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明年升初中,大哥大嫂在糾結要不要送她寄宿接受全封閉式管理,這樣不僅能省去來迴路程的時間,還能讓孩子更加獨立。而且全封閉式管理,能讓孩子把心思都花在學習上。
我作為過來人,第一個投出了反對票。
我初中三年都是寄宿,雖然家在本地,但爹媽忙於工作,沒法好好照顧自己,於是就把我「承包」給了學校,由學校管我吃、住、行,他們只管付錢就行。
他們覺得,學校裡有老師管著,平常也出不了學校,不會有什麼危險,在學校裡還能促進和同學們的關係,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玩,很好!
但實際上,學校生活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我舉了個最簡單的例子:
周日下午背了一堆吃的、用的到宿舍,周一上午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也許是被老師批評、也許是和同學發生非常小的口角,當然也有可能遇到開心的事,比如成績考好了,聽到一個笑話,但我怎麼和父母分享?
要麼利用中午打電話溝通,要麼周六周日回家輕描淡寫地說出這件事,而更多時候是,周一的情緒,到了周六周日早已煙消雲散,沒有任何情緒波動可言,甚至忘了還有這件事的發生。
但如果孩子每天都回家,哪怕父母很晚下班回家,和孩子說十分鐘,都能了解孩子當天的喜怒哀樂。孩子的情緒能夠及時消化,而不是積壓在心中讓它慢慢自我腐蝕。
很多父母很傷心: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送孩子到私立全封閉學校讀書,怎麼讀回來反而更叛逆了?
那不是叛逆,而是父母太久沒有參與孩子的活動,沒有及時適應孩子成長的變化。
當父母太久沒帶孩子,還以為哄孩子睡覺還得抱在手上時,孩子早已可以獨立睡覺,而父母還在感慨:哎呀,孩子一下子就長大了。
明星鄭爽因為過早離開家人,逐漸形成敏感的性格。她曾在節目中表示,當自己在學校受到委屈時,家人都不在身邊,她也不知道找誰,如何傾訴。
一朋友看中一所質量很好的高中,但離家遠,如果讓孩子走讀,恐怕孩子來回耽誤,決定到附近租一間房子過度三年。
他的理由很簡單:
因為他高中時沒考好,回到家不想吃飯,就在房間裡哭,他爸爸敲門說:你要哭也行,飯吃完了再哭,這樣才有力氣。
他說,如果當時自己寄宿,中午連讓自己好好發洩情緒的地方都沒有,更沒有人及時開導自己,紓解情緒。
過去有不少家長因為管不了孩子,送孩子去當兵,磨練孩子,也的確有很多孩子通過寄宿生活鍛鍊了自己。
但家長們請想想:當孩子高中畢業去讀大學後,基本就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了,又何必急於初中高中三年把孩子推出去呢?
教育孩子本就是父母的義務和責任,怎能推給旁人呢?自己做不好的事,難道還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