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經成為了人們最主要的溝通方式之一,通過語音、視頻或圖文,有什麼事,或是有什麼工作上的溝通,隨便建立一個群組,很快就能得到響應,有人還嘲笑說,這比開會效率高多了。可細心的人都會發現,用微信發送的語音,再次播放重聽時,聽到的卻是不一樣的聲音,感覺不像是自己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都是聲音傳導惹的禍。
聲音包含三個特性,即音調、響度和音色。其中,音色決定了我們對聲音的辨識。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音色應該是穩定的。那麼,為何錄音聽起來變樣了?這還得從人的耳部聽覺結構和我們是如何聽到聲音的開始說起。
人的聽覺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的耳蝸組成。聲源振動引起空氣產生的疏密波,通過外耳和中耳組成的傳音系統傳遞到內耳,經內耳的換能作用將聲波的機械能轉變為聽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後者傳送到大腦皮質的聽覺中樞,就產生了聽覺。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組成。外耳道是聲波傳導的通路,耳郭的形狀有利於收集聲波,起採音作用,還可幫助判斷聲源的方向。中耳由鼓膜、聽骨鏈、鼓室和咽鼓管等結構組成。主要功能是將空氣中的聲波振動能量高效地傳遞到內耳淋巴,鼓膜和聽骨鏈在聲音傳遞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情況下,聲音通過空氣傳導與骨傳導這兩種途徑傳入內耳。
1.氣傳導
聲波經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骨鏈和卵圓窗膜進入耳蝸,這一條聲音傳導的途徑稱為氣傳導(air conduction),是聲波傳導的主要途徑。此外,鼓膜的振動也可引起鼓室內空氣的振動,再經圓窗傳入耳蝸。但這一氣傳導在正常情況下並不重要,只是當聽骨鏈運動障礙時方可發揮一定的傳音作用,但這時的聽力較正常時大為降低。
2.骨傳導
聲波直接引起顱骨的振動,再引起位於顳骨骨質中的耳蝸內淋巴的振動,這個傳導途徑稱為骨傳導(bone conduction)。骨傳導的敏感性比氣傳導低得多,因此在引起正常聽覺中的作用甚微。但當鼓膜或中耳病變引起傳音性耳聾時,氣傳導明顯受損,而骨傳導卻不受影響,甚至相對增強。當耳蝸病變引起感音性耳聾時,氣傳導和骨傳導將同樣受損。因此,臨床上可通過檢查患者氣傳導和骨傳導受損的情況來判斷聽覺異常的產生部位和原因。
人們平時說話,對於自己,聲音主要經由骨傳導進入內耳;對於別人,則主要依靠氣傳導。二者的傳輸路線不同,聲色自然也略有差異,因此自己聽自己說話的聲音跟別人聽到你說話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而當你發送語音的時候,聲音經由空氣,被麥克風記錄,其音色和後者差不多,和前者的區別卻較大。因此,這段語音聽起來好像變得不是自己的一樣。
原理點評:
說話的聲音與錄音會不一樣,最主要是因為聲波的傳輸通道不同所導致的,你說話的時候聲音會通過空氣和頭部進行傳播,空氣傳播會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從而大量地衰減,音色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到達別人耳朵裡的時候又會經過別人的外耳、耳廓、中耳最後才會進入內耳,形成別人聽到的聲音。
但是你聽到的聲音卻是通過骨頭傳遞到你耳朵內的聲音,這個過程對於聲音能量的衰減和變遷較小,所以你聽到的聲音才是你真正原汁原味的聲音,這也是為什麼你在微信和錄音機上面聽到的聲音,跟你自己以為你自己的聲音不一樣的重要原因。
錄音會變聲其實並不神奇,你也不用懷疑,這其實就是你真正原本的聲音。每個人聽自己說話的聲音都認為是天籟,其實不然。少年,多聽聽自己的錄音,好好練習發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