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跟我吐槽他家孩子的語文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背作文「範文」。
在朋友看來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對的,老師應該給孩子們講如何寫、怎麼寫才對,可以去分析範文,但是不能夠讓孩子們去背誦範文,這樣的學習是沒意義的……
對此小編認為無論是朋友的說法還是朋友家孩子老師的做法我都是能夠理解的。
我這不是「和稀泥」,這是因為他們的做法其實都是正確的,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站在了不同的「視角」去看的時候容易忽視其他的一些「可能性」。
比如我朋友的觀點,猛地一看都是正確的!
其實老師也都教了,因為教這些東西的本身並不難,按照不同的「體裁」,幾節課就可以把各種要求、方法都給學生們講解清楚,而且我保證,如果老師要求的嚴格一些,例如:讓學生把筆記整理出來,並且必須都背過,然後老師去檢查。我們假設一下這個班的同學都能夠一次不差地背過了這些寫作文的方法,那麼這個班的同學寫出來的作文就會都很好嗎?
根本不可能的。
你會發現那些寫得好的還是寫得好,只不過可能會「寫得更好」,而那些不會寫、不愛寫、寫不好的同學他們還是寫不好……
這是因為在寫作文上,僅僅只是知道「方法」用處是不大的,最關鍵的地方其實是學生如何才能夠熟練的運用這些方法、注意這些要求等。
「模仿」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再說得直白點其實就是「抄襲」!
千萬不要小看了「抄」這重要的學習方法——因為在抄的過程中,只要是用心的去抄,那麼其收穫是很多人所意識不到的。當然,「背」也差不多,某種程度上來說背的效率可能會比抄更快些,但是抄畢竟印象會更深一些。
「背」的背後還有什麼
說「作文」可能會有一些家長覺得有點「難」了,那麼我從相對大家更熟悉的「閱讀」說起吧。
很多人即便是不懂教育的人也都知道一個道理——「多讀書有助於提高寫作水平。」
的確是這樣的,多讀對提高一個人的文學欣賞水平,多讀會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積累,多讀會把一些結構、修辭、立意等等潛移默化的吸收為自己的東西。所以很多時候一個多讀書的人他們會不自覺地在日常表達尤其是書面表達的時候就會流露出其「文學」積累後的能力——例如最常見的是他們會在修辭、用詞上不自覺地就會想到某種方式更好之類的。
但是很多人也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孩子讀了那麼多書,作文還是寫不好?」
很簡單,因為「沒記住」……
尤其是一些故事性很強的書,通常人們更關注的或者說是記憶最深的是圍繞角色發生的故事情節,反而對於一些描寫的內容比較少。
舉個簡單例子: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紅樓夢》這種普及率極高的著作,很多人能夠講出裡面的很多故事情節,甚至可以講得繪聲繪色,但是絕大多數人是複述不出來諸如某些角色的描寫的——比如劉備的描寫,多數人除了能說出來「兩耳垂肩,雙手過膝」之外怕是說不出太多了吧在?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再比如林黛玉進賈府的那段,可能更多的人只是記住了一個大概的故事情節,卻記不住那些環境描寫、人物描寫的。
既然記住不,那麼自然也就寫不出,不是嗎?
那麼反過來了呢?
即我們假設一個理想情況:學生背過了這些文章段落。
那麼他們去寫作文的時候,以描寫人物為例,是不是就有了「如何描寫」的參考思路了呢?
如果再「理想」一些,即學生這類內容儲備的足夠多,那麼他們還可以進行「再加工」,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描寫出來。
背誦這個事情不光是從「語感」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高其賞析水平,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再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結構」以及「修辭」等等支持。
那麼回到「背作文」上,其實是一個道理的。
優質的範文讀得多、背得多了,那是一定會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
但是!
如果僅僅只是「死記硬背」即不去分析範文的本身道理哪裡值得學習,那麼這種收穫會大打折扣的,即同樣的付出去很難獲得更多的回報。(註:收穫還是有,只是少點而已。)
「抄」的背後有什麼?
其實如果諸位理解了「背」,那麼「抄」就更加容易了。
有人反對「好詞好句積累」這種「抄」的方式嗎?
相信絕大多數人是不會反對的,反而會支持。
當然,反對的人大都也不是反對這個行為,而是重點會強調:只抄不記、不用、不理解等等也沒用之類的。
「抄」是一種非常有助於記憶的行為(拋去那些不走心的抄),而且在抄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不斷的品味、思考,那麼其收穫還會更大!
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動筆墨不讀書」。
但是這事兒要注意個「度」的問題,過猶不及嘛。
就好比我們說老師「罰抄」這事兒,適當的罰一下是有助於學生記憶的,但是如果過量呢?儘管記憶上沒啥影響,但是興趣上、時間上等等還是會收到一些負面影響的。
所以無論是「背作文」還是「抄作文」好處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要注意質量,要注意數量,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希望學生們能夠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再去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換一個角度去看的話,這些「範文」何嘗不是課內教學的「課外延伸」呢?
所有從鞏固學習這個角度去看,這些事情也是有積極的。
因此我最後還是勸朋友相通此種關鍵,有利於孩子的事情,我們儘量讓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穫,這才是咱們更應該去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