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中的捲簾人究竟是誰?

2021-01-07 中國網文化

傳統的解讀一般都認為,《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的都是李清照的少女情懷、珍惜青春年華的感慨與感悟。但這其實也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有情之作。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到「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幾句不經意之間就構築了一個多樣的時空場景。一句「昨夜雨疏風驟」,立刻展現了兩個時空坐標。第一個時空坐標是,昨天晚上的時間和簾外的空間。「昨夜雨疏風驟」,可知簾外夜色裡的風雨,簾內人不是看到的,而是聽到的。夜色裡的風和雨就像一首交響曲,簾內人用她敏感的內心、敏銳的聽覺去感受雨點的疏密和風聲的緩急。

第二個時空場景是什麼呢?接下來就到了睡醒試問的時候,也就是到了早晨的時間和簾內的空間。這時候,昨夜的風雨已成記憶。面對著清晨的寧靜,簾內人的耳畔卻似乎仍然喧響著昨夜的風雨聲。

你看這兩個時空的坐標裡,暗含著一動一靜的兩個場景。從昨夜的雨疏風驟到今晨的靜謐安寧,從昨夜風雨裡敏銳地聆聽,到今晨醒來回憶裡滿滿的不能釋懷。這樣兩個場景,既形成了兩個充滿張力的畫面,又在兩個時空之間形成一種心理的衝擊,讓人讀來可以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反覆玩味。

那麼,兩個場景之間,簾內人那種夢幻般的心理體驗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濃睡不消殘酒」。此前有人以事理邏輯來質疑說,既然「濃睡不消殘酒」了,又怎能知道「昨夜雨疏風驟」呢?又怎能聽得那麼清楚呢?

其實這恰恰是李清照運筆的妙處。為什麼聽得那麼清楚?是因為惜花之情啊!而為什麼「濃睡不消殘酒」啊?同樣,之所以在「雨疏風驟」的夜裡一個人獨飲悵懷,也還是因為惜花之情啊!

正是因為這種滿滿的惜花之情,在靜謐安詳的清晨醒來,簾內人第一件關心的事情,便是她夢魂裡縈繞不去的事情。於是脫口而出,「試問捲簾人」。問什麼不用說,只看捲簾人的回答便知——「卻道海棠依舊」。我們知道,簾內人要問的是什麼了:昨夜風雨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所以捲簾人才會以一句「海棠依舊」作答。捲簾人的作答越是顯得平常、不在意,就越是反襯了昨夜聽雨的那個簾內人,她的疑問,她的牽掛,愈發地在意,愈發地不能釋懷。

正是因為這種難以釋懷之情,李清照才或是反駁,或是自言自語,傾吐了她自己最重要的心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夜風雨摧折之後,那美麗的生命又如何能夠「海棠依舊」呢!「綠」代表葉,「紅」代表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是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瘦是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風吹而凋謝,而滿目狼藉。綠對應肥,紅對應瘦,一句話兩組對應的形象關係,一下子就讓我想起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那一句裡,簾與西風互卷,人與黃花比瘦,正是解答銷魂的關鍵。

古代就有詞評家,評李清照最善於用「瘦」字,用得最精彩的毫無疑問,一是「應是綠肥紅瘦」,一是「人比黃花瘦」。

細想想還有一種遞進關係呢,你看花比葉瘦,最後人又比花瘦,這種情緒、情懷在幾年之內的創作中連續出現,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從這最精妙的語詞的運用,我們也有理由去揣度,從《如夢令》的「昨夜雨疏風驟」的惜花之情,到《醉花陰》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其間是不是有著某種一脈相承的情感和情緒呢?

說到這首詞背後真正隱約的情緒,就要提到這首詞中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就是那個捲簾人。

一般解讀都認為,捲簾人就是李清照的侍女,是個小丫鬟,「知否,知否」,好像就是對這個小丫鬟的反問。好像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小姐的口吻:你知不知道,院中的海棠應該是紅花稀少,綠葉繁茂才對呀。這種情態生動俏皮,活潑自然,讓人看到一個惜花念春的少女如在目前。說實話,這樣的少女形象是我們潛意識裡受了那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的影響。

那首詞裡描繪的是一個無拘無束、活潑開朗、健康成長的少女形象。「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也是李清照啊,而且那也是喝了酒的李清照啊。

兩首《如夢令》裡一首有「沉醉不知歸路」,一首是「濃睡不消殘酒」,何其相似的李清照啊。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李清照,到靜聽了一夜的「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到反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李清照,難道不應該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差別嗎?

有。差別其實還挺大。

因為《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寫的是十四五歲時的李清照,而這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則是十八歲時的李清照。十八歲與十四五歲的李清照最關鍵的區別就在於,十八歲的李清照是有了愛人、有了趙明誠的李清照。

吳小如先生在《詩詞札叢》裡論及這首《如夢令》時說:此詞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筆寫穠麗豔冶之情,詞中所寫悉為閨房暱語,所謂有甚於畫眉者是也,所以絕對不許第三人介入。頭兩句固是寫實,卻隱兼比興。及至第二天清晨,這位少婦還倦臥未起,便開口問正在捲簾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麼樣了?答語是海棠依舊盛開,並未被風雨摧損。這裡表面上是在用韓偓《懶起》詩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的語意,實則惜花之意正是戀人之心。丈夫對妻子說「海棠依舊」者,正隱喻妻子容顏依然姣好,是溫存體貼之辭。但妻子卻說,不見得吧,那花該是「綠肥紅瘦」,葉茂花殘,只怕青春即將消逝了。這比起杜牧的「綠葉成陰子滿枝」來,雅俗之間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為不可及也。「知否」疊句,正寫少婦自家心事不為丈夫所知。可見後半雖亦寫實,仍舊隱兼比興。如果是一位闊小姐或少奶奶同丫鬟對話,那真未免大煞風景,索然無味了。

這段評論果然有獨到的眼光。吳小如先生認為,捲簾人根本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丫鬟,而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根據李清照的作品年表,這首《如夢令》一般被認定為寫於1101 年,也就是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正是在這一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二十一歲的趙明誠。所以吳先生有理由相信,這個捲簾人未必是丫鬟,而應該是她心愛的趙明誠。

但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首《如夢令》應該作於前一年,也就是李清照嫁給趙明誠之前。那樣的話,這個捲簾人就肯定是丫鬟了。

其實我覺得,這個捲簾人到底是趙明誠還是丫鬟都無所謂,關鍵是,即使是十七歲的李清照,這時候也已經與十四五歲的李清照不同,因為她已經有了愛人。即使還沒有嫁給他,也有了心上人。十四五歲時的李清照,仍隨母親和弟弟生活在明水老家,所以會和女伴們在溪亭日暮時分,在溪水中划船遊春飲酒,甚至沉醉不知歸路,以至「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那是多麼健康爽朗的少女時光啊!

十六歲的時候,李清照跟隨母親和弟弟來到了汴京,她的父親李格非這時候正任太學正。而李清照呢,至少有堂兄也應該在太學裡就讀,這樣當時同在太學就讀的趙明誠能夠知道、了解並追求李清照,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況且李清照一到京城,她的才情就驚豔四方,像她的前一首《如夢令》就被蘇門四學士中的晁補之、張耒所欣賞,甚至晁補之還和年輕的李清照結為忘年之交。對於李格非這位太學正的才華橫溢的女兒,趙明誠愛上李清照完全是水到渠成。

像《琅嬛記》裡引《外傳》記載,趙明誠為了能徵得父親同意,向李家提親,還編了一個夢。趙明誠對父親趙挺之說:我午睡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裡誦讀了一卷書,醒來的時候書裡寫的什麼都忘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我實在不明白這三句話是什麼意思,不知道父親大人有何高見?

趙挺之一聽,這還不簡單!言字旁加一個司合在一起就是詞,宋詞的詞;安上已脫,安這個字把寶蓋頭去掉,就是個女字;芝芙草拔,就把靈芝的芝、芙蓉的芙的那個草字頭拔去,不就是之夫二字麼?合在一起就是「詞女之夫」嘛,看來你要娶一個女詞人啊!

趙明誠趕緊說,還是父親大人有智慧、有見解啊,既然是命裡註定,京城裡最有才名的女詞人,非李清照莫屬吧。當時李格非已升任吏部員外郎,而趙挺之已經是吏部侍郎,兩家門當戶對,天作之合,於是一切水到渠成,便有此美好姻緣。

想來在趙家提親之前,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雖無史料記載,但也應該有過情投意合的接觸。李清照的《點絳唇》便說:「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尤其是最後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多麼天真自然的小兒女情態啊。要走卻不走,倚門回首卻含羞把青梅嗅。來人如果是父親李格非的客人,李清照會這樣嗎?若是哥哥那位帥氣的同學趙明誠,大概就能說得通了吧!

有人可能會問,既是天作之合,如此美好的姻緣,那為什麼在新婚燕爾、兩情繾綣之際,不是幸福而開心的生活描寫,卻是雨疏風驟中綠肥紅瘦的感慨呢?事實上新婚燕爾,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李清照當然有開心幸福的描寫,比如說她著名的《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是要在心愛的丈夫面前與一枝花爭春爭美爭豔,這和那個曾經爭渡的少女一脈相承。不過即使新婚,趙明誠身在太學,學業繁重,宋代的太學又是中國古代太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管理十分嚴格,趙明誠每月只能回家幾次。所以寫作這首《如夢令》的李清照,她身邊的捲簾人也可能只是丫鬟。當然這個捲簾人,不論是丫鬟還是趙明誠,李清照在清晨醒來的那一刻,喃喃自語地說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時候,她那顆清澈通透敏感、對愛情充滿希望但又不自覺之中因為幸福的愛情反生惆悵、反生憂思的少女心便如在目前了。

越是在幸福裡,越是在愛情裡,越容易擔心光陰的易逝。而且心愛的人難得一見,美麗的她獨守空房,不知什麼時候,美麗的生命就會像那「昨夜雨疏風驟」下的海棠花,在春意闌珊的時光下,忽然迎來綠肥紅瘦的傷感與惆悵,這不就是聽了一夜風雨,飲了一夜孤酒,即便濃睡醒來,還依然念念不忘,兀自縈懷的那個簾內人的滿滿心事嗎?

所以從十八歲所作《如夢令》,到二十一歲所作《醉花陰》,從「應是綠肥紅瘦」,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雖然從花比葉瘦,到人比花瘦,程度越來越深,其中的感懷與銷魂卻是一以貫之的。

只是,這樣的情詩同樣需要美麗的心靈和自身的感悟方能讀出。正如吳小如先生所說,不知李清照深愛趙明誠之心,便難做解人啊。(摘自《宋詞簡史》,學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
    最近各位小夥伴們都被趙麗穎和馮紹峰小兩口飾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給刷了屏了,本身知否這部劇就很好看還有和趙麗穎剛剛完婚有一定的關係吧,小編這幾天也在天天追劇,說真話這是近期看過的製做較為精良的電視連續劇了。
  • 知否知否,劇名翻譯難倒了一票人……
    去年年底,「趙小刀」和馮紹峰的「官宣體」刷屏,引起了一大波人效仿。如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又掀起了一股「知否體」的熱潮……
  • 《知否知否》皇帝的兒子是怎麼死的?皇位後來傳給了誰?
    《知否知否》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講述的是一個五品官員家女盛明蘭成長故事,從一個小小的家族裡的人生百態,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與變遷。劇中老皇帝因為幼子早逝而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大臣們當朝逼迫老皇帝今早冊立新皇人選,那劇中皇帝的原型是誰?
  • 捲簾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我沒有名字,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侍女,主人叫我阿二,我就叫阿二吧,其實,我恐怕連主人自己都不知道,阿大是誰,不過,這根本就無所謂,名字嘛,只是一個代號而已。無聊,每天都很無聊,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站在門帘後面,當主人想要進出的時候,從下往上,將門帘捲起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都做著這麼一件重複的事情,很無聊。
  • 試問捲簾人,海棠依舊?--《知否》
    --《知否》他也有像我這樣徹夜未眠的想你嗎?你也有這麼想他嗎?你有一想到就痛哭流涕的想過他嗎?此時的他,再經過垂花枝下,怕是連連一步都不會停吧;把少不更事的、猶豫的、彷徨的那部分,生生切除;斷然拂去飄落肩頭的花瓣,堅定的往前走。千萬別在人前喊累,不然,受累也不討好。可人這一輩子,不能只看眼下。我該對她說清楚的時候,我沒有說清楚。
  • 【詩詞賞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李清照《如夢令》李清照的作品前後期風格差別較大,像《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像《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倒敘,昨天晚上「雨疏風驟」,「疏」不是雨很稀疏,而是疏狂,稀疏的話反而海棠花就不會受損了。「濃睡不消殘酒」睡得很實,因為喝酒喝多了,一直到早晨起來酒勁還沒有全消。「試問捲簾人」,問的話省掉了,「捲簾人」是指一個丫鬟,把帘子捲起來的。
  • 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這首作品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詞人喚來侍女「試問捲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捲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
  • 最美宋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李清照(八十一)
    易安居士是善飲的,《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大部分詞中充滿著濃鬱的酒香,有的淡飲,有的濃醉,她用詩情伴著酒香,讓宋詞也醉了!此時,清照詞中的酒,是清純,是浪漫,也是瀟灑與活潑,如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詞賞
    電視劇非常精彩,主題曲《知否知否》也十分好聽,推薦給大家,看一看,聽一聽。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嘗試著問,捲簾的人,(外面景況如何?),她/他卻說海棠依然如故(沒有被風吹雨打下去),(不過)知道嗎?(你)知道嗎? (現在)應該是很多花朵都漸漸消瘦了,而綠葉正長得肥碩呢。
  • 名師解讀 |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句注釋】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後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說李清照《如夢令》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近來一部小說及其電視劇刷屏了,名字叫做《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句便是出自李清照的這篇小令。短短六句,好似一幅圖畫,一段有聲有色的影像。《蓼園詞選》曾對李易安此詞評道:「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實在恰如其是,透過一首短短小令,仿佛看到了千般景象,萬種心緒,一句一折,一筆一景,更與何人說?詞的開篇交待了背景,「昨夜雨疏風驟」,雨聲風聲如狂飆亂卷,自是心緒如潮,難以入睡。
  • 知否,知否?切絲納特秋海棠「應是綠肥紅瘦」的那種感覺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如此描述海棠的。大意是,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你可知這劇名到底是什麼意思?
    近日,由趙麗穎和馮紹峰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正在熱播中,該劇改編自關心則亂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隨著元旦當天馮紹峰用知否體宣布趙麗穎懷孕,知否體也迅速走紅。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 李清照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捲簾人」 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 「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 「卻」字道出了「捲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
  • [成誦]《如夢令》· 李清照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疏,稀疏;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對話精練又十分有畫面,殘酒未銷斜倚的詞人掛念亭中海棠,翹首相問,門口侍奉的人匆匆一瞥,回話道依舊。兩人心中惦念不同,因此所見者未悟,惦念者心中瞭然卻又忍不住開口問,此中曲折婉轉,極有意趣。
  • 推薦一本很好看的古言穿越小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今天推薦的小說是晉江作者關心則亂的小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小說題目來自宋朝詞人李清照的一闕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詞裡描寫的是一位生活安逸閒適的女子宿醉醒來,知道昨夜颳風下雨以後,問房間裡為她捲簾的侍女窗外海棠可還安好。侍女自然沒有女主人的雅興,每日關心海棠開得如何,所以她回答這海棠瞧上去和平時一樣。女主人也許是隔窗又或者起身時看到了,告訴侍女院中的海棠已經是綠葉多紅花少了。
  • 除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最有名的五首詞哪個是你最愛?
    近日最受歡迎的大劇應該就是趙麗穎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的名字實際上出自於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更有「千古第一才女」「詞國皇后」的美稱。她曾被贊「詞壓江南,文蓋塞北」。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病句連篇遭批
    近日,「知否病句賞析」的標籤一度被網友送上微博熱搜臺詞重複、表意不準、亂用成語該劇仿佛帶大家回到了語文考試現場這些語病百出的低級錯誤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劇中盛老爺稱女兒是「手上的掌上明珠」「獨個兒」不就是「一個人」嗎?孔嬤嬤的一句「聽過一些耳聞」也是無比尷尬.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火,你會翻譯《如夢令》嗎?
    作者:東方君文章轉自:新東方英語圖片轉自:網絡,如侵立刪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該劇改編自網絡小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講述了盛明蘭在古代的一生,包括幼年時期與姐姐對抗、成年後的婚姻故事。在保護家人和朋友的過程中,她逐漸變得勇敢果決。Minglan is the sixth child of the Sheng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