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教育局在探索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等辦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學區制、優質中小學跨區域合作辦學,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拓展。昨日,我市召開推進全市辦學模式暨中小學現代化學校建設現場會。據悉,目前我市跨區域合作辦學的優質學校已經達35所,嶗山區和市南區同時邁入「學區制」時代。
合作辦學由城區擴大到鎮村
去年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和城陽區的24所優質中小學,與平度市和萊西市的24所發展中學校籤訂跨區域合作辦學協議,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改革,加上第一批、第二批合作辦學學校,全市參與跨區域合作辦學的優質學校擴大到30所,扶持的新建和發展中學校擴大到35所,扶持範圍由城區擴大到平度市和萊西市農村的鎮村。優質中小學先進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學方法等,向更多的新建或發展中學校輸送。
據悉,即墨市也在積極規劃與市區的部分優質中小學進行跨區域合作辦學,使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到農村中小學。會上,青島廣雅中學、嶗山五中等學校還分享了跨區域辦學的經驗。「去年兩校籤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從此兩所學校成了一家人。」嶗山五中校長陸典民說,學校去年作為第三批優質學校跨區域辦學的學校,與平度的長樂中學「結對」,在合作中,兩校互派具有教學經驗的骨幹教師,到對方學校堅持聽課、評課,並定期舉辦示範課,半年後,無論是學校管理、課堂模式,還是德育活動、信息化建設,兩所學校都有了很明顯的提升。此外,嶗山五中作為南京師範大學的第一所附屬學校,還將南師大的專家團隊請到長樂中學為教師們做培訓,共享優質資源。「今年兩所學校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嘗試網絡專遞課堂。」
嶗山市南開啟「學區制」時代
「嶗山區採取以街道、優質資源學校和招生區片為單位的學區組建模式,分階段推行,有效地促進學區制改革。」據嶗山七中校長範延松介紹,去年嶗山區已經開始探索學區制辦學模式,嶗山七中聯合對口直升的中韓小學、東韓小學和西韓小學組建成嶗山七中學區。範延松說,除了橫向的協作辦學及建立連貫的課程體系外,初中學校還要實現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跟蹤評價,比如一個學生在小學加入了橄欖球社團,到了初中不需要再重新去挖掘他的潛質,而是和小學階段形成銜接繼續培養他的特長,實現素質教育的延伸,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使學區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共同提高。
此外,今年市南區也實現了重構六大學區,以「學片」初中為引領,統籌構建「學區片」管理共同體,嘗試構建起「自主選課+興趣走班+彈性課時」的小班化教育課程體系。據悉,東三學區由青島第五十七中學、青島南京路小學、青島福林小學、青島新世紀學校四所學校組成,積極探索小學、初中縱向銜接、橫向協作的辦學模式。東三學區理事會為學區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學區內小學、初中學校校長、教師代表、家長委員會代表、專家顧問及駐區辦事處領導組成,2016年上半年,市南區計劃共成立6個學區理事會。(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