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個朋友,花了1.5萬在3年前找線下代理人買的某某安產品,50萬的保額,但最近體檢,被檢查出甲狀腺鈣化結節,表面不均勻,有血流經過,建議具體檢查,嚇的立馬找到我,看看可不可以通過線上加些保障,我只能很委婉的告訴他,如果早些找到我,那以他剛到30歲的年齡,只需要5000塊左右就可以得到80萬的賠付。如果最後確診的話,但是現在就做不了了!
我相信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保費差距這麼多?為什麼保障差距如此之大?
可能最開始想到的是,「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個保險不一定好,可能都是坑
但真的是這樣嗎?
還真不一定,因為,保險真不懂,但是又要買,只好找了個熟人買了,總要靠譜些,就像上面桃爸說的那個人。
這是很大一部分人買保險的習慣,因此,保險公司真搞懂了這點,產品創新不多,代理人招聘不少,這麼大的群體總會有靠譜的人,靠譜的人總會有親戚朋友,保單就這樣靠譜的買出去了。
這麼一說大家就明白保險公司為啥365天在招人,反正不用發底薪,打一桿,總要掉幾顆棗。至於是否專業,太不重要。
真正了解過保險的朋友發現,保險這東西,沒有一定專業知識,不花點時間,真搞不明白,貴的真不一定好,找靠譜人也不一定買對保險。
下面就來具體講講原因。
一、為什麼保費差距大
1、保險公司
同樣產品,同樣保障,部分公司保費只有別家60%多點,為啥差距這麼大?
品牌影響力、廣告宣傳、運營成本決定的!
2、保險期限
保障1年、保障幾十年、保障終身,保險期限越來越長,保費也應當越來越貴。
3、交費期限
躉交、5年交、10年交、20年交、30年交等,交費期越短,總保費越少,交費期越長,年交保費越少,總保費越多
4、產品類型
消費型、儲蓄型、返還型,這三類產品,一個比一個貴!
同樣,重疾賠1次,重疾分組賠多次,重疾不分組賠多次,重疾保障越來越優,保費理應越來越貴。
5、平臺因素
線下:要養活幾百萬的代理人產品自然會貴些,線上做,個人化的私人訂製,所產生的是諮詢費,自然沒有線下的產品所產生的的費用多!
6、捆綁制購買
線下:產品常常需要買一個重疾險附帶很多又貴又不是很全面的保障責任,這就導致總體價位偏高,但是拆開來看,產品又不夠好,性價比低,但是價位高!
線上:可以選擇不同家公司高性價比的產品,進行優中選優組合購買,當然,一般這種時候,網絡產品還是比較多的,大家可以找靠譜的平臺,進行具體了解後選購,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成本,這就導致了我上面說的為什麼同樣50萬保額,同樣的年齡,但是保費差距如此之大!
7、附帶壽險責任
壽險責任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身故給一筆錢,一般線下的重疾險是帶身故責任的,就是生死兩全,出現重疾給一筆錢,如果未出現重疾,沒有進行賠付,那就是身故時會給一筆錢,讓你的錢不至於損失掉!但是我們交的是兩筆錢,最後只能得到一次的賠付,還是比較建議大家不管在什麼時候,還是需要讓保險回歸保障的功能的!
花一筆保障的費用,可以導致保費便宜60%左右,前期買足保障,才不至於,後期導致理賠額不足!
二、具體舉兩個例子
①第一個是:百年康惠保2020和平安福2019兩款產品對比,都是儲蓄型重疾,平安福保費是百年保費1.59倍。
百年康惠保2020採用重疾賠1次(有贈送)+中症賠2次+輕症賠3次+被保人保費豁免+身故賠保額的結構,平安福採用重疾賠1次(有贈送)+輕症賠3次+被保人保費豁免+身故賠保額(有贈送)的結構。仔細對比會發現,兩者保障上互有優勢,總體上百年康惠保2020稍稍佔優。
②保至70歲VS保至終身
是以百年康惠保2020為例,其他不變,一個選擇保至70周歲,一個保至終身,終身的保費是70周歲保費的1.91倍。
從保障看,兩者70歲之前的保障是一模一樣的。不同的是,買消費型,如果70周歲前沒有發生理賠,保費貢獻給保險公司,買儲蓄型,總能至少得到50萬的賠款,只是時間不同而已。
三、最後聊一聊
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產品豐富多樣,常常會導致我們選擇困難,但千萬不要因為麻煩,就隨便找熟人買個保障,還是需要看具體條款,了解清楚的,否則交了一大筆錢,但後期能得到的理賠款卻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