麼辦,能不能養活自己,家人會不會缺乏安全感等等問題。
  • 浸潤-光明日報-光明網
    【人生三昧】    有位同道來談書法,對我說,你的字在布白上很像一個人了。他說了一個古人的名字。我笑笑。一幅字寫到留白很多又有一些清冷,已經不是少年心思了。有人說過幾年機器人會寫得比我更好,它有超過人生的無限次的訓練過程,機器人下棋勝於一流棋手的事實已是明證。我認同機器人寫字的必然,但它寫它的,關我何事,我還是每天都要寫,風雅自賞,即便我寫不過,也不會罷手。筆墨中的人氣,尤其是個人情懷中那些微妙處,我不相信機器人的筆下可以傳達,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個人的這些獨異,顯得特別珍貴了。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馮翠玲意識到,這是藥學院重要的發展契機,必須全力支持配合好院長的工作。她想方設法推動學院行政管理、教學科研水平的提升,用高效的執行力讓學院決策準確「落地」。2013年整個暑假,馮翠玲沒有休息一天,在學院實驗室改造的工地上與施工方協調方案、監督施工。當嶄新的國際一流的實驗室展現在眼前的時候,人們開心地笑了,她卻悄悄地哭了。
  • 斜槓青年
    很多人看到這一點就興奮起來,紛紛產生自己那點興趣愛好也可以換錢的錯覺,一時之間好像會烤個曲奇都能日進鬥金。但請容我潑一盆冷水:絕大部分人別說斜槓,就連本職專業或工作都很難說已經做好了,更別說好到極致了。而能夠把興趣特長發展成副業,也一定是這項技能出類拔萃,不亞於專業人士,並不是玩票或淺嘗輒止就能做到的。
  • 有人笑我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淨。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凡讀我詩者》,見史原鵬編著《寒山拾得詩賞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下同)寒山認為只有那些思想修為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有可能讀懂他的詩,受到感染而走向人生的正途,因為自己詩作表現的是真的佛性與世界的真理,擁有一種道德情感和光明氣度。
  • 斜杠人生?Nothing is impossible!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說一個詞,叫「斜槓能力」。作為一名職場白領,以前你的名片上可能寫的是某某律師、某某公司顧問這種單一的職位,而現在,可能是某某律師/作家,或者某某公司顧問/瑜伽教練……這個小小的斜槓,代表了一個人愛好、興趣的廣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渴望學習的熱情。學習一門樂器,就是你發展斜槓能力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