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一校長多學校」學區制改革,推動實現教育共享共治

2020-12-25 瀟湘晨報

為深入推進教育改革攻堅,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充分用好改革這一「關鍵一招」,濰坊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評選活動。為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帶動作用,現將十大案例分期發布,供學習參考。

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濰城區教體局

推進「一校長多學校」學區制改革

推動實現教育共享共治

一、項目開展情況

(一)項目實施背景

1.現實需要

伴隨全域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二孩政策帶來的入學高峰,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成為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成為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的民生實事。然而,擇校熱、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成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亟待以改革為突破口,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優質均衡發展。

2.發展需要

濰城區將教育重點項目全部納入民生實事,科學規劃、高點定位,以建設百年工程為目標,聚焦學校建設項目攻堅戰,與中建投開展戰略合作,累計融資28億元,新建、改擴建22處學校項目,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讓更多群眾享受到優質教育。新建成:濰州麓臺學校、湖景小學、濰城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西關中心小學、利昌學校、智群學校、南三裡小學。計劃建:望留中心學校、濰陽學校、德文學校、東夏莊小學、浮煙山小學、於河中心小學、濰城經濟開發區豪德小學、三中分校、彩虹小學、玉清學校、玄武學校、臥龍小學。堅持名校引領,把新建學校快速打造成品牌學校,需要持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3.實踐基礎2002年:探索城鄉教育共同體,2012年:實施教育集團化發展,2020年:推進「一校長多學校」管理體制改革。

(二)項目實施路徑

1.強化頂層設計

(1)制定實施意見落實《關於積極推進「一校長多校區」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濰教字〔2018〕13 號)等文件要求,2020年3月,制定《推進「一校長多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2)成立八大學區

堅持「穩步推進、協同發展、靈活多元」原則,創新辦學體制改革、探索管理運行機制、健全內部治理結構,統籌黨建引領、教育資源、課程建設、教學研究、文化建設、教師資源、招生培養七大要素,劃分八大學區。

(3)制定發展規劃各學區統籌考慮教育資源、課程建設、教學研究、文化建設、教師資源、招生培養,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強化頂層設計,確保改革行穩致遠。

2.強化項目引領

八大學區牽頭開展新為教育、新樣態學校、未來教育、創新教育、教學評一體、優質高效個性化教學法、深度學習「八大類」實驗項目,以項目推動教學科研、師資培訓、雙改行動、品牌打造等,全面提升學區內各成員校的辦學水平。

3.強化黨建引領設置學區黨委或黨總支,建立健全學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工作運行機制,學區內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幹部任免、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大額資金使用等,黨組織必須全程參與,切實發揮好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

(1)深化「三紅工程」

濰坊外國語學校學區「先導先行,共建共融,爭先爭優,聯督聯評」十六字黨建工作法、《五個100紅色校本課程》被新華網、半月談報導。

(2)打造黨建宣傳陣地

實驗小學學區:紅色長廊,永安路小學學區:學習新思想主題活動,濰坊三中學區:革命故事專欄,濰州麓臺學區:紅色教育陣地。

累計搭建紅色教育基地、紅色長廊、革命故事專欄系列陣地36處,全力打造中小學鑄魂育人示範校,打造「一學區一品牌」黨建亮點。

(3)組織系列黨建比賽

學區內結合實際,組織形式多樣的黨建比賽,展示新時代黨員幹部的靚麗風採。

利昌學區開展「樹師德、鑄師魂、做先鋒」人人演講。

麓臺學區開展「守初心、擔使命」主題演講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4)黨建工作碩果纍纍

先後被評為:濰坊市政治關愛之家、濰坊市思想政治工作示範點、濰坊市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示範點、濰坊市理論大眾化示範點。

4.強化資源共享(1)建立學區內校長交流培養機制

2020年,學區內校長、校級班子、中層任職交流70餘人,極大調動工作積極性。

(2)深化校長職級制改革

下發《關於深化和完善學區內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實現學區內校長隊伍抱團發展,蓄勢賦能學校自主管理、創新發展。

(3)建立學區內新教師補充機制

採用事業單位招考、聘任制管理、名優教師引進等方式,招考新教師331人,其中雙一流和碩士及以上高層次人才69人,秋季開學已經全部安排到教學一線。

(4)建立學區內教師「區管校聘」機制按需設崗、分層聘任、合同管理、績效激勵,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盤活了人力資源。

(5)學區內文化資源共享

麓臺學區楹聯文化學區內共建共享、濰坊三中學區延時服務、永安路小學學區延時服務。

(6)學區內課程資源共享

濰坊外國語學區根基課程資源共享、麓臺學區新六藝課程資源共享。

(7)學區內聯合舉辦「四大節」活動

濰坊五中學區「科技創新節」、利昌學區「體育節」、實驗小學學區「藝術節」、外國語學校學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

二、取得成效

(一)創新辦學體制改革

通過名校帶分校、強校帶弱校、大校帶小校「1+N」模式,由總校長管理多個學校,讓先進學校文化、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得以有效擴展,實現教育家辦學,提高區域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二)探索管理運行機制

深化「管辦評」分離改革,堅持總校長負責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整合人、財、物資源,推動學區內學校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共同提升,改革成果作為校長職級晉升、業績考核的主要內容。

(三)創新內部治理機制

學區內製定統一章程、發展規劃,探索多學校理事會、家委會運行機制,制定配套管理、獎勵考核制度,推動實現學區一體化辦學的政策框架、制度體系、運行機制,確保各項工作實現:步調一致、共同推進,決策統一,制度共享;觀念統一,文化共享,管理統一,師資共享;科研統一,智力共享,考核統一,激勵共享。

(四)創新評價機制改革

制定《星級學校管理辦法》,實行「星級評價,構建「學區自主、捆綁評價、共建共融、創新發展」新樣態。在2019年度全省滿意度電話訪問中,濰城區義務教育群眾滿意度位列全省137個縣市區第三名,全市第二名,城區第一名。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問題

1.經費投入方面

加大改革支持力度,在經費投入、學校建設、教學設施配備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投入不及時、不充足問題。

2.績效激勵方面

以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改革為抓手力度不足,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優績優酬,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競爭性用人機制仍需加強。

(二)下步打算

1.加大經費支持。

切實加大對「一校長多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支持力度,充分尊重學區建設需要,實現學區內、學區間教學資源的均衡配置。

2.擴大對外宣傳。

對管理體制改革建設中的典型做法、先進經驗,進行廣泛推介宣傳,在全區內營造了解、支持學區制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

【來源:海報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十大案例 | ④ 推進「一校長多學校」學區制改革,推動實現教育共享...
    濰城區教體局推進「一校長多學校」學區制改革推動實現教育共享共治一、項目開展情況(一)項目實施背景1.現實需要伴隨全域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二孩政策帶來的入學高峰,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成為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 集團化學區制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無論是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教育創新服務中、在推進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服務中,還是在推進教師人事制度「區管校聘」的改革中,以及在推進「校長職級制」的評審認定中,集團化學區制都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機制優勢,實現了教育資源供給和分配的高效、優質、均衡,成為推進北京基礎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創新機制,彰顯了北京基礎教育治理的新發展和新成效。
  • 江岸區中小學全面施行學區制,三大學區內部資源共享
    楚天都市報12月13日訊 (記者郭會橋 通訊員鄒復新)初中老師到小學任教,讓學生提前適應初中教學,利於6年級學生「小升初」銜接;小學生可鄰近的優質學校蹭課,享受優質教育活動。今日,武漢市江岸區7所公辦初中、11所公辦小學和江岸區輔讀學校組成的C學區管委會成立。
  • 濰坊市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公布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8日訊 (記者 韓蓓蓓) 12月17日,濰坊市教育局印發《關於公布2020年度教育改革創新十大案例的通知
  • 嶗山市南探索學區制 嘗試自主選課+興趣走班
    去年,市教育局在探索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等辦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學區制、優質中小學跨區域合作辦學,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拓展。昨日,我市召開推進全市辦學模式暨中小學現代化學校建設現場會。據悉,目前我市跨區域合作辦學的優質學校已經達35所,嶗山區和市南區同時邁入「學區制」時代。
  • 共建共治共享,「美美與共」的東湖實踐
    這一窘況在東湖街道大刀闊斧推進社會治理中實現逆轉。 「省農科院與東湖街道以及社區結成黨建聯盟,日常通過黨建聯席會議架起單位與社區、街道聯繫的橋梁,豐裕小區和豐潤小區的改造就是議事之一。我現在還擔任龍馬社區的兼職委員。」
  • 共沐教育「陽光」——衡陽縣西渡鎮學區推進均衡教育發展紀實
    而今,走進西渡鎮各校,只見全鎮中小學校舊貌換新顏,鄉村中學配備了標準化實驗室、多媒體室等,教育質量普遍提升,中考錄取率逐年提高;教學改革有聲有色,校園藝體活動豐富多彩……這一系列變化便是西渡鎮學區推進教育均衡、促進教育公平的生動例證。
  • 改革創新譜寫優質教育新篇章——安慶市「十三五」教育事業綜述
    「十三五」期間,我市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大經費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教育事業公平、均衡、高質量發展。  教育改革惠及更多人群  教育事業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何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三五期間,我市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 關於浮山後65中學區「劃片」 「猜想」之一~
    >,即統籌招生培養、統籌教師資源、統籌課程建設、統籌教學研究、統籌教育資源、統籌家長資源的學區制建設框架,各學區學校積極參與、合力探索學區制工作機制。2018年,市南區立足實際,聚焦內涵,深入推進學區制改革,規範學區依章管理機制,深化幼小、初小銜接和隨班就讀三項教育實踐,實施「學區資源共享」管理,找準學區整體育人定位,發揮學區聯動育人優勢,打造學區聯合育人團隊,構建學區一體化育人體系。
  • 教育部等八部門:合理劃分學區,促進學區內學校均衡發展
    意見要求,強化優質學校帶動作用,完善學區治理體系,合理劃分學區範圍,促進學區內學校多樣特色、優質均衡發展。如何強化優質學校帶動作用?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學校辦學機制改革,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統籌學校間幹部配備,推動優秀教師交流,完善聯合教研製度,帶動薄弱學校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內生動力,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整體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完善集團化辦學機制,加大場地設施資源和優質課程教學資源的統籌力度,幫扶薄弱學校和農村學校提高辦學水平。
  • 名校長「下鄉」辦學 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共享
    該校校長湯立國表示,希望通過「集團化」辦學,實現集團成員學校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利用華中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理念去影響、引導一批學校,從而推進城鄉教育高位均衡、多元優質發展。城鄉學校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日前,清新區第五小學(華中師範大學附屬清新保利小學)和三坑鎮中心小學30多名教師,通過華中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平臺,全程參加了一場小學數學「線上研課」活動。
  • 福建三明推進總校制改革快速擴充優質學位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通訊員 黃星)今年秋季學期,作為福建三明市教育補短板的「一號項目」,三明市實驗小學分校滬明小學,因生源回流,由原計劃6個年段招收6個班擴招為14個班。這所高起點、高定位的新辦校,有效緩解了三明市區的「擇校熱」,以實際行動回應了人民群眾對「辦家門口的好學校」的熱切期盼。
  • 學區制下村「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
    ,開創了以村教學點為基本單位實行的「幼兒園大、中、小班3年」加「小學一至二年級2年」的村「3+2」幼小一體新五年制辦學模式,形成了統分結合、互補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管理格局,推動了學區內小學、幼兒園規範化、特色化發展,實現了學區內中心拉動、以強帶弱、整體推進、均衡發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小規模學校抱團合作發展的新路子。
  • 共享 共進 共贏 共榮 ——記「共享共進」高中聯盟成立大會
    2019年3月1日上午,「共享共進」高中聯盟成立大會在桂洲中學舉行。來自高明紀念中學、桂洲中學、勒流中學、倫教中學、青雲中學、杏壇中學六所學校的校長、教學副校長、教學主任匯聚一堂,齊謀學校之發展,共商聯盟之大計。
  • 坐擁上海三分之一國際學校和400多所基礎教育學校,閔行將如何提升...
    8月25日,上海市府舉行新聞發布會,閔行區委書記倪耀明介紹,近年來,閔行區立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不斷加快優質教育資源集聚,「十三五」期間,區鎮兩級教育總投入達287.2億元,年均增長約5%,擁有上海近三分之一的國際學校、400多所基礎教育學校,學生近23.7萬,教育總量佔到了全市第二
  • 匯聚區域資源,實現共享共進 智學網推動青島教育信息化交流
    9月18日,孫睿名校長工作室啟動儀式在青島實驗高中成功舉行,青島實驗高中、即墨區第一中學、青島第十七中學、城陽區第三高級中學、膠州市第二中學、膠州市第三中學、平度第一中學、平度經濟開發區高中等各校校長,共同參觀了智學網和青島實驗高中聯合建立的「大數據個性化學習服務中心」,直觀感受了人工智慧技術與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
  • 【總校制辦學改革專題】聚焦融合 校務聯席 共進共贏
    為紮實推進總校制辦學改革的深入探索,4月11日下午,三明學院附屬小學總校制辦學校務聯席會議在附小總校會議室召開。
  • 善治共治法治精治,激發教育治理活力
    後疫情時代,教育治理如何進行改革?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勞凱聲從公民受教育權的視角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生態平衡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受教育權利和教育選擇權的關係,引發公權力和私權力的博弈,如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市場出現的無序現象。教育治理必須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統籌社會各種資源支持,推動形成矛盾自我化解機制,激發教育治理活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 廳長說|楊勇:破解改革難點,構建教育治理新格局
    四個「自主」彰顯了中小學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主體地位,為廣大教師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圍繞擴大人事工作自主權,強調「一參與三自主」。要求「進一步擴大學校在副校長聘任中的參與權和選擇權」。
  • 莘縣教育大動作:事關學校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待遇
    《意見》聚焦「實施四大工程」即實施基礎設施改善工程、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教師隊伍培育工程、實施教育改革創新工程共19項舉措,為莘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繪」好了「路線圖」。被廣泛關注的莘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19條」亮點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