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關注
攝影 成陶秘書處/張競之
9月24日,由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與大英縣教育和體育局聯合主辦的第十二期「教育問題時習會」在大英縣蓬萊小學舉行。
成陶會長、成都師範學院教授、中國著名基礎教育專家姚文忠,大英縣教育黨工委書記、大英縣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謝彥,遂寧市安居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遂寧市安居區陶行知研究會會長馮登高,成陶副秘書長、大邑縣教育局中小學教研室副主任王瑩菊,大英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謝貴林,大英縣教科所所長遊仁林,成陶常務理事、新格林學校總校長張曉華,成陶常務理事,大英縣蓬萊小學校長任樂洲,大英中學校長李隆全,大英縣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總校長漆英,大英縣象山初級中學校校長唐曙光,大英縣實驗幼兒園園長魏紅桔等校(園)長、老師參加「時習會」。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副主編,「大成陶書」副總編輯邱滋培主持會議。
議題三:有效的德育評價評什麼?怎麼評?實錄如下。
錄音整理 邱滋培編輯、排版 張競之
有效的德育評價評什麼?怎麼評?
德育評價重智育輕德育現象普遍,說教與工作開展浮於表面皆是問題根源
任樂洲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
四川省大英縣蓬萊小學校長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個人
首屆全國中學優秀明星校長
遂寧市師德標兵、遂寧市教育先進個人
在開始話題之前我也先向大家闡釋該問題的來源與背景。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幾乎所有學校都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但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學生道德規範的缺失,固然也有社會道德失範、家庭教育失當的因素,當前學校教育的不足也還是存在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德育工作浮於表面,缺乏深入。《中小學德育綱要》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但我們往往不分年級高低,不管個性差異,脫離實際,教育形式單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德育教育大多以說教為主,重知識傳授和空洞說教。比如,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全由教師口中說出,實在很難以有溫度的事例深刻影響學生,自然學生很難內化為行為,加之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其二,德育評價重智育輕德育。社會評價學校,上級考核學校主要看教學成績,教育局和學校考核教師主要看學科成績。因此,德育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受到很大程度的擠壓,德育工作雷聲大雨點小,過多強調共性,忽略個體差異……這些都是學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
針對當前小學德育評價的開展現狀,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何如此不強?是德育教育評價的缺失或不當造成的。目前,德育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功能,忽視其德育評價中最重要的診斷、激勵與抑制功能。學生犯了錯,有老師會說「你怎麼又犯錯」「怎麼又是?」這樣不僅傷學生的自尊的話,教師是「教育」了,反而卻使得離德育評價的真正目的漸行漸遠。
顧明遠先生說:「德育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德育目標,運用可行的方法和技術,對德育的過程與效果作出價值上的考查、判斷。」它是學校教育評價的一項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環節。其目的在於探索德育工作的客觀規律;完善此項工作的控制系統;有效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質向預期目標發展。
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內容(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什麼方式評價更有效?如何運用評價結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如何導向?等等,都需探索和明晰。
當然,在發現這些問題以後,我們也實施了一些措施,比如,德育工作主題化、德育主題序列化、序列主題活動化、主題活動常態化。
找準德育評價評什麼,量化評價內容體現可操作性與客觀性
郭瑩
四川省大英中學副校長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大邑縣優秀教育管理者、大英縣語文學科優秀教師。
對於德育的有效評價,一定要明白德育評價的目的與內涵是什麼,明確了德育評價在目的和內涵,然後才會知道究竟該怎麼來開展。
德育評價的目的有三:是探索德育工作的一種客觀規律,來解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形成完善德育體系,來解決德育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讓施教者和受教者他們的「德」都能夠向著國家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好好的發展,來解決立德樹人的問題。
再說德育評價的內涵。就德育評價,我認為我們首先要解讀德、育、評、價各指什麼。「德」在新華字典裡面,它是指人的品行、信念、心意。那麼通過這一個解讀,它應該是我們整個德育評價當中的內容。「育」在新華字典裡面的解釋是灌輸、培養、訓練,它應該是整個德育的手段。「評」是指評估、評判,它應該是整個德育評價中的一種規則。而「價」是指價值,它是結果。所以針對4個字的解讀,那麼我再給它下定義。
德育評價用一定的規則去評估、評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灌輸、培養、訓練的手段是否合適?這個主要是針對於我們的施教者。此外,用這些手段又是否能夠對人的品行、信念、心意等實現自我升華的價值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價值?弄清楚了德育評價的目的以及德育評價的內涵,我們就能夠找準在德育評價的過程當中,我們究竟該怎麼做了。
最後,是德育評價的措施。首先,找準德育評價的對象。它包含兩個群體,一是對施教者的德育評價,二是對受教者的德育評價——學生。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只有師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夠育好人,所以對施教者的德育評價裡面,我們又分成了以下群體:行政領導;班主任團隊;所有教師團隊;家長團隊。
其次,構建適合各對象發展的評價體系。
領導德育評價。在評價中我們主要依據是學生行為及領導行為,教師行為及領導行為。所以學生犯錯或者分管老師犯錯,都將對我們的領導實行扣分處理。評價的主要方式是用星級年級(所有的領導都放到年級裡邊去,由星級年級的等級得分),加上個人管理50分,(這50分由校長從德、能、勤、績等方面來進行評判),兩項的得分相加即為領導得分,劃出相應等級,與領導的管理績效掛鈎。
班主任德育評價。主要是依據《中學生中小學生的守則》(2020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這是國家對於我們育人體系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導。如愛祖國,什麼行為叫做愛祖國,在這當中已經做了明確的闡釋。所以結合這個在我們學校裡由政教處再進一步的細化,哪些可以操作還可量化,然後來實行對學生的評價。然後評出五星、四星、三星等級班級。
評價結果運用在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以每周的評價結果來核定班主任的得分,合算成每一個月得分,然後劃出等級來確定這個月班主任的績效等級考核。第二步就是以每月的得分相加算出每一期的得分。同時,在對班主任評價中是我們還要強調團隊作用,因為一個老師好不能說是一個學校好,一個學校好必須是所有老師都好。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採用捆綁式評價,把教師個人考核與年紀考核結合,這就是班主任最後的績效考核得分。
評價結果運用在精神方面表現為:每周要張貼星級班牌,且三星班級的班主任他必須要在年級座談會上談整改的措施;大力開展「榜樣在身邊」這個活動;開展「桃李論壇」,達到共享智慧,同時也讓老師有成就感。
因為有規矩,故凡事皆方圓。學校在這種規範的管理下、評價下,實現了教師以在學校教書為榮,學生以在大英中學讀書為榮,大英的老百姓以大英中學教育為榮的目標。
我們要把德育工作放到全校的工作裡面去評,單評德育很難,還要「以評促建」
姚文忠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成都師範學院教授
全國著名基礎教育專家
原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
原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
針對今天的三個議題我有幾個觀點:
第一,一個集體,一個領導必須要權威,就組織而言需要令行禁止,就領導而言需要一呼百應,沒有權威就沒有令行禁止與一呼百應。
第二,權威怎麼來的?行政權威是委任的,自然權威是各人氣質與身份帶來的,學習權威是個人學習獲得而來的。將此三者組織綜合起來便會形成個人權威。權威與集體之間,集體要形成愛護權威、擁護權威的習慣與傾向。個人長不大,個人都是靠集體託出來的,當個人有了這三大權威後需要靠集體。
第三,在學校就對要杜絕不斷地重傷某個人、某領導的這一行為。有問題可以提出來,這叫民主集中;自由跟紀律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們要形成自由與紀律,民主與集中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人家都說最有權威的領導不聽小報告,領導靠小報告來辦事情就不要想當領導,這個習慣需要維繫,這是氣正清風。
實際上要解決教師的各種各樣的比較消極的感覺,倦怠也好,成就也好,消極也好,就教師來講條件很重要。按照所有教育家、所有教育行政有學識的行政領導來講,持久解決的職業倦怠是培養老師對教育教學的興趣。我的興趣怎麼來的?以前是有一波家長寫我的大字報,說以姚文忠這樣講,我們的孩子受不了,然後我就開了家長會,陳述緣由,家長明白了就很支持。
第二個問題,家校共育學校要擔責,學校是教育專業部門,是專業教育專家,是專門教育機構,你教育上有話語權,有發言權。所以我有個建議,校長講話不講則已,一講便要有撼動,又感召,有激勵家長與學生的作用。這個講話如何來?是學校整個班子為你講話出謀劃策寫稿子,勸你去講。絕不要認為自己有文化學識、有本事就自己講,這沒有道理,因為你不可能發現所有家長的希望與微妙的意圖。所以校長的重要講話要接納全校的智慧,把它變成一個精彩的講話。
現在的大學校長都有開學與畢業講話,很多都已上書。這精彩內容從哪兒來,是改了幾十遍的成效。我有一學生給我講,他的稿子改了71次,是全院的正教授、以及願意發言的副教授與講師的意見他都聽了。所以校長講話是代表全校教師對你的學生與老師講話,這是高度負責任的,只有這樣才能講到眾人的心坎裡。
之前,我們做「以評促建」,這在成都金牛區與大邑縣都開展的很好,我們要把德育工作放到全校的工作裡面去評,單評德育很難,評德育要知道評什麼?現在國內用「以評促建」的很多,通過評達到建的目的,學校工作千絲萬縷,條條都有粘連,所以德育評價是在全校全部工作上來摘除的某個方面來看。
做「最適宜」的評價,育「最完整」的人
徐紅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理事
成都高新區尚陽小學校長,四川省語文骨幹教師,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高新區學科帶頭人,全國賽課一等獎獲得者。
評價改革堪稱一切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稍有不慎,就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創傷甚至逆生長。教育評價要以「人」為出發點,現實是我們的眼裡卻常常缺少「完整的人」。幸而,當今中國教育已經開始反思「一考定終生的獨木橋似升學系統」給孩子成長帶來的桎梏。孩子的成長更需要的應是關注過程的「質性」評價,它是改進,是喚醒,是點燃,是影響,這才讓我們更加接近教育的真諦。
關鍵是,究竟怎麼評價才是最適宜的評價?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個樂觀、進取、勤奮、勇敢、豁達、善良的自我。當孩子毫無遮掩的把自己呈現給社會的時候,我們所能看到的「他(她)」,終是教育評價導向的結果。「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我們要讓教育為孩子的一生負責。
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評價方式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設計著千千萬萬孩子的未來。因此,學校需要設計更加符合未來人才需求的多元評價體系,推動讓絕大多數孩子終生受益的「最適宜的評價」。學校在建校初期就提出了「評在當下,價在未來」的教育評價理念,並把「尋找最適宜的評價」作為學校教育研究的首要課題。我們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最適成才區」和「最佳成長期」而選擇進行實時的、適用的、適合的評價:從學科素養評價到綜合素質評價,從年級整體評價到班級特色評價,從小組團隊評價到個體個性評價,從自我反思評價到他人促優評價。通過評價研究,促進教師、家庭、社會樹立科學的育人觀、質量觀、人才觀;通過評價研究,為學校每個孩子的多彩生長打好品格基礎、能力基礎和素養基礎,促進尚陽孩子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通過評價研究,讓校園呈現出「個體豐茂、群體璀璨」的生長樣態,以及「遵規律、致良知、可持續,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辦學樣態。
一切偉大的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製作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新媒體中心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編輯部
出品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