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交了好幾年保費,才發現自己的保險買貴了,同樣的保額,比其它保險公司貴了一半。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心態: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及時止損,重新規劃更合理的方案;少部分人則堅持「貴有貴的道理」,心甘情願地交著高額的品牌溢價。
那麼,究竟哪一種觀點才是正確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同樣的保障內容和保額,為什麼不同公司的產品價格相差那麼大?看完以後,你就會知道答案了。
說得通俗易懂一點,保險產品的保費,大體上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的:保費=保障成本+運營成本+利潤。這個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就好比工廠生產了一樣商品,在成本的基礎之上,再加價賣出去,確保自己能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在搶佔市場時,也能接受一定的虧損。
了解了這個定價方式以後,我們再來具體地看一下,大公司的產品究竟貴在哪裡?是不是真的像某些小白說的那樣「貴有貴的道理」呢?
一、保障成本:各家公司相差不大
第一個部分是保障成本,你也可以理解為,用來理賠的錢,它是根據中國保監會(2018年後跟銀監會合併為銀保監會)組織修訂的生命表、重疾發生率表計算出來的。至於計算的公式,保監會也是給了參考的: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重疾險的保障成本,都是參考這個公式來計算的。可見,在保費的構成中,保障成本這個部分,各家公司相差不大。
二、運營成本:天價廣告費是大頭
既然保障成本相差不斷,那大公司的產品貴在哪裡呢?那就要說到保費構成中的第二個部分——運營成本了。
如果一家保險公司在全國各個省市都開設了分支機構,就要負擔起高昂的運營成本,場地租金、人員工資等,到處都要花錢。
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險公司也不能做虧本的買賣,所以,這部分成本自然也要附加在保費中,自然就貴了。
除了開設分支機構的運營成本以外,有的公司還要支付巨額的廣告費用:
保險小白們看到這麼多的廣告費,恐怕已經驚呆了吧?所以你知道你買的保險為什麼比別人貴那麼多了嗎,還會說「貴有貴的道理」嗎?
三、預留利潤:為品牌溢價買單
就好比工廠生產了一樣商品,在成本的基礎之上,再加價賣出去,給自己預留出一部分利潤。至於加價多少,各憑本事,有的公司加個30%也有人願意買,有的加5%都被嫌貴,這就是品牌溢價。
企業要盈利,可以理解,只有客戶和企業互利共贏,這個行業才能健康發展。
可是,今年年初,X安董事長竟然在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承認,「過去產品是從公司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
也難怪它能賺那麼多了......
所以,差不多的保障,有的保險公司就比別人高出幾千塊,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優秀的保險公司,不做大規模的廣告投放,不搞代理人的人海戰術,節約了大量的運營成本,真正出客戶的角度出發,降低產品費率,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來吸引客戶。
艾保小結:
其實,買保險,核心就是看保障責任和保額,交同樣的保費,如何將保障的價值最大化,畢竟出險的時候都是按合同條款來賠的,跟你在哪個公司買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如果你是土豪,就是樂意買大公司的產品,那沒啥好說的。問題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預算並不多,想要在不超過家庭收入10%的預算範圍內,把全家的保障配置齊全,且保額充足,就要精挑細選,選擇高性價比的產品了。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艾保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