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寫作,很多學生就會眉頭緊鎖,感覺無處下筆。
從小學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到高考寫八百字的議論文,再到上大學上萬字的畢業論文,不論是哪個階段的學生都有一段「寫作血淚史」。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本精選的《日記周記》,沒想到這本書成為了我寫作之路的啟蒙書籍。
爸爸給我買那本書時我才二年級,有些字還不能認全,那本書恰巧又沒有注音,但是爸爸還是讓我時不時翻開看一看。
結果一看就收不住了,書中每一篇日記都是精選出來的,甚是有趣。而且書中的內容按照不同的類型分成了幾大板塊。
雖然當時我還不懂書中這樣編排的用意,但是從三年級開始練習寫日記時,我的作品卻經常被老師誇讚。
因為我的日記中總會出現令她意想不到的好詞好句,而且內容也非常豐富。這是因為我之前把爸爸買的那精選《日記周記》當成故事書,反覆看了一遍又一遍。
其中有很多的情節,遣詞造句的方法都被我深深記在了腦海中。後來寫作文或者寫日記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就想起書中的好詞好句,然後把它們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又有一次老師當著全班的面表揚了我寫的作文,還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作文寫得好的心得。
其實當時我很心虛,因為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寫得好,只不過寫作文的時候,腦子裡會浮現出很多我看過的片段,然後不自覺地就寫出來了。
本以為我說出原因後會被老師批評,沒想到老師跟全班同學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她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相信上學時有不少同學都有過「抄作文」的經歷,當老師布置下去一篇作文時,回家後隨便從一本作文書上找一篇意思相近的作文,原封不動的抄上去。
即使有改動,也不過是把一些關鍵信息稍作修改。這樣的行為無異於考試抄別人的試卷,結果連同姓名一起抄去。像這樣不過腦子,單純為了完成任務的「抄」,就是典型「不會抄」的表現。
那怎樣才是「會抄」呢?如今當了語文老師,我才更加理解了「會抄」的含義。
小學低年級時抄的是作文中的「好詞好句」。
每個階段對於寫作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能把句子寫完整,不出錯就是最低要求了。
如果在保證句意完整通順,沒有錯誤的同時還能運用合適的好詞好句,那麼就是錦上添花。
但是光靠老師在課堂上滲透的詞語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就能體現出多閱讀的好處了,不管看的是作文書還是其他的課外書,只要能把其中的好詞好句記到腦子裡,並適時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久而久之,孩子的寫作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小學中高學段時抄的是別人的「寫作方法」。
等到了小學中高段時,文章中光有好詞好句已經遠遠不夠了,這時候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種各樣的寫作方法。
比如怎樣寫人、怎樣寫景,怎樣寫物,所以我們再看作文書的時候就不能簡單地去積累好詞好句,而是要去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
很多小學生都曾經寫過關於人物的作文,有的寫得是媽媽,有的寫得是老師,但不管寫的是誰,我們總能發現一些熟悉的遣詞造句。
像什麼白皙的皮膚啦,明亮的眼睛啦,烏黑的頭髮啦都是同學們經常用到的形容女性的短語。
這就說明同學們只是簡單地把看過的一些詞語搬運到作文當中,並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這就是「不會抄」。
聰明的同學會從每一篇優秀的作文中發現作者的長處;善於寫人的作者是怎樣把每一個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的?善於寫景的作者是怎樣把景色描繪得讓人身臨其境的?善於寫物的作者是怎樣把一個物品寫得活靈活現的?
只有細細品讀,分析每一篇優秀作文的寫作特點,然後再跟自己的寫作實際相結合,這樣才是真正的「會抄」。
中學時抄的是別人新穎的「立意角度」。
小學時寫的作文多以記敘文為主,敘述手法也多是平鋪直敘。但是上中學後,學生就會陸續接觸到議論文的寫作手法。
議論文逐漸成為應考作文的一種很吃香的文體形式。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人們議論的熱點話題,大家也不難發現新材料作文是近些年來常考的作文形式。
考試時給出的材料作文都是一些比較熱點的話題,這就需要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和立意角度。所以需要同學們平時多關注實時熱點,多翻閱一些有關作文素材方面的雜誌月刊。
給自己的寫作積累觀點和素材,不至於看著給出的材料無從下筆。
「抄作文」並不是指原封不動地照搬,這是極其愚蠢的做法,而是要將你看過的素材整理,消化,然後內化成自己可以運用到自己文章中的東西。
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模仿並不可恥,關鍵是不能只模仿不創新。
所以如果你的語文老師也跟你說過「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話,你一定要領悟到深層含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