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一項「你有沒有被父母打過」的調查裡,有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被打過」。在我國,父母打小孩可以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為。
前些天去高鐵站,排隊等列車來的時候,有一位媽媽帶著他的孩子走過來,孩子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媽媽邊看手機邊拖著行李走在後面。
可能是因為好奇,孩子逐漸靠近鐵軌,探頭往下看。乘務人員見此很擔心,在遠處一邊吹哨,一邊跑過來。
媽媽抬頭看到後,嚇得丟下行李不管,上前拉回來孩子:「你幹什麼,說了不要亂跑!車過來了怎麼辦!」她急得吼了孩子一聲,還狠狠地打了孩子屁股一下,孩子哇地一聲就哭了。
「哭什麼哭,不教訓你一下,你不知道有多危險。」媽媽又急又氣,語氣卻滿是擔心,路人見此也不好上前勸說。
因為大家都能體諒這位母親的心情,她打孩子其實也是因為擔心孩子做出危險的事情,讓孩子記住這一次被打得疼痛,他才會懂得什麼事情不能去做。
而且這麼小的孩子,父母跟他講再多的道理,他也很難明白到底有多危險。所以打孩子一頓不能說是最好的辦法,但確實是個很有效的辦法。
一位爸爸在群裡告知各位鄰居:「我待會要打孩子了,哭聲有點大,可能會影響大家休息,請見諒。」
這位爸爸的語氣看起來很和善、冷靜,打孩子之前還考慮到會不會影響鄰居休息,可謂是難得。想必真的是孩子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情,家長非打不可。
於是,鄰居們也表示理解,還紛紛附和道:
「幾點打,我也打我兒子。」
「加我一個,雖然我女兒今天還行,但也得打一頓。」
「反正睡不著,能不能開直播給我們看看?」
後面畫風越來越走偏,家長們似乎根本不是被孩子氣到了 ,而只是調侃罷了。
每當孩子惹事、犯錯,很多父母都有忍不住打孩子一頓的念頭,但父母要分清什麼時候可以打,什麼時候不要打。
採取恰當的方式,才能讓「棍棒教育」變成一種真正的「教育」,而只不是對孩子的「傷害」。
李玫瑾也曾在節目上談到「打孩子」的問題,她認為要讓孩子對父母有敬有畏。
「父母懲罰孩子有時候也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真的後悔了,他以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真正的保護他,避免孩子將來做出違法的事情。」
有一句話叫做「你現在不教育好孩子,將來會有人替你教育他。」記得有一件事,是在一輛公交車上,有一個熊孩子不停地挑釁一個年輕男子,後來年輕男子忍無可忍,把孩子摔到地上暴揍一頓。
網友對這件事的看法兩極分化,一方覺得孩子雖然皮,但作為一個成年人,何必跟孩子計較,不至於打那麼狠;
另一方卻認為「打得對」,這個孩子肯定從小都沒被打過,不知道社會險惡,這個年輕男子看起來也是忍了很久了。
3~6歲是兒童性格培養期,父母要對孩子做好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出一個性格良好、品行端正、三觀正確的孩子,否則6歲之後就很難改掉不良行為。
01頂撞長輩
有一些孩子從小被爺爺奶奶帶大,嬌生慣養之下變得極度自我,偶有不順心就頂撞長輩、亂發脾氣甚至對長輩動手。
對於這種被寵壞的孩子,父母就一定要樹立起自己的權威,越縱容孩子他越無法無天。
所以當孩子頂撞長輩,亂發脾氣,父母可以打一頓,但打完之後還要讓孩子明白,如何尊敬和孝順長輩。
02愛偷東西
孩子小時候有拿走別人玩具的行為,是因為「物權意識」不強,如果不及時制止可能會發展成不良習慣。
偷東西是原則性問題,為避免孩子產生錯誤的價值觀、違法或者不道德行為,父母要給予一定的懲罰。
正如「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如果父母小時候沒有教育和引導孩子,將來他可能會做出更嚴重的行為。
03無視規矩
小孩子如果喜歡觸摸危險的東西,或者去到不安全的場所,比如過馬路時打鬧、觸摸電源開關等,是因為他意識不到危險性。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往往都會打孩子一頓,利用疼痛的感覺,讓孩子長長記性。
否則就算你跟孩子說一百遍「不能這樣做,很危險」,因為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他反而更好奇到底有多危險。
04屢教不改
當父母已經提醒孩子規則的存在,但孩子仍然故意犯規,比如父母提醒孩子公共場合不能吵鬧,孩子卻故意跟你作對似大聲嚷嚷。
若孩子屢教不改,說明溫和的教育方式沒有用,打孩子一頓才會更奏效。
孩子明知道規則還去犯規,是因為這個規則對他沒有約束力,只有規則加上懲罰,才能有效約束孩子的行為。
打孩子會給孩子身體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父母要明確的是,不能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說下手不要太狠。當孩子犯錯誤,父母首先要了解事情的經過,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打孩子。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父母不要把打孩子變成一種慣用的手段,很多時候打孩子都是最糟糕的方式。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打過孩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